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广播电台缘分,要追溯到70年代末,那时我还是个不满10岁的小男孩,生活在辽宁省阜新市。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和晚上,我都会早早守在老式收音机旁,调到阜新人民广播电台或辽宁省广播电台的频率,专心聆听听众最喜爱的歌曲节目。伴随着收音机的沙沙声和播音员的温暖嗓音,我沉浸在经典旋律中:《马儿你慢些走》悠扬婉转,仿佛骏马在田野缓步前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亲切质朴,总让我想起家人的笑脸;《祝酒歌》里的欢腾劲儿,更是那个年代人们心境的真实写照。节目中最动人的,是播音员温柔念出点播者名字、播放专属歌曲的时刻,那种亲切感如同邻里闲聊,让我觉得电台不只是声音来源,更是连接无数听众心灵的纽带——这大概就是广播里最早的听众点播节目吧。
1979年我12岁,开始了住校生活。那时陪伴我的是一只简易耳机,用电话听筒改造而成,连上天线、地线和二级管,无需插电就能24小时不间断收听,只是只能固定接收一家电台。1980年,我在盲哑学校学会了盲文,电台每周一次的点播节目让我充满新鲜感。播音员念出听众名字、播放点播歌曲时,我总会想象他们都是什么人?或许是辛勤的农民,或许是忙碌的工人,亦或是守护家国的军人叔叔。节目里偶尔念出的听众来信,让我格外渴望参与其中——要是能听到播音员念我的名字,该多荣耀啊!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我终于鼓起勇气用盲文写了封信,详细说明想点播《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里“80年代的新一辈”“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的歌词,恰好契合我们这群孩子期盼奔向2000年的热切心情。我请老师帮忙抄写成汉字,贴上8分钱邮票寄往电台。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直到下次节目播出,主持人果然念出“来自盲哑学校的杨景秋”,熟悉的旋律随即流淌而出!同学们和老师纷纷围过来道贺,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太厉害了”,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从此,我成了电台的忠实互动者,隔三岔五就写信点播,这些节目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进入80年代初,电台点播节目愈发受欢迎,谢莉斯和王洁实的歌曲更是风靡一时。他们的歌以电子琴伴奏为主,嗡嗡的低音带着独特的现代感,不同于张振富、耿连凤二重唱的雄壮有力,亲切新鲜的曲风介于民族与通俗之间。我常点播《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校园的早晨》《赤足走在田埂上》等校园歌曲,每一首都回味无穷。彼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选的“最受听众欢迎的15首歌曲”在全国推广,《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曲目反复播放,虽我最爱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未能入选,却依旧反复点播——只因它唱着我们这代人的朝气与期盼。为了让信件顺利播出,我反复修改盲文信稿,对“顶格写称呼、落款‘此致敬礼’”的格式格外讲究,每个盲文点都扎得一丝不苟。我会将盲文稿与汉字翻译稿一同寄出,信中还会分享盲校练盲文、和同学们相处的趣事,这些细节常让主持人多念几句,甚至在节目中感慨“这位盲人朋友的真诚太让人感动了”。后来得知盲文信件无需贴邮票,只需在信封底部扎上盲文标识即可优先投递,我参与节目的热情更足了。
1984年我从盲哑学校毕业,闲暇时间变多,收听广播、参与点播成了日常。这一年央视春晚大获成功,也让电台点播节目迎来高峰,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多到要用麻袋装。随着小型录音机和录音带普及,我能录下喜欢的节目反复收听,张蝶、张强、程琳、朱晓琳等歌手的歌曲,都是从点播节目中捕捉到的惊喜。此时的点播节目不仅增加了重播次数,内容也更丰富,除了歌曲,还会穿插听众投稿的诗词。周末早中晚各地电台都有点播节目,我常常一听就是一下午,电台就像随时陪伴的老朋友。
