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1983年的除夕之夜,辽宁阜新的老屋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那是我16岁时最难忘的时刻。我挤在邻居家那台小小的12寸黑白电视机前,手心里紧握着温热的糖块,心跳仿佛与屏幕上的光影同步。那是我第一次邂逅春晚,屏幕里传来赵忠祥那稳重而亲切的声音,马季的相声妙语逗趣横生,李谷一的歌声如清风拂面般飘荡而出。尽管电视信号满是雪花干扰,我们全屋人都屏息凝神,有人举着天线杆在窗边忙碌地调整,喊着“再高点!再往左点!”我和其他孩子轮流用手稳住天线根部,胳膊酸痛时换人,但耳朵却一刻不离那磁性的音浪,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音符或台词。那一刻,我怎能预料,这台诞生于1983年的晚会,会如一位老友般陪伴我,从青涩少年走到两鬓微霜,走过整整四十年的光阴长河?
转眼到了1984年,春晚真正“火”了起来。家人兴奋地告诉我,今年舞台灯火辉煌,还请来了香港的张明敏和奚秀兰。在此之前,我听得最多的不过是民族歌曲,可当张明敏深情唱起《我的中国心》时,那独特的配器、和谐的和声,以及他低沉磁性的声音,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我们这个偏僻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我趴在老旧的收音机前,一句一句地将歌词抄录在笔记本上,“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开学后,我站在教室第一排的课桌旁,像个小老师般教二十几个同学唱这首歌,甚至连音乐老师都搬着椅子前来聆听。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也成了我们的保留曲目,我们踩着节拍晃动着脑袋高歌,窗外白杨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我们的歌声伴奏。那一年,马季老师的《宇宙牌香烟》更是笑点频出,家人说他在台上真的点燃了一根烟,慢条斯理地“推销”,逗得我笑到眼泪直流。后来我才明白,在春晚这样的大舞台上展现生活的真实,需要多大的勇气,那种贴近人心的味道,是后来许多节目再难复制的。从那一刻起,春晚不再只是一个节目,它开始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成长的见证。
1987年的春晚,让费翔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焦点。妹妹兴奋地说,他穿着红色西装,在台上又唱又跳,甚至连不爱听歌的父亲都凑到电视前驻足观看。后来,大兴安岭的大火让街坊邻居们开玩笑说“这火是费翔带来的”,每次提起都引来一阵欢笑。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他那首《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那时,我刚从盲人学校毕业,正犹豫着是否去外地求职,那歌声里的乡愁如一根细针,轻轻刺痛我的心底。也正是在这一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火遍全国。只听陈佩斯“吸溜吸溜”的吃面声,和朱时茂急得直跺脚的语调,我们一家人就笑倒在沙发上,甚至忘了刚煮好的饺子。春晚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简单的故事,串起我们生活的点滴欢乐。
步入九十年代,春晚仿佛随着时代一同成长,不仅有捧腹大笑的小品,还多了那些直击心弦、反映生活百态的相声。1991年的春晚,姜昆和唐杰忠的《着急》一开场,就让我和父亲听得怔住了。“老吉”的形象太真实了:从早晨跟闹钟着急,到出门跟自行车较劲,再到单位为考勤表发愁,甚至孩子的事从出生前就开始操心——还没出生就急着起名字,上幼儿园就急着报班,长大后又催婚催工作。姜昆抖包袱时说:“我儿子刚会喊‘爸爸’,我就琢磨他高考报哪个大学了!”父亲当场拍了大腿:“这不就是我吗!”那时,父亲正为我找工作的事日夜焦虑,早出晚归地托人打听,《着急》里的每句台词,都像在讲述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九十年代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怕被时代落下,“老吉”的急切,其实是那一代人对生活的共同焦虑,也正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缩影。
1990年,赵本山穿着朴实的棉袄登台,演绎《相亲》里的“老蔫儿”,最后撒喜糖的场景让家人描述得生动无比,我听得格外激动。因为他的搭档黄小娟是阜新老乡,街坊们都自豪地说“咱阜新有人上春晚了!”,我甚至特意给节目组寄去明信片投票。或许是这份老乡的亲切感,让我对赵本山后续的春晚作品格外关注:从《小九老乐》到《卖拐》,他与范伟、高秀敏组成的“铁三角”每次出场,我都会提前搬好小板凳。他们三人——高秀敏的直爽、范伟的憨厚,再加上赵本山的幽默,三个东北人一站上台,说着家长里短的琐事,却胜过任何华丽大戏。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中,赵本山用萝卜刻印章的桥段,我至今能倒背如流;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崔永元、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实话实说”,让我对着电视笑个不停,还学着宋丹丹的“薅羊毛织毛衣”梗,在单位逗乐同事们。
