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民族,每一个角落都孕育着独特的饮食文化。想一想,四川火锅裹挟着麻辣鲜香的热浪,兰州拉面带着麦香与筋道的嚼劲,长沙臭豆腐藏着醇厚发酵的奇妙滋味,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美食的瑰宝。而在我的家乡东北,酸菜则像刻在骨头里的家乡印记。它无处不在——从繁华都市的优雅餐馆,到偏僻乡镇街角的小摊铺,总能在菜单上看到它的身影。每一口酸菜,都默默诉说着东北人对它的深厚偏爱,那是一种传承了世代的亲切味道。
说起酸菜,它是用北方秋收时节丰硕的大白菜,经过精心腌制而成的一道美味。先挑叶片肥厚翠绿的新鲜大白菜,晒至微微蔫软去水汽,然后把那些白菜清洗干净,层层叠进缸里,用手压实,最后压上一块方方正正的压缸石,接着天天往缸里加水,一点一点让白菜完全浸在水中。腌制过程很漫长,通常要等上一个月甚至更久慢慢发酵,让白菜从清脆转为爽脆的酸味。回想上世纪的东北,酸菜、土豆和萝卜是冬季里天天都吃的“当家菜”。那个年代,反季蔬菜还是个稀罕物,一到冬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就轮番上演着这些简单食材。早餐可能是一锅热腾腾的酸菜汤,中午配上土豆块或者土豆丝,晚饭再来点白菜片——闭上眼睛都能猜到下一顿的菜单。偶尔想“改善生活”,妈妈会在酸菜里加一把弹牙的粉条,或者丢进一块嫩豆腐,顿时让平凡的一餐增添几分惊喜。只有到月底或春节前夕,锅里才会偶尔出现几块珍贵的肉丁,那时全家人都觉得像过节一样。
我从小就浸润在这种忙碌而温馨的氛围中,每到秋天,家乡的“冬储大战”就开始了。矿区的人们像打仗一样,忙着挖菜窖、准备腌菜工具。家家户户都储存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白菜,我刚会拿动锹镐,就被大人拉去帮忙:一会儿递过一把铁锹,一会儿抱起一颗白菜,跑前跑后,忙得脸上满是汗水和笑容。邻居家有六个调皮的大男孩,他们家光腌酸菜就用上三大缸,每次做饭得用一口大铁锅盛着。如果大婶不死死盯着,菜一端上桌,孩子们很快就吃完了,甚至连最后一滴菜汤都剩不下。大婶经常拉着我妈抱怨:“一天到晚就为这六个小子愁吃愁喝!”但说实话,那时的我们孩子特别“皮实”,什么都吃得香。一小盆热气腾腾的酸菜端上来,我们眨眼间就能消灭得干干净净。妈妈切酸菜时,总会先挑出最脆嫩的菜心,递到我手上。那一口咬下去,酸酸的、凉凉的,脆脆的口感直冲心头,比吃苹果或梨子还过瘾。后来,每次家里做酸菜,我们兄弟几个就先缠着要那份“专属零食”。如今想来,或许是因为那个年代好吃的太少,这简单而纯净的滋味才深深烙印在记忆里,经久不散。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渐渐好转,冬天也能买到新鲜蔬菜了,但酸菜依然是餐桌上的“主角”。每家每户都有一口大缸用来积酸菜。不管是住平房还是楼房,搬家时第一件要考虑的事,就是为酸菜缸找个稳妥的位置。楼道里挤满了坛坛罐罐,从酸菜缸到咸菜坛,应有尽有;要是去晚了,还得跟邻居抢靠近窗台、通风好的位置。整个冬天,平房的外屋地和楼道里总飘荡着那股独特而浓郁的酸菜味,混合着邻里间的烟火气,成了我们最熟悉的“家常背景”。左邻右舍的老太太们会相互分享腌菜的“秘方”——张家说“盐要分三次撒才不容易坏”,李家说“压缸石得用青石,味儿才正不串味”,大家凑在一起讨论谁家的酸菜酸得匀、脆得久,那种热闹劲儿,比过节还欢喜。那种味道,不只是食物的芬芳,更是联结人心的温暖纽带。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一直在外地打工,无论身处哪个城市,聚餐时我总会点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冻豆腐,或者一份酸菜五花肉炖血肠。菜一端上桌,那熟悉的香味瞬间勾起我的食欲,朋友尝了总会问“你怎么总点这道菜”,我笑着夹一筷子递过去:“尝尝,这是我老家的味道。”大家端着碗,举着杯,一杯白酒接着一杯,笑声里满是浓浓的乡愁和温暖。仿佛每一口,都把我带回那个腌菜的秋天,带回儿时的欢笑。