90年代,广播电台迎来重大改革,录播转向直播让互动更实时亲切,固定电话的普及也让参与方式从写信变成打电话。电台新增的热线环节,主持人会接听电话、念出点播需求,偶尔还会和听众聊家常,大大拉近了距离。1992年,我与18岁的韩凤英相恋,打电话点播成了表达心意的浪漫方式。我常跑到家附近的小卖铺,花两角或五角钱拨号,热线火爆时听筒里满是忙音,有时要等十几分钟才能接通,手心都攥出了汗。接通后,我总会激动地说:“我要给我的‘甜甜小妹’点播歌曲!”主持人总会热情回应:“这位听众真有心意,祝你们甜甜蜜蜜!”我最爱点杨钰莹的《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温柔的歌声仿佛耳畔低语;《为爱祝福》《心相印,手牵手》恰似我们的爱情宣言;而《甜甜小妹》更是专为她点播的专属曲目。每次点播后,我都会赶去她家询问,她总红着脸说,全家都围在收音机旁收听,我聊起她爱吃的冰糖葫芦、我们牵手散步的家乡评中路时,全家人都笑着打趣她“找了个细心的对象”,说我电波里的告白比当面说更甜。
1995年后,固定电话走进寻常百姓家,参与点播的人潮涌来,电台热线常常被打爆。锦州人民广播电台的点播节目格外受欢迎,早中晚三档节目打破“限定10-15首候选歌曲”的规则,听众点播电台播过的任意曲目都能即时播放,收听率在辽宁省居高不下。除了点播节目,医药问诊、法律咨询、情感疏导等互动节目也层出不穷,沈阳经济广播沈霞大姐的《清风夜话》、上海的《今夜不寂寞》等晚间情感节目火爆异常,主持人像贴心大姐姐般为听众答疑解惑,不少人熬夜也要打通电话倾诉心声,电台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情绪出口”。
2000年后,手机普及催生了短信点播潮流。人们无需再跑电话亭、守固定电话,躺在被窝里就能编辑短信发送点播请求,电台会实时念出名字、播放歌曲,甚至反馈点播数量,互动更便捷随性。我常在清晨或午夜发短信点播,听到主持人说“刚刚收到阜新老听众杨景秋的短信,他想为家人点播《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时,那种被“点名”的喜悦,让我与电台的距离更近了。
2005年至2010年,短信互动达到巅峰,尤其春节期间。每年除夕到初五,电台短信量呈爆炸式增长,日均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条。节目专门开辟拜年专段,听众可发送个性化短信,如“为家人点播《想家的时候》,祝阖家团圆”,电台会滚动播出。我会借鉴移动、联通推送的季节主题短信,稍作修改加入专属祝福。即便有时因通道拥堵,短信延迟一两天才被念出,大家的热情依旧高涨——这早已不只是点播,更是跨越距离的温情传递。
2010年后,QQ普及让我能直接添加电台主持人为好友,通过聊天窗口互动,节目也新增了念QQ留言、组织群聊讨论热门歌曲的在线环节。2012年智能手机兴起,点播方式更趋多元,我可用APP上传语音消息;2015年微信出现后,互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也让点播节目迎来新辉煌。通过微信公众号,我既能打字留言,也能发送语音祝福。有次电台做“老听众怀旧专场”,我的语音被播放,里面提及80年代写盲文信、贴8分钱邮票的往事,节目后不少年轻听众留言“被老一辈的真诚打动”。还有一次点播《甜甜小妹》时,主持人特意私信联系我,直播中连线了我的爱人,让我们通过电波重温当年的情歌,跨越二十多年的共鸣温暖动人。微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老听众坚守、新听众加入,电波里的温情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
2020年后,网络平台崛起让传统电台传播形式有所式微,但它从未真正消逝。曾经的点播节目、情感节目,以微信群互动、网络直播、播客等新形式继续陪伴听众。人们或许不再执着于“点播一首歌”,但那份通过声音传递的真诚与牵挂,从未改变。
从70年代末到2025年,我从八九岁的小男孩成长为五十七八岁的中年人,与广播电台的缘分已延续四十余载。我见证了点播节目从盲文写信到电话热线、从短信互动到微信留言的每一次变迁,也珍藏着每个阶段的独特回忆:写盲文信的执着、等节目播出的期盼、给爱人点播的浪漫、微信互动的感动。电台就像一位老朋友,从电波沙沙声到微信语音条,从手写盲文信到实时留言,始终未曾远离,只是换了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陪伴。那份藏在点播节目里的真诚与温情,从70年代萌芽到微信时代绽放,让电台在岁月流转中始终守住温情底色。而我与它的缘分,也将在新的互动形式里,继续温暖前行。