那几年春晚的片段,如同珍珠般串起我的记忆。赵丽蓉老师的《如此包装》,她穿着时髦的衣服唱“春季到来十四5 6”,最后甩出一句“你们这是瞎整,真难受”,既好笑又发人深省;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海南岛、吐鲁番”的台词传遍大街小巷,我邻居家的大嫂还半开玩笑地说,她当年为躲计划生育,如果早看过这个小品,就知道“该往哪儿跑了”。大嫂的故事,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为保住工作,怀孕时躲到农村妹妹家,孩子生下后寄养在那儿,十岁前都叫亲妈“姨”。1998年,我在温州打工,除夕夜站在超市门口的电话亭里,给家里打电话,两边的电视里都在播放春晚。妈妈说家里包了酸菜猪肉馅的饺子,我也赶紧点了一份相同的饺子。坐在冰冷的店里,一边品尝饺子的热气,一边听着电话那头的鞭炮声,阎维文的《想家的时候》从电视中飘来,“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泪水顿时涌上眼眶,那饺子的味道虽相似,却少了家人围坐的温暖与热闹。
进入2000年后,春晚变了,我也变了。我成家立业,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客厅里先摆上29寸彩色电视机,妻子和儿子会耐心地为我描述屏幕上的画面;后来电视越换越大,如今的50寸液晶电视,声音清澈动人,采用自然立体声,三个喇叭齐鸣,低音浑厚、高音清亮,无论歌曲的旋律还是小品的对话,都听得一清二楚,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凑得那么近。2000年的春晚,有20位主持人,张惠妹、谢霆锋等港台明星齐聚一堂,节目琳琅满目,却少了早年那种“一首歌记一年”的深刻。儿子小时候,指着屏幕里的孙悟空喊:“爸爸,你看这个猴子会翻跟头!”——那是六小龄童在表演《金猴闹春》,我忽然想起1984年第一次聆听他耍金箍棒的声音,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当年那个挤在邻居家看电视的孩子,如今已然为人父。
之后的春晚,互动方式层出不穷。早年,我们只能写信给节目组,那堆积如山的信要用麻袋来装;现在,拿起手机就能抢红包、发弹幕,以前靠广播收听的春晚,如今能随时回看、倍速播放。热闹是热闹了,可往年抄歌词、教同学唱歌的热血劲儿没了,手指在屏幕上点着红包时,心里却空落落的——春晚离人近了,记忆里的“年味”好像远了,也鲜有节目能让人铭记于心。2025年的春晚,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中,有人喊“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了”,全场陷入尴尬的沉默,我从背景音中感受到了那份尴尬。这让我不由得回想起早年春晚的真诚,比如1985年,央视因在工人体育馆办晚会效果不佳,还在《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那种对观众的重视,比任何华丽舞台都更珍贵。
如今,我已58岁,春晚也走过了四十多年。每年除夕夜,我仍会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旁,尽管手机上的短视频源源不断地推送,但我总会耐心等到《难忘今宵》响起。这首歌从1984年开始唱,已经唱了四十一年,李谷一老师的声音虽已沧桑,但旋律一响起,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1983年的黑白荧屏、1987年费翔的红色西装、1991年《着急》里的老吉、1998年温州电话亭的泪水,还有那些已离我们远去的人们——马季、赵丽蓉、高秀敏、袁阔成,他们的声音依旧回荡在春晚的记忆中,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永恒而温暖。
有时候,我会对着电视发呆,听着舞台上新人一批批更迭,感受着电视音质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也见证着自己从少年蜕变为老人的旅程。春晚就像一个时光胶囊,封存着每个时代的流行风尚,也承载着我的青春往事。它或许不再像早年那样令人翘首以盼,但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那些岁月的笑声、眼泪和思念,便会如潮水般涌来。原来,这四十多年,不是春晚陪着我成长,而是我陪着它,一起走过了岁岁年年的中国年,那份陪伴,化作心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回响。
目录
回首1983年的除夕之夜,辽宁阜新的老屋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那是我16岁时最难忘的时刻。我挤在邻居家那台小小的12寸黑白电视机前,手心里紧握着温热的糖块,心跳仿佛与屏幕上的光影同步。那是我第一次邂逅春晚,屏幕里传来赵忠祥那稳重而亲切的声音,马季的相声妙语逗趣横生,李谷一的歌声如清风拂面般飘荡而出。尽管电视信号满是雪花干扰,我们全屋人都屏息凝神,有人举着天线杆在窗边忙碌地调整,喊着“再高点!再往左点!”我和其他孩子轮流用手稳住天线根部,胳膊酸痛时换人,但耳朵却一刻不离那磁性的音浪,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音符或台词。那一刻,我怎能预料,这台诞生于1983年的晚会,会如一位老友般陪伴我,从青涩少年走到两鬓微霜,走过整整四十年的光阴长河?
