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午夜新娘
民国二十年的秋,运河边的义山村出了桩怪事——绸缎庄的张老板要娶亲,可迎亲的日子定在三更天,花轿走夜路,拜堂也选在午夜,连喜服都是墨色的。
这事在镇上传得沸沸扬扬。张老板名叫张守义,五十出头,前两年原配夫人走了,留下个独子张启明。他经营的“张记绸缎庄”是镇上的老字号,家底殷实,想嫁给他的寡妇、姑娘能从街头排到巷尾,可他偏偏选了个没人见过的外乡女子,还把婚期定得这么邪乎。
张启明头一个反对。他今年二十岁,留过洋,不信这些鬼神之说,可父亲的决定像铁板钉钉,任他怎么劝都没用。“爹,哪有半夜娶亲的?传出去人家还以为咱家办白事呢!”张启明急得直跺脚。张守义却只是摸了摸下巴上的山羊胡,眼神躲闪:“别管那么多,照做就是,这是你娘……临终前的意思。”
这话更让张启明摸不着头脑——母亲走的时候,压根没提过续弦的事。可父命难违,他只能跟着管家忙前忙后,心里却堵得慌。
婚期定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白天,张府安安静静的,连个红灯笼都没挂,跟平时没两样。到了夜里十一点,管家才带着几个家丁,抬着一顶墨色的花轿,悄没声儿地出了门。花轿四周挂着白色的绢花,轿夫脚步很轻,连唢呐都没请,只有两个提着马灯的家丁在前头引路,昏黄的灯光在石板路上晃悠,看着渗人。
张启明跟在队伍后面,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他问管家:“新娘家在哪?怎么从没听你提过?”管家脸上堆着笑,眼神却不自然:“少爷,您就别问了,到了地方就知道了。”
队伍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停在了镇子边缘的一座破庙里。那庙叫“贞女庙”,据说几十年前有个姑娘为了守节,在这儿上吊了,之后就没人敢来,荒得连门都快塌了。张启明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在这儿接亲?”
话音刚落,破庙里走出个穿青色布衫的老妇人,手里牵着个盖着墨色盖头的女子。那女子身段纤细,穿着墨色的喜服,连绣鞋都是黑的,站在月光下,像个影子似的。老妇人把女子的手递给轿夫,声音沙哑:“张老板的人,我送到了,记住当初的约定。”管家连忙点头,把一个沉甸甸的布包塞给老妇人,然后扶着女子上了花轿。
回去的路上,花轿里静悄悄的,连一点响动都没有。张启明总觉得不对劲,他凑到轿边,想听听里面的声音,可除了风吹过轿帘的“沙沙”声,什么都没有。他心里犯嘀咕:这新娘,怎么跟个木头人似的?
回到张府,已是午夜十二点。拜堂的地方设在正厅,没有红烛,只有两根白色的蜡烛在燃烧,烛火忽明忽暗,映得墙上的“囍”字都透着股寒气。张守义穿着一身墨色的长袍,站在厅中央,脸色苍白得像纸。
“吉时到,拜堂!”管家拉长了声音,语气里却没半点喜气。
轿帘掀开,新娘慢慢走了出来。她依旧盖着墨色盖头,脚步很轻,走在地上没一点声音。张启明盯着她的脚,忽然发现——她好像没沾地,裙摆离地面还有半寸,像是飘着走的!
“一拜天地!”
张守义和新娘对着门口拜了下去。张启明看得真切,新娘弯腰的时候,盖头下露出了一截脖子,那皮肤白得吓人,没有一点血色,连血管都看不见。
“二拜高堂!”
正厅的供桌上,摆着张守义原配夫人的牌位。张守义对着牌位磕了个头,新娘也跟着磕,可她的动作僵硬得很,像是有人在后面提线。
“夫妻对拜!”
两人相对而立,正要弯腰,张启明突然冲了上去,一把抓住了新娘的手腕:“你到底是谁?!”
他的手刚碰到新娘的手腕,就觉得一阵刺骨的冰凉,那温度不像活人的,倒像冰窖里的石头。新娘猛地一颤,盖头掉了下来——露出一张惨白的脸,眼睛是灰蒙蒙的,没有瞳孔,嘴唇乌青,嘴角还沾着点暗红色的东西。
“啊!”张启明吓得手一松,连连后退,“鬼!是鬼!”
张守义脸色大变,赶紧挡在新娘前面:“启明!别胡说!”