目录
我的广播电台缘分,要追溯到70年代末,那时我还是个不满10岁的小男孩,生活在辽宁省阜新市。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和晚上,我都会早早守在老式收音机旁,调到阜新人民广播电台或辽宁省广播电台的频率,专心聆听听众最喜爱的歌曲节目。伴随着收音机的沙沙声和播音员的温暖嗓音,我沉浸在经典旋律中:《马儿你慢些走》悠扬婉转,仿佛骏马在田野缓步前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亲切质朴,总让我想起家人的笑脸;《祝酒歌》里的欢腾劲儿,更是那个年代人们心境的真实写照。节目中最动人的,是播音员温柔念出点播者名字、播放专属歌曲的时刻,那种亲切感如同邻里闲聊,让我觉得电台不只是声音来源,更是连接无数听众心灵的纽带——这大概就是广播里最早的听众点播节目吧。
1979年我12岁,开始了住校生活。那时陪伴我的是一只简易耳机,用电话听筒改造而成,连上天线、地线和二级管,无需插电就能24小时不间断收听,只是只能固定接收一家电台。1980年,我在盲哑学校学会了盲文,电台每周一次的点播节目让我充满新鲜感。播音员念出听众名字、播放点播歌曲时,我总会想象他们都是什么人?或许是辛勤的农民,或许是忙碌的工人,亦或是守护家国的军人叔叔。节目里偶尔念出的听众来信,让我格外渴望参与其中——要是能听到播音员念我的名字,该多荣耀啊!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我终于鼓起勇气用盲文写了封信,详细说明想点播《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里“80年代的新一辈”“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的歌词,恰好契合我们这群孩子期盼奔向2000年的热切心情。我请老师帮忙抄写成汉字,贴上8分钱邮票寄往电台。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直到下次节目播出,主持人果然念出“来自盲哑学校的杨景秋”,熟悉的旋律随即流淌而出!同学们和老师纷纷围过来道贺,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太厉害了”,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从此,我成了电台的忠实互动者,隔三岔五就写信点播,这些节目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进入80年代初,电台点播节目愈发受欢迎,谢莉斯和王洁实的歌曲更是风靡一时。他们的歌以电子琴伴奏为主,嗡嗡的低音带着独特的现代感,不同于张振富、耿连凤二重唱的雄壮有力,亲切新鲜的曲风介于民族与通俗之间。我常点播《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校园的早晨》《赤足走在田埂上》等校园歌曲,每一首都回味无穷。彼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选的“最受听众欢迎的15首歌曲”在全国推广,《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曲目反复播放,虽我最爱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未能入选,却依旧反复点播——只因它唱着我们这代人的朝气与期盼。为了让信件顺利播出,我反复修改盲文信稿,对“顶格写称呼、落款‘此致敬礼’”的格式格外讲究,每个盲文点都扎得一丝不苟。我会将盲文稿与汉字翻译稿一同寄出,信中还会分享盲校练盲文、和同学们相处的趣事,这些细节常让主持人多念几句,甚至在节目中感慨“这位盲人朋友的真诚太让人感动了”。后来得知盲文信件无需贴邮票,只需在信封底部扎上盲文标识即可优先投递,我参与节目的热情更足了。
1984年我从盲哑学校毕业,闲暇时间变多,收听广播、参与点播成了日常。这一年央视春晚大获成功,也让电台点播节目迎来高峰,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多到要用麻袋装。随着小型录音机和录音带普及,我能录下喜欢的节目反复收听,张蝶、张强、程琳、朱晓琳等歌手的歌曲,都是从点播节目中捕捉到的惊喜。此时的点播节目不仅增加了重播次数,内容也更丰富,除了歌曲,还会穿插听众投稿的诗词。周末早中晚各地电台都有点播节目,我常常一听就是一下午,电台就像随时陪伴的老朋友。
