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唐玄宗天宝年间,河南道某县有个姓姚的老渔翁,单名一个诚字,年近六十,一辈子在黄河支流打鱼为生。这几日,他愁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眼窝深陷,本就佝偻的背更加弯曲了。
为何如此?全因县太爷交代的鲤鱼还没凑齐。
这位县太爷姓贾名仁,原是京城一纨绔子弟,靠着岳父在朝中任三品大员的权势,捐了个县令。自上任以来,他横征暴敛,巧立名目,上司因他岳父之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贾县令有一特殊嗜好——嗜吃鲤鱼。但他吃的鲤鱼颇为讲究,非得正好一斤三两,多一钱不行,少一钱不可。衙门里专设两名“监鱼官”,厨师烹制前必当堂过秤,若有分毫差错,厨子与送鱼者皆要受罚。
这些鲤鱼既非市购,也非衙役所捕,而是强行摊派给全县渔户。每户每月须上交三条一斤三两的活鲤鱼,逾期不交或重量不符,轻则罚款,重则杖责。
姚诚这个月已交两条,尚欠一条。眼看后天就是最后期限,他连日来撒网上百次,捕到的鲤鱼不少,却无一符合标准。不是一斤二两,便是一斤四两,总差那么一点。
这天傍晚,夕阳西下,河面泛着金光,姚诚却无心欣赏。他收起又一次空手而归的渔网,长叹一声:“天爷啊,你这是要逼死我老汉啊!”
家中老妻劝他:“不如去集市买一条凑数?”
姚诚摇头:“一斤三两的鲤鱼可遇不可求,即便有,也要价极高,咱家哪来那些银钱?”
老妻抹泪道:“那该如何是好?上月西村老王因少交一条,被打了二十板子,至今还下不了床呢。”
姚诚咬咬牙:“我今晚再去试试,或许夜里鱼儿活跃,能撞上一条合适的。”
夜幕降临,月明星稀,姚诚划着小船,在河心一次次撒网。春寒料峭,夜风刺骨,他裹紧破旧的棉袄,双手早已冻得通红。
一连几网,只有些小鱼小虾,连鲤鱼的影子都没见着。姚诚心中焦急,不觉已到子夜时分。
“最后一网,若再无收获,只好明日再想办法了。”他喃喃自语,用尽全身力气将网撒出。
渔网沉入水中,姚诚感觉手中一沉,心中顿时一喜。可拉上来一看,网中并无鲤鱼,只有一条三尺来长的水蛇,在网中挣扎。
姚诚大失所望,暗叫一声“晦气”,伸手便要掐住水蛇七寸将其打死。不料那水蛇突然开口:“老叔且慢!我乃本
河龙王
,请饶我一命!”
姚诚吓得连退几步,差点跌入河中。他稳住身形,借着月光仔细打量那水蛇,狐疑道:“你既是河龙王,为何是蛇身?又怎会落入我这普通渔网?这不合常理啊!”
水蛇答道:“实不相瞒,我近来身体不适,今晚正欲化身为蛇,悄悄前去寻龙族医者诊治,故而不敢动静太大。也因在病中,头脑昏沉,一时不察,误入老叔网中。”
姚诚见那水蛇目光炯炯,确有不凡之气,便信了七八分,点头道:“既然是河龙王,小民不敢为难,这就放您归去。只是...小民现有一难处,不知龙王能否相助?”
水蛇道:“你且说来听听,若能相助,定不推辞。”
姚诚便将县令征鲤之事细细道来,说到焦急处,不禁老泪纵横:“若后日再交不上这条鲤鱼,小民这把老骨头,怕是经不住那二十板子啊!”
水蛇听罢,笑道:“此乃小事一桩。你且放了我,再撒一网,我赠你五条一斤三两的鲤鱼便是。”
姚诚大喜,连忙解开渔网,放了水蛇。那水蛇入水,瞬间不见踪影。姚诚将信将疑,再次撒网。这一网上来,网中果然有五条金鳞闪闪的鲤鱼,每条大小相仿,活蹦乱跳。
他急忙取出随身携带的秤,一一称量。神奇的是,每条不多不少,正正好好一斤三两!