可已经晚了。新娘盯着张守义,声音嘶哑得像破锣:“张守义,你忘了当初的约定?你说过,要娶我为妻,让我名正言顺地住进来,可你儿子……坏了规矩。”
张守义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莲儿,我没忘,我只是……只是怕启明接受不了。”
原来,这新娘名叫莲儿,是二十年前张守义的相好。那时候张守义还没娶亲,跟莲儿情投意合,可张家嫌莲儿出身低微,逼着张守义娶了原配夫人。莲儿伤心欲绝,在贞女庙上吊死了,临死前,她跟张守义约定:二十年后,让张守义娶她,给她一个名分,否则,她就闹得张家鸡犬不宁。
张守义这些年一直活在愧疚和恐惧里,原配夫人去世后,他更是夜夜梦见莲儿,没办法,只能按照约定,在午夜娶她过门。
莲儿的脸慢慢扭曲起来,眼睛里流出黑色的泪水:“约定?你根本就不想认我!你用墨色的喜服、白色的蜡烛,是想镇住我,是不是?”
她的声音越来越大,正厅里的蜡烛“噗”地灭了,窗户“哐当”一声被风吹开,外面的月光照进来,映得莲儿的身影越来越淡,却越来越吓人。家丁们早就吓得跑没影了,只有张启明和管家还在,浑身发抖。
“莲儿,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张守义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我给你修最好的坟墓,给你烧最好的纸钱,求你放过我们张家吧!”
莲儿盯着他,忽然笑了,那笑声尖锐得像指甲刮玻璃:“晚了!我等了二十年,不是为了坟墓和纸钱!我要你跟我走,永远陪着我!”
她说着,伸出手,指甲变得又长又尖,朝着张守义抓去。张启明眼看父亲要出事,突然想起母亲生前说过,莲儿最喜欢的就是母亲绣的牡丹帕子,母亲临终前,把帕子留给了他,说要是遇到难事,或许能用得上。
他赶紧从怀里掏出帕子,朝着莲儿扔了过去:“莲儿姑娘!这是我娘给你的!她说,她知道你和我爹的事,她不怪你,她希望你能放下!”
牡丹帕子落在莲儿面前,上面绣着一朵娇艳的红牡丹,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式。莲儿盯着帕子,动作突然停住了,黑色的泪水流得更凶:“这帕子……是姐姐绣的?”
张守义的原配夫人,当年其实知道莲儿的存在,她不仅不恨,还觉得莲儿可怜,偷偷给过莲儿不少钱。她绣这帕子,是想送给莲儿,劝她好好生活,可还没送出去,莲儿就死了。
“是,是你姐姐绣的!”张守义赶紧说,“她一直想跟你道歉,说当年没能帮你,她心里也不好受。”
莲儿拿起帕子,贴在脸上,肩膀微微颤抖。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眼睛里的灰色慢慢褪去,露出了正常的瞳孔,脸色也没那么惨白了:“姐姐……她真的不怪我?”
“不怪,她从来没怪过你。”张启明走过去,声音平静了些,“莲儿姑娘,我爹有错,可他也愧疚了二十年。你已经等了这么久,何必再执着于名分呢?我会把你当成亲娘一样,给你立个牌位,放在我娘旁边,让你永远有个家。”
莲儿看着张启明,又看了看帕子,慢慢放下了手,指甲也恢复了原样。她的身影越来越淡,像雾一样慢慢散开:“守义,我不怪你了……姐姐的心意,我收到了。启明,谢谢你……”
话音刚落,莲儿的身影彻底消失了。正厅里的蜡烛又自己亮了起来,白色的蜡烛变成了红色,墙上的“囍”字也恢复了喜庆的颜色。风停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一场梦。
张守义瘫在地上,大口喘着气,眼泪止不住地流。张启明扶着他,轻声说:“爹,都过去了。”
第二天,张守义取消了婚事,在贞女庙旁给莲儿修了座坟,把牡丹帕子埋在了坟里,还立了块碑,上面写着“吾妻莲儿之墓”。他再也没提过续弦的事,每天都会去坟前看看,跟莲儿说说话,像是在弥补这二十年来的愧疚。
张启明也变了,他不再觉得这些“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他知道,有些执念,就算过了二十年,也依旧藏在人心深处。
后来,义山村的人再提起午夜新娘的事,都说莲儿是个苦命的姑娘,张守义是个重情的人。也有人说,每逢重阳节的午夜,还能看见一个穿墨色喜服的女子,在张府的院子里徘徊,手里拿着一块牡丹帕子,可她再也没闹过,只是静静地站着,像是在守护着这个她终于放下的家。
