当命运关上光明的窗,总有人能靠双手推开希望的门。河南鹿邑的张清玫,就是这样一位在黑暗中逆袭的强者——她从三尺讲台的优秀教师,到视力残疾二级的困境者,再到年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家,用一把小小的化妆刷,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更撑起了数百名残疾人的就业希望。她的故事,藏着最动人的自强与大爱。
1992年,刚从师范毕业的张清玫,如愿成为一名乡村数学老师。她把枯燥的公式讲得生动有趣,连年获评优秀教师,那时的她以为,一辈子站在讲台看着学生成长,就是最幸福的事。可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1997年,23岁的她因脑膜瘤手术导致视神经萎缩,世界在她眼前变成一片模糊的影子,最终被鉴定为视力残疾二级。“醒来时我问护士‘外面是不是阴天’,直到二十多天后走出病房,才知道再也看不清黑板和学生的脸了。”那段日子,她躲在黑暗里偷偷流泪,甚至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看着为治病欠下的外债和父母担忧的眼神,她咬着牙告诉自己:“眼睛看不见了,还有手和脑子,不能成为家里的累赘。”
家乡鹿邑是“中国化妆刷之城”,家家户户都与尾毛加工打交道,这成了张清玫的“救命稻草”。1998年,她跟着表姐学挑尾毛,从最简单的分拣、打包开始,用手摸、用鼻子闻,一点点记住黄狼尾毛的柔软、羊毛的细腻、人造纤维的耐用。“别人一眼能分清的尾毛,我要反复摸上几十遍,手上磨出老茧也不放弃。”凭着这股韧劲,她凑了5万元,在家开办了自己的尾毛加工作坊,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残疾人创业,难如登天。为了跑销路,她跟着亲友去深圳,可客户一见到她是盲人,大多直接拒绝:“你都看不见,怎么保证产品质量?”有一次,她背着样品跑了十几家工厂,连门都没进去几次,晚上住在最便宜的招待所,摸着满是老茧的手偷偷掉泪。但她没气馁,“别人不信,我就用实力证明”——同样的质量,她把价格压得更低;同样的价格,她把工艺做得更细;客户要货急,她就通宵盯着生产,确保按时交货。有一批尾毛运输时受潮,她当即决定全部返工,自己承担所有损失:“生意做的是信誉,砸了招牌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份诚信与坚持,慢慢敲开了市场的大门。2006年,她东拼西凑20多万元创办刷料公司;2010年,又在产业集聚区建起占地50亩的企业。如今,她的化妆刷涵盖40余个系列,远销韩、日、美等国,疫情期间还靠直播带货打开了新销路。而十几年的深耕,让她练就了一身“绝活”——只要摸一摸刷子,就能精准说出尾毛重量、工序和价格,这是黑暗中无数次摸索沉淀的底气。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张清玫深知残疾人找工作的艰难,公司刚有规模,就定下铁规矩:优先录用残疾人。如今,她的企业里残疾人占比达60%,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残友,她还在十几个乡镇、村里设了代加工点,提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让大家能居家就业、兼顾家庭。
张店乡的马晓玲因小儿麻痹导致下肢残疾,曾多年没有收入。2016年来到张清玫的公司后,第一个月就拿到4000多元工资,可不久后却因孩子没人照顾犯了难。张清玫知道后,当即帮她在家设了代加工点:“你组织邻居一起做,设备我来送,货我来收,安心照顾孩子就行。”如今,马晓玲不仅每月收入稳定,还带动了村里几位残疾邻居就业;36岁的董春杏也是小儿麻痹患者,在公司做了12年会计,每月工资3000多还交着“五险一金”,她笑着说:“在这里大家互相理解,觉得自己和正常人没两样。”
截至目前,张清玫已累计带动137户特困残疾家庭、300余人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真正实现“就业一人,解放一家”。她的公司也被评为“河南省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基地”“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而她本人也收获了“全国自强模范”“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
除了帮扶就业,张清玫的爱心从未停歇。2021年河南暴雨,她捐赠了3万多元的救灾物资;每逢春节、中秋,她都会给残疾家庭送米、面、油和羽绒服;2024年元旦,还为重度残疾家庭送去轮椅、助听器。如今,身为周口市盲协负责人的她,还在忙着筹备残疾人艺术团和托养养老机构,“我想让更多残友知道,即使看不见光明,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办公室里,那些沉甸甸的荣誉证书,记录着她与命运抗争的足迹;车间里,残友们拿到工资时的笑容,是她最骄傲的成就。张清玫说:“眼睛看不见了,但心里的光不能灭。”这束光,是她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是她反哺社会的大爱,更是照亮无数残疾人前行之路的希望之光。
生活或许会有缺憾,但只要不放弃,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活成自己的光。张清玫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强者无畏,大爱者无疆。愿这份坚韧与温暖,能激励更多人勇敢前行,也让我们看到,残障群体从未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他们同样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目录