姚诚喜极而泣,朝河水连拜三拜:“多谢龙王恩德!多谢龙王恩德!”
第二天一早,姚诚将五条鲤鱼装入水桶,放在独轮车上,小心翼翼往县城推去。他之所以将五条全部带上,是怕路上有何闪失。
到了县衙,交上三条鲤鱼,监鱼官一一过秤,果然条条合格。贾县令今日恰好在场,见姚诚的鲤鱼条条符合标准,不由多看了他两眼,问道:“老渔翁,别人都为这一斤三两的鲤鱼发愁,你倒好,一次交齐三条,莫非有什么诀窍?”
姚诚心中一惊,忙躬身答道:“回大人话,小民只是运气好些罢了。”
贾县令眯着眼打量他片刻,挥挥手让他退下。姚诚如蒙大赦,急忙退出县衙。
刚出衙门,他便看见门前石阶上跪着一位老渔翁,仔细一瞧,竟是西村的李老汉。这李老汉与姚诚年纪相仿,也是世代打鱼为生,两人曾在集市上多次碰面。
姚诚上前询问,才知李老汉只交上一条鲤鱼,还差两条,被罚跪衙前,还要缴纳二百文罚金。
看着李老汉憔悴的面容,姚诚想起自己昨日的焦虑,不由心生怜悯。他扶起李老汉,道:“李老哥,我这儿还有两条鲤鱼,你拿去交差吧。”
李老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姚老弟,这...这如何使得?你辛苦捕来的鱼,我怎能...”
姚诚笑道:“咱们都是苦命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再说,我这个月的任务已经完成,这两条留着也无用。”
李老汉千恩万谢,接过鲤鱼交完差事,死活拉着姚诚到附近小酒馆,非要请他喝两杯。
几杯浊酒下肚,李老汉问道:“姚老弟,不瞒你说,我为这一斤三两的鲤鱼,已经愁了半个月。你到底是如何一次捕到五条的?莫非真有秘法?”
姚诚本不想说,但禁不住李老汉一再追问,加上酒意上头,便将昨夜奇遇和盘托出。
李老汉听得目瞪口呆,连称“奇哉怪也”。两人酒足饭饱,各自归家。
不料李老汉嘴不严实,次日与乡人闲聊时,将这奇事说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不过三五日,竟传到了贾县令耳中。
贾县令本就迷信,闻听此事,心思活络起来。他想:“既然这姚诚能得河龙王相助,若我通过他联系上龙王,求个升官发财,岂不妙哉?”
次日,贾县令命衙役将姚诚带到县衙。姚诚不知何事,战战兢兢跪在堂下。
贾县令和颜悦色道:“老姚啊,听说你前几日见到了河龙王?”
姚诚心中咯噔一下,知事情败露,只得硬着头皮道:“回大人,小民那日酒后胡言,当不得真...”
贾县令笑道:“不必隐瞒,本官已查明真相。今日叫你来,是要你帮个忙——带本官去见河龙王。”
姚诚大惊:“大人明鉴,河龙王行踪不定,小民实在不知如何去寻啊!”
贾县令脸色一沉:“你既能让河龙王赠你鲤鱼,自然有联系之法。休要推诿,否则治你个欺瞒之罪!”
姚诚磕头如捣蒜:“大人饶命,那日纯属巧合,河龙王并未告知联系之法啊!”
贾县令哪肯相信,命衙役将姚诚押上马车,直奔河边而去。
到了河边,贾县令命令姚诚呼唤河龙王。姚诚面向河水,连喊数声,河中却毫无动静。
贾县令恼羞成怒,喝令差役:“给我打!狠狠地打!打到河龙王现身为止!”
如狼似虎的差役将姚诚按倒在地,板子雨点般落下。姚诚年事已高,哪经得起这般毒打,不出十板,已是皮开肉绽,惨叫连连。
“河龙王啊!您可怜可怜老朽吧!县太爷要见您,您再不出来,老朽这把骨头就要交代在这里了!”姚诚朝着河水凄厉呼喊,声嘶力竭。
就在他喊到第十几声时,原本平静的河面突然波涛汹涌,一道水柱冲天而起,水柱顶端,赫然是一颗笆斗大的龙头,金鳞闪闪,目光如电。
“何人在此喧哗?”龙口开合,声如洪钟。
众衙役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弃了刑具,跪地磕头。贾县令也是两腿发软,勉强跪倒,颤声道:“卑职本县县令贾仁,叩见河龙王陛下!”