运河的水,年复一年地流着,带着义山村的故事,流向远方。而张府的院子里,每年都会种上牡丹,花开的时候,红得像火,像是在告诉所有人,有些遗憾,虽然无法弥补,但只要心存愧疚和善意,就能得到原谅。
目录
民间故事:午夜新娘
民国二十年的秋,运河边的义山村出了桩怪事——绸缎庄的张老板要娶亲,可迎亲的日子定在三更天,花轿走夜路,拜堂也选在午夜,连喜服都是墨色的。
这事在镇上传得沸沸扬扬。张老板名叫张守义,五十出头,前两年原配夫人走了,留下个独子张启明。他经营的“张记绸缎庄”是镇上的老字号,家底殷实,想嫁给他的寡妇、姑娘能从街头排到巷尾,可他偏偏选了个没人见过的外乡女子,还把婚期定得这么邪乎。
张启明头一个反对。他今年二十岁,留过洋,不信这些鬼神之说,可父亲的决定像铁板钉钉,任他怎么劝都没用。“爹,哪有半夜娶亲的?传出去人家还以为咱家办白事呢!”张启明急得直跺脚。张守义却只是摸了摸下巴上的山羊胡,眼神躲闪:“别管那么多,照做就是,这是你娘……临终前的意思。”
这话更让张启明摸不着头脑——母亲走的时候,压根没提过续弦的事。可父命难违,他只能跟着管家忙前忙后,心里却堵得慌。
婚期定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白天,张府安安静静的,连个红灯笼都没挂,跟平时没两样。到了夜里十一点,管家才带着几个家丁,抬着一顶墨色的花轿,悄没声儿地出了门。花轿四周挂着白色的绢花,轿夫脚步很轻,连唢呐都没请,只有两个提着马灯的家丁在前头引路,昏黄的灯光在石板路上晃悠,看着渗人。
张启明跟在队伍后面,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他问管家:“新娘家在哪?怎么从没听你提过?”管家脸上堆着笑,眼神却不自然:“少爷,您就别问了,到了地方就知道了。”
队伍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停在了镇子边缘的一座破庙里。那庙叫“贞女庙”,据说几十年前有个姑娘为了守节,在这儿上吊了,之后就没人敢来,荒得连门都快塌了。张启明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在这儿接亲?”
话音刚落,破庙里走出个穿青色布衫的老妇人,手里牵着个盖着墨色盖头的女子。那女子身段纤细,穿着墨色的喜服,连绣鞋都是黑的,站在月光下,像个影子似的。老妇人把女子的手递给轿夫,声音沙哑:“张老板的人,我送到了,记住当初的约定。”管家连忙点头,把一个沉甸甸的布包塞给老妇人,然后扶着女子上了花轿。
回去的路上,花轿里静悄悄的,连一点响动都没有。张启明总觉得不对劲,他凑到轿边,想听听里面的声音,可除了风吹过轿帘的“沙沙”声,什么都没有。他心里犯嘀咕:这新娘,怎么跟个木头人似的?
回到张府,已是午夜十二点。拜堂的地方设在正厅,没有红烛,只有两根白色的蜡烛在燃烧,烛火忽明忽暗,映得墙上的“囍”字都透着股寒气。张守义穿着一身墨色的长袍,站在厅中央,脸色苍白得像纸。
“吉时到,拜堂!”管家拉长了声音,语气里却没半点喜气。
轿帘掀开,新娘慢慢走了出来。她依旧盖着墨色盖头,脚步很轻,走在地上没一点声音。张启明盯着她的脚,忽然发现——她好像没沾地,裙摆离地面还有半寸,像是飘着走的!
“一拜天地!”
张守义和新娘对着门口拜了下去。张启明看得真切,新娘弯腰的时候,盖头下露出了一截脖子,那皮肤白得吓人,没有一点血色,连血管都看不见。
“二拜高堂!”
正厅的供桌上,摆着张守义原配夫人的牌位。张守义对着牌位磕了个头,新娘也跟着磕,可她的动作僵硬得很,像是有人在后面提线。
“夫妻对拜!”
两人相对而立,正要弯腰,张启明突然冲了上去,一把抓住了新娘的手腕:“你到底是谁?!”
他的手刚碰到新娘的手腕,就觉得一阵刺骨的冰凉,那温度不像活人的,倒像冰窖里的石头。新娘猛地一颤,盖头掉了下来——露出一张惨白的脸,眼睛是灰蒙蒙的,没有瞳孔,嘴唇乌青,嘴角还沾着点暗红色的东西。
“啊!”张启明吓得手一松,连连后退,“鬼!是鬼!”
张守义脸色大变,赶紧挡在新娘前面:“启明!别胡说!”