转眼到了1984年,春晚真正“火”了起来。家人兴奋地告诉我,今年舞台灯火辉煌,还请来了香港的张明敏和奚秀兰。在此之前,我听得最多的不过是民族歌曲,可当张明敏深情唱起《我的中国心》时,那独特的配器、和谐的和声,以及他低沉磁性的声音,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我们这个偏僻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我趴在老旧的收音机前,一句一句地将歌词抄录在笔记本上,“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开学后,我站在教室第一排的课桌旁,像个小老师般教二十几个同学唱这首歌,甚至连音乐老师都搬着椅子前来聆听。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也成了我们的保留曲目,我们踩着节拍晃动着脑袋高歌,窗外白杨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我们的歌声伴奏。那一年,马季老师的《宇宙牌香烟》更是笑点频出,家人说他在台上真的点燃了一根烟,慢条斯理地“推销”,逗得我笑到眼泪直流。后来我才明白,在春晚这样的大舞台上展现生活的真实,需要多大的勇气,那种贴近人心的味道,是后来许多节目再难复制的。从那一刻起,春晚不再只是一个节目,它开始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成长的见证。
1987年的春晚,让费翔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焦点。妹妹兴奋地说,他穿着红色西装,在台上又唱又跳,甚至连不爱听歌的父亲都凑到电视前驻足观看。后来,大兴安岭的大火让街坊邻居们开玩笑说“这火是费翔带来的”,每次提起都引来一阵欢笑。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他那首《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那时,我刚从盲人学校毕业,正犹豫着是否去外地求职,那歌声里的乡愁如一根细针,轻轻刺痛我的心底。也正是在这一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火遍全国。只听陈佩斯“吸溜吸溜”的吃面声,和朱时茂急得直跺脚的语调,我们一家人就笑倒在沙发上,甚至忘了刚煮好的饺子。春晚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简单的故事,串起我们生活的点滴欢乐。
步入九十年代,春晚仿佛随着时代一同成长,不仅有捧腹大笑的小品,还多了那些直击心弦、反映生活百态的相声。1991年的春晚,姜昆和唐杰忠的《着急》一开场,就让我和父亲听得怔住了。“老吉”的形象太真实了:从早晨跟闹钟着急,到出门跟自行车较劲,再到单位为考勤表发愁,甚至孩子的事从出生前就开始操心——还没出生就急着起名字,上幼儿园就急着报班,长大后又催婚催工作。姜昆抖包袱时说:“我儿子刚会喊‘爸爸’,我就琢磨他高考报哪个大学了!”父亲当场拍了大腿:“这不就是我吗!”那时,父亲正为我找工作的事日夜焦虑,早出晚归地托人打听,《着急》里的每句台词,都像在讲述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九十年代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怕被时代落下,“老吉”的急切,其实是那一代人对生活的共同焦虑,也正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缩影。
1990年,赵本山穿着朴实的棉袄登台,演绎《相亲》里的“老蔫儿”,最后撒喜糖的场景让家人描述得生动无比,我听得格外激动。因为他的搭档黄小娟是阜新老乡,街坊们都自豪地说“咱阜新有人上春晚了!”,我甚至特意给节目组寄去明信片投票。或许是这份老乡的亲切感,让我对赵本山后续的春晚作品格外关注:从《小九老乐》到《卖拐》,他与范伟、高秀敏组成的“铁三角”每次出场,我都会提前搬好小板凳。他们三人——高秀敏的直爽、范伟的憨厚,再加上赵本山的幽默,三个东北人一站上台,说着家长里短的琐事,却胜过任何华丽大戏。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中,赵本山用萝卜刻印章的桥段,我至今能倒背如流;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崔永元、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实话实说”,让我对着电视笑个不停,还学着宋丹丹的“薅羊毛织毛衣”梗,在单位逗乐同事们。