当命运关上光明的窗,总有人能靠双手推开希望的门。河南鹿邑的张清玫,就是这样一位在黑暗中逆袭的强者——她从三尺讲台的优秀教师,到视力残疾二级的困境者,再到年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家,用一把小小的化妆刷,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更撑起了数百名残疾人的就业希望。她的故事,藏着最动人的自强与大爱。
1992年,刚从师范毕业的张清玫,如愿成为一名乡村数学老师。她把枯燥的公式讲得生动有趣,连年获评优秀教师,那时的她以为,一辈子站在讲台看着学生成长,就是最幸福的事。可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1997年,23岁的她因脑膜瘤手术导致视神经萎缩,世界在她眼前变成一片模糊的影子,最终被鉴定为视力残疾二级。“醒来时我问护士‘外面是不是阴天’,直到二十多天后走出病房,才知道再也看不清黑板和学生的脸了。”那段日子,她躲在黑暗里偷偷流泪,甚至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看着为治病欠下的外债和父母担忧的眼神,她咬着牙告诉自己:“眼睛看不见了,还有手和脑子,不能成为家里的累赘。”
家乡鹿邑是“中国化妆刷之城”,家家户户都与尾毛加工打交道,这成了张清玫的“救命稻草”。1998年,她跟着表姐学挑尾毛,从最简单的分拣、打包开始,用手摸、用鼻子闻,一点点记住黄狼尾毛的柔软、羊毛的细腻、人造纤维的耐用。“别人一眼能分清的尾毛,我要反复摸上几十遍,手上磨出老茧也不放弃。”凭着这股韧劲,她凑了5万元,在家开办了自己的尾毛加工作坊,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残疾人创业,难如登天。为了跑销路,她跟着亲友去深圳,可客户一见到她是盲人,大多直接拒绝:“你都看不见,怎么保证产品质量?”有一次,她背着样品跑了十几家工厂,连门都没进去几次,晚上住在最便宜的招待所,摸着满是老茧的手偷偷掉泪。但她没气馁,“别人不信,我就用实力证明”——同样的质量,她把价格压得更低;同样的价格,她把工艺做得更细;客户要货急,她就通宵盯着生产,确保按时交货。有一批尾毛运输时受潮,她当即决定全部返工,自己承担所有损失:“生意做的是信誉,砸了招牌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份诚信与坚持,慢慢敲开了市场的大门。2006年,她东拼西凑20多万元创办刷料公司;2010年,又在产业集聚区建起占地50亩的企业。如今,她的化妆刷涵盖40余个系列,远销韩、日、美等国,疫情期间还靠直播带货打开了新销路。而十几年的深耕,让她练就了一身“绝活”——只要摸一摸刷子,就能精准说出尾毛重量、工序和价格,这是黑暗中无数次摸索沉淀的底气。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张清玫深知残疾人找工作的艰难,公司刚有规模,就定下铁规矩:优先录用残疾人。如今,她的企业里残疾人占比达60%,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残友,她还在十几个乡镇、村里设了代加工点,提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让大家能居家就业、兼顾家庭。
张店乡的马晓玲因小儿麻痹导致下肢残疾,曾多年没有收入。2016年来到张清玫的公司后,第一个月就拿到4000多元工资,可不久后却因孩子没人照顾犯了难。张清玫知道后,当即帮她在家设了代加工点:“你组织邻居一起做,设备我来送,货我来收,安心照顾孩子就行。”如今,马晓玲不仅每月收入稳定,还带动了村里几位残疾邻居就业;36岁的董春杏也是小儿麻痹患者,在公司做了12年会计,每月工资3000多还交着“五险一金”,她笑着说:“在这里大家互相理解,觉得自己和正常人没两样。”
截至目前,张清玫已累计带动137户特困残疾家庭、300余人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真正实现“就业一人,解放一家”。她的公司也被评为“河南省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基地”“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而她本人也收获了“全国自强模范”“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
除了帮扶就业,张清玫的爱心从未停歇。2021年河南暴雨,她捐赠了3万多元的救灾物资;每逢春节、中秋,她都会给残疾家庭送米、面、油和羽绒服;2024年元旦,还为重度残疾家庭送去轮椅、助听器。如今,身为周口市盲协负责人的她,还在忙着筹备残疾人艺术团和托养养老机构,“我想让更多残友知道,即使看不见光明,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办公室里,那些沉甸甸的荣誉证书,记录着她与命运抗争的足迹;车间里,残友们拿到工资时的笑容,是她最骄傲的成就。张清玫说:“眼睛看不见了,但心里的光不能灭。”这束光,是她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是她反哺社会的大爱,更是照亮无数残疾人前行之路的希望之光。
生活或许会有缺憾,但只要不放弃,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活成自己的光。张清玫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强者无畏,大爱者无疆。愿这份坚韧与温暖,能激励更多人勇敢前行,也让我们看到,残障群体从未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他们同样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