河龙王目光如炬,盯着贾县令:“你找本王何事?”
贾县令强作镇定,谄媚笑道:“卑职久慕龙王神威,今日特来拜见。若龙王能保佑卑职升官发财,卑职定为龙王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不等他说完,河龙王冷哼一声:“升官乃朝廷之事,不在本王管辖之内;发财更非你这等贪官配得上!”
贾县令还要辩解,河龙王突然张开巨口,一股强大吸力将贾县令离地卷起。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中,贾县令尖叫着被吸入龙口,转眼不见踪影。
河龙王转头看向受伤的姚诚,目光柔和了些:“老渔翁,今日连累你受苦了。你且回家休养,日后不会再有人为难于你。”说罢,龙口一张,吐出一颗明珠,落在姚诚手中,“此珠可保你全家安康,风调雨顺。”
言毕,河龙王潜入水中,河面很快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三班衙役
惊魂未定,见龙王离去,连忙扶起姚诚,为他包扎伤口,态度恭敬无比,与来时判若两人。
回到县衙,县丞将此事写成公文,申报上司。上司虽感匪夷所思,但多名衙役作证,不由不信,只得申报吏部。
不久,吏部委派新县令上任。新县令到任后,听闻前任遭遇,立即废除了强征鲤鱼的规定,百姓无不拍手称庆。
姚诚回家后,伤势渐渐痊愈。他将龙王所赠明珠供奉家中,果然从此家宅平安,打鱼收获也比往日多了不少。但他牢记教训,再不将龙王之事向外人提及。
而那贾县令,自己送入龙口,成了当地一时笑谈。有好事书生将此事记录下来,题名《龙口县令》,流传后世,警示那些仗势欺人、贪得无厌之辈。
目录
故事:唐玄宗天宝年间,河南道某县有个姓姚的老渔翁,单名一个诚字,年近六十,一辈子在黄河支流打鱼为生。这几日,他愁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眼窝深陷,本就佝偻的背更加弯曲了。
为何如此?全因县太爷交代的鲤鱼还没凑齐。
这位县太爷姓贾名仁,原是京城一纨绔子弟,靠着岳父在朝中任三品大员的权势,捐了个县令。自上任以来,他横征暴敛,巧立名目,上司因他岳父之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贾县令有一特殊嗜好——嗜吃鲤鱼。但他吃的鲤鱼颇为讲究,非得正好一斤三两,多一钱不行,少一钱不可。衙门里专设两名“监鱼官”,厨师烹制前必当堂过秤,若有分毫差错,厨子与送鱼者皆要受罚。
这些鲤鱼既非市购,也非衙役所捕,而是强行摊派给全县渔户。每户每月须上交三条一斤三两的活鲤鱼,逾期不交或重量不符,轻则罚款,重则杖责。
姚诚这个月已交两条,尚欠一条。眼看后天就是最后期限,他连日来撒网上百次,捕到的鲤鱼不少,却无一符合标准。不是一斤二两,便是一斤四两,总差那么一点。
这天傍晚,夕阳西下,河面泛着金光,姚诚却无心欣赏。他收起又一次空手而归的渔网,长叹一声:“天爷啊,你这是要逼死我老汉啊!”
家中老妻劝他:“不如去集市买一条凑数?”
姚诚摇头:“一斤三两的鲤鱼可遇不可求,即便有,也要价极高,咱家哪来那些银钱?”