步入两千年以后,人们不再为冬季的菜肴发愁,改善居住环境成了新的追求。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让全体矿区居民一夜之间都搬上了楼。楼道里的酸菜缸,既占地方又散发气味,一场“清理楼道、取缔酸菜缸”的倡议迅速展开。尽管有些老人舍不得,毕竟那口缸里泡着他们一辈子的回忆,但大多数人更向往整洁舒适的生活,于是酸菜缸渐渐从城市的舞台上退场了。
不过,酸菜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它只是换了一种更方便的形式重新回归。现在,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超市货架上总摆着真空包装的酸菜,饭店菜单里也少不了它的身影,比过去省事多了。有人研究它的营养价值,赞叹那富含维生素的酸爽;有人钟爱它的独特口感,那种微酸入味的脆嫩;但在我看来,就像四川人离不开腊肉,山西人离不开老陈醋一样,酸菜早已融入东北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份深植心底的家乡文化。
如今,又到了吃酸菜的季节,家里的餐桌上、街头小店里,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尽管我已经吃了几十年,但这份味道依然让我回味无穷。就连春节的年夜饭上,酸菜都能堂堂正正地占据一席之地。它是我们家几代人共同的挚爱,一道简单的菜肴,承载着时光的印记和故乡的深情。它从缸里的慢慢发酵,变成了真空袋里的即食便捷,变的是储存与食用的方式,不变的是刻在东北人骨子里的生活记忆,是一代代人对家乡最鲜活、最滚烫的味觉牵挂。
目录
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民族,每一个角落都孕育着独特的饮食文化。想一想,四川火锅裹挟着麻辣鲜香的热浪,兰州拉面带着麦香与筋道的嚼劲,长沙臭豆腐藏着醇厚发酵的奇妙滋味,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美食的瑰宝。而在我的家乡东北,酸菜则像刻在骨头里的家乡印记。它无处不在——从繁华都市的优雅餐馆,到偏僻乡镇街角的小摊铺,总能在菜单上看到它的身影。每一口酸菜,都默默诉说着东北人对它的深厚偏爱,那是一种传承了世代的亲切味道。
说起酸菜,它是用北方秋收时节丰硕的大白菜,经过精心腌制而成的一道美味。先挑叶片肥厚翠绿的新鲜大白菜,晒至微微蔫软去水汽,然后把那些白菜清洗干净,层层叠进缸里,用手压实,最后压上一块方方正正的压缸石,接着天天往缸里加水,一点一点让白菜完全浸在水中。腌制过程很漫长,通常要等上一个月甚至更久慢慢发酵,让白菜从清脆转为爽脆的酸味。回想上世纪的东北,酸菜、土豆和萝卜是冬季里天天都吃的“当家菜”。那个年代,反季蔬菜还是个稀罕物,一到冬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就轮番上演着这些简单食材。早餐可能是一锅热腾腾的酸菜汤,中午配上土豆块或者土豆丝,晚饭再来点白菜片——闭上眼睛都能猜到下一顿的菜单。偶尔想“改善生活”,妈妈会在酸菜里加一把弹牙的粉条,或者丢进一块嫩豆腐,顿时让平凡的一餐增添几分惊喜。只有到月底或春节前夕,锅里才会偶尔出现几块珍贵的肉丁,那时全家人都觉得像过节一样。