那几年春晚的片段,如同珍珠般串起我的记忆。赵丽蓉老师的《如此包装》,她穿着时髦的衣服唱“春季到来十四5 6”,最后甩出一句“你们这是瞎整,真难受”,既好笑又发人深省;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海南岛、吐鲁番”的台词传遍大街小巷,我邻居家的大嫂还半开玩笑地说,她当年为躲计划生育,如果早看过这个小品,就知道“该往哪儿跑了”。大嫂的故事,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为保住工作,怀孕时躲到农村妹妹家,孩子生下后寄养在那儿,十岁前都叫亲妈“姨”。1998年,我在温州打工,除夕夜站在超市门口的电话亭里,给家里打电话,两边的电视里都在播放春晚。妈妈说家里包了酸菜猪肉馅的饺子,我也赶紧点了一份相同的饺子。坐在冰冷的店里,一边品尝饺子的热气,一边听着电话那头的鞭炮声,阎维文的《想家的时候》从电视中飘来,“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泪水顿时涌上眼眶,那饺子的味道虽相似,却少了家人围坐的温暖与热闹。
进入2000年后,春晚变了,我也变了。我成家立业,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客厅里先摆上29寸彩色电视机,妻子和儿子会耐心地为我描述屏幕上的画面;后来电视越换越大,如今的50寸液晶电视,声音清澈动人,采用自然立体声,三个喇叭齐鸣,低音浑厚、高音清亮,无论歌曲的旋律还是小品的对话,都听得一清二楚,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凑得那么近。2000年的春晚,有20位主持人,张惠妹、谢霆锋等港台明星齐聚一堂,节目琳琅满目,却少了早年那种“一首歌记一年”的深刻。儿子小时候,指着屏幕里的孙悟空喊:“爸爸,你看这个猴子会翻跟头!”——那是六小龄童在表演《金猴闹春》,我忽然想起1984年第一次聆听他耍金箍棒的声音,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当年那个挤在邻居家看电视的孩子,如今已然为人父。
之后的春晚,互动方式层出不穷。早年,我们只能写信给节目组,那堆积如山的信要用麻袋来装;现在,拿起手机就能抢红包、发弹幕,以前靠广播收听的春晚,如今能随时回看、倍速播放。热闹是热闹了,可往年抄歌词、教同学唱歌的热血劲儿没了,手指在屏幕上点着红包时,心里却空落落的——春晚离人近了,记忆里的“年味”好像远了,也鲜有节目能让人铭记于心。2025年的春晚,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中,有人喊“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了”,全场陷入尴尬的沉默,我从背景音中感受到了那份尴尬。这让我不由得回想起早年春晚的真诚,比如1985年,央视因在工人体育馆办晚会效果不佳,还在《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那种对观众的重视,比任何华丽舞台都更珍贵。
如今,我已58岁,春晚也走过了四十多年。每年除夕夜,我仍会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旁,尽管手机上的短视频源源不断地推送,但我总会耐心等到《难忘今宵》响起。这首歌从1984年开始唱,已经唱了四十一年,李谷一老师的声音虽已沧桑,但旋律一响起,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1983年的黑白荧屏、1987年费翔的红色西装、1991年《着急》里的老吉、1998年温州电话亭的泪水,还有那些已离我们远去的人们——马季、赵丽蓉、高秀敏、袁阔成,他们的声音依旧回荡在春晚的记忆中,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永恒而温暖。
有时候,我会对着电视发呆,听着舞台上新人一批批更迭,感受着电视音质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也见证着自己从少年蜕变为老人的旅程。春晚就像一个时光胶囊,封存着每个时代的流行风尚,也承载着我的青春往事。它或许不再像早年那样令人翘首以盼,但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那些岁月的笑声、眼泪和思念,便会如潮水般涌来。原来,这四十多年,不是春晚陪着我成长,而是我陪着它,一起走过了岁岁年年的中国年,那份陪伴,化作心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