老妻抹泪道:“那该如何是好?上月西村老王因少交一条,被打了二十板子,至今还下不了床呢。”
姚诚咬咬牙:“我今晚再去试试,或许夜里鱼儿活跃,能撞上一条合适的。”
夜幕降临,月明星稀,姚诚划着小船,在河心一次次撒网。春寒料峭,夜风刺骨,他裹紧破旧的棉袄,双手早已冻得通红。
一连几网,只有些小鱼小虾,连鲤鱼的影子都没见着。姚诚心中焦急,不觉已到子夜时分。
“最后一网,若再无收获,只好明日再想办法了。”他喃喃自语,用尽全身力气将网撒出。
渔网沉入水中,姚诚感觉手中一沉,心中顿时一喜。可拉上来一看,网中并无鲤鱼,只有一条三尺来长的水蛇,在网中挣扎。
姚诚大失所望,暗叫一声“晦气”,伸手便要掐住水蛇七寸将其打死。不料那水蛇突然开口:“老叔且慢!我乃本
河龙王
,请饶我一命!”
姚诚吓得连退几步,差点跌入河中。他稳住身形,借着月光仔细打量那水蛇,狐疑道:“你既是河龙王,为何是蛇身?又怎会落入我这普通渔网?这不合常理啊!”
水蛇答道:“实不相瞒,我近来身体不适,今晚正欲化身为蛇,悄悄前去寻龙族医者诊治,故而不敢动静太大。也因在病中,头脑昏沉,一时不察,误入老叔网中。”
姚诚见那水蛇目光炯炯,确有不凡之气,便信了七八分,点头道:“既然是河龙王,小民不敢为难,这就放您归去。只是...小民现有一难处,不知龙王能否相助?”
水蛇道:“你且说来听听,若能相助,定不推辞。”
姚诚便将县令征鲤之事细细道来,说到焦急处,不禁老泪纵横:“若后日再交不上这条鲤鱼,小民这把老骨头,怕是经不住那二十板子啊!”
水蛇听罢,笑道:“此乃小事一桩。你且放了我,再撒一网,我赠你五条一斤三两的鲤鱼便是。”
姚诚大喜,连忙解开渔网,放了水蛇。那水蛇入水,瞬间不见踪影。姚诚将信将疑,再次撒网。这一网上来,网中果然有五条金鳞闪闪的鲤鱼,每条大小相仿,活蹦乱跳。
他急忙取出随身携带的秤,一一称量。神奇的是,每条不多不少,正正好好一斤三两!
姚诚喜极而泣,朝河水连拜三拜:“多谢龙王恩德!多谢龙王恩德!”
第二天一早,姚诚将五条鲤鱼装入水桶,放在独轮车上,小心翼翼往县城推去。他之所以将五条全部带上,是怕路上有何闪失。
到了县衙,交上三条鲤鱼,监鱼官一一过秤,果然条条合格。贾县令今日恰好在场,见姚诚的鲤鱼条条符合标准,不由多看了他两眼,问道:“老渔翁,别人都为这一斤三两的鲤鱼发愁,你倒好,一次交齐三条,莫非有什么诀窍?”
姚诚心中一惊,忙躬身答道:“回大人话,小民只是运气好些罢了。”
贾县令眯着眼打量他片刻,挥挥手让他退下。姚诚如蒙大赦,急忙退出县衙。
刚出衙门,他便看见门前石阶上跪着一位老渔翁,仔细一瞧,竟是西村的李老汉。这李老汉与姚诚年纪相仿,也是世代打鱼为生,两人曾在集市上多次碰面。
姚诚上前询问,才知李老汉只交上一条鲤鱼,还差两条,被罚跪衙前,还要缴纳二百文罚金。
看着李老汉憔悴的面容,姚诚想起自己昨日的焦虑,不由心生怜悯。他扶起李老汉,道:“李老哥,我这儿还有两条鲤鱼,你拿去交差吧。”
李老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姚老弟,这...这如何使得?你辛苦捕来的鱼,我怎能...”
姚诚笑道:“咱们都是苦命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再说,我这个月的任务已经完成,这两条留着也无用。”
李老汉千恩万谢,接过鲤鱼交完差事,死活拉着姚诚到附近小酒馆,非要请他喝两杯。
几杯浊酒下肚,李老汉问道:“姚老弟,不瞒你说,我为这一斤三两的鲤鱼,已经愁了半个月。你到底是如何一次捕到五条的?莫非真有秘法?”