90年代,广播电台迎来重大改革,录播转向直播让互动更实时亲切,固定电话的普及也让参与方式从写信变成打电话。电台新增的热线环节,主持人会接听电话、念出点播需求,偶尔还会和听众聊家常,大大拉近了距离。1992年,我与18岁的韩凤英相恋,打电话点播成了表达心意的浪漫方式。我常跑到家附近的小卖铺,花两角或五角钱拨号,热线火爆时听筒里满是忙音,有时要等十几分钟才能接通,手心都攥出了汗。接通后,我总会激动地说:“我要给我的‘甜甜小妹’点播歌曲!”主持人总会热情回应:“这位听众真有心意,祝你们甜甜蜜蜜!”我最爱点杨钰莹的《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温柔的歌声仿佛耳畔低语;《为爱祝福》《心相印,手牵手》恰似我们的爱情宣言;而《甜甜小妹》更是专为她点播的专属曲目。每次点播后,我都会赶去她家询问,她总红着脸说,全家都围在收音机旁收听,我聊起她爱吃的冰糖葫芦、我们牵手散步的家乡评中路时,全家人都笑着打趣她“找了个细心的对象”,说我电波里的告白比当面说更甜。
1995年后,固定电话走进寻常百姓家,参与点播的人潮涌来,电台热线常常被打爆。锦州人民广播电台的点播节目格外受欢迎,早中晚三档节目打破“限定10-15首候选歌曲”的规则,听众点播电台播过的任意曲目都能即时播放,收听率在辽宁省居高不下。除了点播节目,医药问诊、法律咨询、情感疏导等互动节目也层出不穷,沈阳经济广播沈霞大姐的《清风夜话》、上海的《今夜不寂寞》等晚间情感节目火爆异常,主持人像贴心大姐姐般为听众答疑解惑,不少人熬夜也要打通电话倾诉心声,电台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情绪出口”。
2000年后,手机普及催生了短信点播潮流。人们无需再跑电话亭、守固定电话,躺在被窝里就能编辑短信发送点播请求,电台会实时念出名字、播放歌曲,甚至反馈点播数量,互动更便捷随性。我常在清晨或午夜发短信点播,听到主持人说“刚刚收到阜新老听众杨景秋的短信,他想为家人点播《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时,那种被“点名”的喜悦,让我与电台的距离更近了。
2005年至2010年,短信互动达到巅峰,尤其春节期间。每年除夕到初五,电台短信量呈爆炸式增长,日均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条。节目专门开辟拜年专段,听众可发送个性化短信,如“为家人点播《想家的时候》,祝阖家团圆”,电台会滚动播出。我会借鉴移动、联通推送的季节主题短信,稍作修改加入专属祝福。即便有时因通道拥堵,短信延迟一两天才被念出,大家的热情依旧高涨——这早已不只是点播,更是跨越距离的温情传递。
2010年后,QQ普及让我能直接添加电台主持人为好友,通过聊天窗口互动,节目也新增了念QQ留言、组织群聊讨论热门歌曲的在线环节。2012年智能手机兴起,点播方式更趋多元,我可用APP上传语音消息;2015年微信出现后,互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也让点播节目迎来新辉煌。通过微信公众号,我既能打字留言,也能发送语音祝福。有次电台做“老听众怀旧专场”,我的语音被播放,里面提及80年代写盲文信、贴8分钱邮票的往事,节目后不少年轻听众留言“被老一辈的真诚打动”。还有一次点播《甜甜小妹》时,主持人特意私信联系我,直播中连线了我的爱人,让我们通过电波重温当年的情歌,跨越二十多年的共鸣温暖动人。微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老听众坚守、新听众加入,电波里的温情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
2020年后,网络平台崛起让传统电台传播形式有所式微,但它从未真正消逝。曾经的点播节目、情感节目,以微信群互动、网络直播、播客等新形式继续陪伴听众。人们或许不再执着于“点播一首歌”,但那份通过声音传递的真诚与牵挂,从未改变。
从70年代末到2025年,我从八九岁的小男孩成长为五十七八岁的中年人,与广播电台的缘分已延续四十余载。我见证了点播节目从盲文写信到电话热线、从短信互动到微信留言的每一次变迁,也珍藏着每个阶段的独特回忆:写盲文信的执着、等节目播出的期盼、给爱人点播的浪漫、微信互动的感动。电台就像一位老朋友,从电波沙沙声到微信语音条,从手写盲文信到实时留言,始终未曾远离,只是换了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陪伴。那份藏在点播节目里的真诚与温情,从70年代萌芽到微信时代绽放,让电台在岁月流转中始终守住温情底色。而我与它的缘分,也将在新的互动形式里,继续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