可已经晚了。新娘盯着张守义,声音嘶哑得像破锣:“张守义,你忘了当初的约定?你说过,要娶我为妻,让我名正言顺地住进来,可你儿子……坏了规矩。”
张守义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莲儿,我没忘,我只是……只是怕启明接受不了。”
原来,这新娘名叫莲儿,是二十年前张守义的相好。那时候张守义还没娶亲,跟莲儿情投意合,可张家嫌莲儿出身低微,逼着张守义娶了原配夫人。莲儿伤心欲绝,在贞女庙上吊死了,临死前,她跟张守义约定:二十年后,让张守义娶她,给她一个名分,否则,她就闹得张家鸡犬不宁。
张守义这些年一直活在愧疚和恐惧里,原配夫人去世后,他更是夜夜梦见莲儿,没办法,只能按照约定,在午夜娶她过门。
莲儿的脸慢慢扭曲起来,眼睛里流出黑色的泪水:“约定?你根本就不想认我!你用墨色的喜服、白色的蜡烛,是想镇住我,是不是?”
她的声音越来越大,正厅里的蜡烛“噗”地灭了,窗户“哐当”一声被风吹开,外面的月光照进来,映得莲儿的身影越来越淡,却越来越吓人。家丁们早就吓得跑没影了,只有张启明和管家还在,浑身发抖。
“莲儿,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张守义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我给你修最好的坟墓,给你烧最好的纸钱,求你放过我们张家吧!”
莲儿盯着他,忽然笑了,那笑声尖锐得像指甲刮玻璃:“晚了!我等了二十年,不是为了坟墓和纸钱!我要你跟我走,永远陪着我!”
她说着,伸出手,指甲变得又长又尖,朝着张守义抓去。张启明眼看父亲要出事,突然想起母亲生前说过,莲儿最喜欢的就是母亲绣的牡丹帕子,母亲临终前,把帕子留给了他,说要是遇到难事,或许能用得上。
他赶紧从怀里掏出帕子,朝着莲儿扔了过去:“莲儿姑娘!这是我娘给你的!她说,她知道你和我爹的事,她不怪你,她希望你能放下!”
牡丹帕子落在莲儿面前,上面绣着一朵娇艳的红牡丹,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式。莲儿盯着帕子,动作突然停住了,黑色的泪水流得更凶:“这帕子……是姐姐绣的?”
张守义的原配夫人,当年其实知道莲儿的存在,她不仅不恨,还觉得莲儿可怜,偷偷给过莲儿不少钱。她绣这帕子,是想送给莲儿,劝她好好生活,可还没送出去,莲儿就死了。
“是,是你姐姐绣的!”张守义赶紧说,“她一直想跟你道歉,说当年没能帮你,她心里也不好受。”
莲儿拿起帕子,贴在脸上,肩膀微微颤抖。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眼睛里的灰色慢慢褪去,露出了正常的瞳孔,脸色也没那么惨白了:“姐姐……她真的不怪我?”
“不怪,她从来没怪过你。”张启明走过去,声音平静了些,“莲儿姑娘,我爹有错,可他也愧疚了二十年。你已经等了这么久,何必再执着于名分呢?我会把你当成亲娘一样,给你立个牌位,放在我娘旁边,让你永远有个家。”
莲儿看着张启明,又看了看帕子,慢慢放下了手,指甲也恢复了原样。她的身影越来越淡,像雾一样慢慢散开:“守义,我不怪你了……姐姐的心意,我收到了。启明,谢谢你……”
话音刚落,莲儿的身影彻底消失了。正厅里的蜡烛又自己亮了起来,白色的蜡烛变成了红色,墙上的“囍”字也恢复了喜庆的颜色。风停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一场梦。
张守义瘫在地上,大口喘着气,眼泪止不住地流。张启明扶着他,轻声说:“爹,都过去了。”
第二天,张守义取消了婚事,在贞女庙旁给莲儿修了座坟,把牡丹帕子埋在了坟里,还立了块碑,上面写着“吾妻莲儿之墓”。他再也没提过续弦的事,每天都会去坟前看看,跟莲儿说说话,像是在弥补这二十年来的愧疚。
张启明也变了,他不再觉得这些“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他知道,有些执念,就算过了二十年,也依旧藏在人心深处。
后来,义山村的人再提起午夜新娘的事,都说莲儿是个苦命的姑娘,张守义是个重情的人。也有人说,每逢重阳节的午夜,还能看见一个穿墨色喜服的女子,在张府的院子里徘徊,手里拿着一块牡丹帕子,可她再也没闹过,只是静静地站着,像是在守护着这个她终于放下的家。
运河的水,年复一年地流着,带着义山村的故事,流向远方。而张府的院子里,每年都会种上牡丹,花开的时候,红得像火,像是在告诉所有人,有些遗憾,虽然无法弥补,但只要心存愧疚和善意,就能得到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