姚诚本不想说,但禁不住李老汉一再追问,加上酒意上头,便将昨夜奇遇和盘托出。
李老汉听得目瞪口呆,连称“奇哉怪也”。两人酒足饭饱,各自归家。
不料李老汉嘴不严实,次日与乡人闲聊时,将这奇事说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不过三五日,竟传到了贾县令耳中。
贾县令本就迷信,闻听此事,心思活络起来。他想:“既然这姚诚能得河龙王相助,若我通过他联系上龙王,求个升官发财,岂不妙哉?”
次日,贾县令命衙役将姚诚带到县衙。姚诚不知何事,战战兢兢跪在堂下。
贾县令和颜悦色道:“老姚啊,听说你前几日见到了河龙王?”
姚诚心中咯噔一下,知事情败露,只得硬着头皮道:“回大人,小民那日酒后胡言,当不得真...”
贾县令笑道:“不必隐瞒,本官已查明真相。今日叫你来,是要你帮个忙——带本官去见河龙王。”
姚诚大惊:“大人明鉴,河龙王行踪不定,小民实在不知如何去寻啊!”
贾县令脸色一沉:“你既能让河龙王赠你鲤鱼,自然有联系之法。休要推诿,否则治你个欺瞒之罪!”
姚诚磕头如捣蒜:“大人饶命,那日纯属巧合,河龙王并未告知联系之法啊!”
贾县令哪肯相信,命衙役将姚诚押上马车,直奔河边而去。
到了河边,贾县令命令姚诚呼唤河龙王。姚诚面向河水,连喊数声,河中却毫无动静。
贾县令恼羞成怒,喝令差役:“给我打!狠狠地打!打到河龙王现身为止!”
如狼似虎的差役将姚诚按倒在地,板子雨点般落下。姚诚年事已高,哪经得起这般毒打,不出十板,已是皮开肉绽,惨叫连连。
“河龙王啊!您可怜可怜老朽吧!县太爷要见您,您再不出来,老朽这把骨头就要交代在这里了!”姚诚朝着河水凄厉呼喊,声嘶力竭。
就在他喊到第十几声时,原本平静的河面突然波涛汹涌,一道水柱冲天而起,水柱顶端,赫然是一颗笆斗大的龙头,金鳞闪闪,目光如电。
“何人在此喧哗?”龙口开合,声如洪钟。
众衙役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弃了刑具,跪地磕头。贾县令也是两腿发软,勉强跪倒,颤声道:“卑职本县县令贾仁,叩见河龙王陛下!”
河龙王目光如炬,盯着贾县令:“你找本王何事?”
贾县令强作镇定,谄媚笑道:“卑职久慕龙王神威,今日特来拜见。若龙王能保佑卑职升官发财,卑职定为龙王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不等他说完,河龙王冷哼一声:“升官乃朝廷之事,不在本王管辖之内;发财更非你这等贪官配得上!”
贾县令还要辩解,河龙王突然张开巨口,一股强大吸力将贾县令离地卷起。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中,贾县令尖叫着被吸入龙口,转眼不见踪影。
河龙王转头看向受伤的姚诚,目光柔和了些:“老渔翁,今日连累你受苦了。你且回家休养,日后不会再有人为难于你。”说罢,龙口一张,吐出一颗明珠,落在姚诚手中,“此珠可保你全家安康,风调雨顺。”
言毕,河龙王潜入水中,河面很快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三班衙役
惊魂未定,见龙王离去,连忙扶起姚诚,为他包扎伤口,态度恭敬无比,与来时判若两人。
回到县衙,县丞将此事写成公文,申报上司。上司虽感匪夷所思,但多名衙役作证,不由不信,只得申报吏部。
不久,吏部委派新县令上任。新县令到任后,听闻前任遭遇,立即废除了强征鲤鱼的规定,百姓无不拍手称庆。
姚诚回家后,伤势渐渐痊愈。他将龙王所赠明珠供奉家中,果然从此家宅平安,打鱼收获也比往日多了不少。但他牢记教训,再不将龙王之事向外人提及。
而那贾县令,自己送入龙口,成了当地一时笑谈。有好事书生将此事记录下来,题名《龙口县令》,流传后世,警示那些仗势欺人、贪得无厌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