我从小就浸润在这种忙碌而温馨的氛围中,每到秋天,家乡的“冬储大战”就开始了。矿区的人们像打仗一样,忙着挖菜窖、准备腌菜工具。家家户户都储存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白菜,我刚会拿动锹镐,就被大人拉去帮忙:一会儿递过一把铁锹,一会儿抱起一颗白菜,跑前跑后,忙得脸上满是汗水和笑容。邻居家有六个调皮的大男孩,他们家光腌酸菜就用上三大缸,每次做饭得用一口大铁锅盛着。如果大婶不死死盯着,菜一端上桌,孩子们很快就吃完了,甚至连最后一滴菜汤都剩不下。大婶经常拉着我妈抱怨:“一天到晚就为这六个小子愁吃愁喝!”但说实话,那时的我们孩子特别“皮实”,什么都吃得香。一小盆热气腾腾的酸菜端上来,我们眨眼间就能消灭得干干净净。妈妈切酸菜时,总会先挑出最脆嫩的菜心,递到我手上。那一口咬下去,酸酸的、凉凉的,脆脆的口感直冲心头,比吃苹果或梨子还过瘾。后来,每次家里做酸菜,我们兄弟几个就先缠着要那份“专属零食”。如今想来,或许是因为那个年代好吃的太少,这简单而纯净的滋味才深深烙印在记忆里,经久不散。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渐渐好转,冬天也能买到新鲜蔬菜了,但酸菜依然是餐桌上的“主角”。每家每户都有一口大缸用来积酸菜。不管是住平房还是楼房,搬家时第一件要考虑的事,就是为酸菜缸找个稳妥的位置。楼道里挤满了坛坛罐罐,从酸菜缸到咸菜坛,应有尽有;要是去晚了,还得跟邻居抢靠近窗台、通风好的位置。整个冬天,平房的外屋地和楼道里总飘荡着那股独特而浓郁的酸菜味,混合着邻里间的烟火气,成了我们最熟悉的“家常背景”。左邻右舍的老太太们会相互分享腌菜的“秘方”——张家说“盐要分三次撒才不容易坏”,李家说“压缸石得用青石,味儿才正不串味”,大家凑在一起讨论谁家的酸菜酸得匀、脆得久,那种热闹劲儿,比过节还欢喜。那种味道,不只是食物的芬芳,更是联结人心的温暖纽带。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一直在外地打工,无论身处哪个城市,聚餐时我总会点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冻豆腐,或者一份酸菜五花肉炖血肠。菜一端上桌,那熟悉的香味瞬间勾起我的食欲,朋友尝了总会问“你怎么总点这道菜”,我笑着夹一筷子递过去:“尝尝,这是我老家的味道。”大家端着碗,举着杯,一杯白酒接着一杯,笑声里满是浓浓的乡愁和温暖。仿佛每一口,都把我带回那个腌菜的秋天,带回儿时的欢笑。
步入两千年以后,人们不再为冬季的菜肴发愁,改善居住环境成了新的追求。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让全体矿区居民一夜之间都搬上了楼。楼道里的酸菜缸,既占地方又散发气味,一场“清理楼道、取缔酸菜缸”的倡议迅速展开。尽管有些老人舍不得,毕竟那口缸里泡着他们一辈子的回忆,但大多数人更向往整洁舒适的生活,于是酸菜缸渐渐从城市的舞台上退场了。
不过,酸菜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它只是换了一种更方便的形式重新回归。现在,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超市货架上总摆着真空包装的酸菜,饭店菜单里也少不了它的身影,比过去省事多了。有人研究它的营养价值,赞叹那富含维生素的酸爽;有人钟爱它的独特口感,那种微酸入味的脆嫩;但在我看来,就像四川人离不开腊肉,山西人离不开老陈醋一样,酸菜早已融入东北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份深植心底的家乡文化。
如今,又到了吃酸菜的季节,家里的餐桌上、街头小店里,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尽管我已经吃了几十年,但这份味道依然让我回味无穷。就连春节的年夜饭上,酸菜都能堂堂正正地占据一席之地。它是我们家几代人共同的挚爱,一道简单的菜肴,承载着时光的印记和故乡的深情。它从缸里的慢慢发酵,变成了真空袋里的即食便捷,变的是储存与食用的方式,不变的是刻在东北人骨子里的生活记忆,是一代代人对家乡最鲜活、最滚烫的味觉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