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盲字是我国数以百万计的盲人所使用的一种记录言语和进行书面交往的工具。在现代化建设和全面进行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汉语盲字的作用,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盲文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其中也包括盲字,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文字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观点来讨论带调双拼盲字的有关问题。
一、从语言文字学的观点看,带调双拼盲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符合“四化”建设的需要。
最近,*同志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字的利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这一段话很概括地表述了语言文字学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这些概念和观点同样适用于汉语盲文。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则产生了正确地记录语言的要求,也就是产生了文字。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必须要有文字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人类社会中文字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交际所提出的要求。汉民族的文字是这样产生的,逐渐形成了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成了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工具。汉语盲文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新*建立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改革过去的旧盲文。现行盲文在50年代初应运而生了。但是,社会在发展,文字也在发展。"人们需要能代表语言,因而能把客观事物和思想精确而详细地记载下来的工具。”(高名凯《语言学概论》)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创造出完善的文字,汉语文字的发展就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演变过程。
今天,盲人和其他残疾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中规定了盲人的权力。盲人也要平等地参加国家的四化建设,也要学习科学技术并与健全人一道去发展科学技术。现行盲文在扫除文盲、提高文化和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一个根本弱点,这就是现行盲文对汉语声调处理得不好,致使盲文、汉字之间的转换有困难。这个问题在四化建设发展的今天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1982年新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普通话的问题已列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最近国家进一步规定了“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的任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最近指出,要在本世纪内努力做到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和交际语言。从语言学中我们知道,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汉语语音中有声、韵、调三个音素。在普通话中,声调是言语音节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同声母、韵母一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时事、事实、誓师、史诗、逝世、时时等词声、韵全同,只是调不同,其表示的意义差别极大,这是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据统计,汉语声韵、调三者载负的信息量约为38%、42%和20%。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现代化生活时缺少声调或不完善表达声调的盲文就不能适应推广普通话、提高文化教育程度与发展科技的要求,也不利于盲文与汉字的沟通与转换。所以,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能更为精确和详细地把客观事物和思想记载下来的盲文,使盲文跨越时间和空间扩大汉语的流传,并可同汉语文字更自由地交换,促进语言在新时期作用的发挥。带调双拼盲文是在新形势下盲文的发展和完善是更准确、更科学、更适用地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带调双拼盲文是比现行盲文更有利于摸读的盲文。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世界是从感知开始的,在掌握知识、形成概念的时候,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掌握口头言语是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还要掌握口头言语的书面形势,否则就是一个文盲。“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列宁语)而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识字、阅读掌握读写能力的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中这是涉及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等问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掌握盲文(特别是会摸读盲文)也是一个识字(即盲人学会盲文字母和拼音规则、符号)、词汇和阅读的学习(即掌握和理解词句的意义)的复杂过程。
盲文是语音、盲字字形和意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学习盲文就是把盲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之间形成*的联系。当摸读盲字,即感知盲字的形的因素时,要能再现其他两个因素,即音和义。这要求准确而完整的触知觉,牢固的记忆和精密的分析综合。经过训练的盲童的手指尖的触觉是很发达的。国内外的很多实验材料表明,盲人手指尖皮肤的触觉两点阀是一毫米左右,而普通人约为二毫米。盲人的语言记忆和对触觉形象的分析综合能力也是很好的。这就保证了盲人可以很好地感知任何一种盲文符形结构。
一个盲童(包括成年后失明的盲人)要建立盲字的音、义和形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下面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利用盲童已经掌握的口头言语,即已有了音义的联系再来学习盲字,即与盲字符形建立联系。能摸盲字时产生触觉形象,然后有言语运动器官参加(即默读出声音),同时进行思维活动,恢复已建立的音义联系,理解这个词,现行盲文在上述的言语运动器官活动过程中表示不出言语的调,这就难于思维和理解。第二,对于盲童不熟悉音和义的盲字,摸读时有了音和形的知觉与联系,即有了一个触摸的形象和读出音,这时要帮助盲童(通过询问别人和讲解)建立音形和义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次摸读时才可形成三者的*联系。但现行盲文在有音无调时,无法准确询问别人和求得解释,学习新知识就遇到困难。盲字符形如果与语音的三个要素相一致时,则语音和符形的联系极易建立,即可以准确摸读,如果盲字的符形与语音的要素不一致或只有部分一致时,则建立*的联系就困难或不准确,带调双拼盲字在两方音符内表示了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的全部内容,语音与符形完全一致。现行盲文则表达了声、韵两个信息,在多数盲字不标调情况下,摸读时形、音、义三者不能准确建立联系。因此,汉语中的大量同音不同调的字词在现行盲文中极易混淆,其后果是有的搞错了意思(如“医治”、“意志”、"抑制”、"移植”、"一致”的混淆;"四项原则”和"思想原则”的混淆),有的在工作中搞出了差错(如在学习中把人体不同部位的“趾骨”和“跖骨”,“额骨”和“腭骨”混淆,针灸时把颈部的“扶突”穴误为大腿上的“
伏兔
”穴,把鼻孔边的"巨醪"穴混为腿侧的"居醪"穴,在医疗上造成差错,把“务必出席"误为"勿必出席”而影响了工作),有的影响了阅读速度,浪费了时间,一些学校实践证明了带调双拼盲文比现行盲文在摸读上的优越性,也就是摸读的准确率高、摸读速度快。
不只是在摸读单词上可显示出带调双拼盲文的优越性,从心理学家对于整个阅读过程的理论上也可以看出这些优越性,盲文阅读的整个过程就是从摸读盲文字母开始直到了解盲文的意义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触觉表象:摸读开始于用手指的指尖去触摸盲文,包括在点字上的短暂停留、向前、向后的和移动的运动等。这些从触觉来的信息形成了一种触觉表象。2.字母的辨认:在触觉表象中辨别出一个个不同的字母(在带调双拼盲文中包括音和调)。3.词义的了解:识别了字母之后对于传入的信息进一步加工,即了解字母组成词的意义,对于过去已学过的词那就需要在头脑中恢复过去建立的联系;对于新的词,那就要重新建立联系。4.词在句子中加工,以对盲文表达的完整意思加以正确理解,这是将传入的信息从左到右进行系列的加工,这里有短时的记忆在起作用,即在脑中把了解的词暂时储存起来,以便组成更大的信息单位,对这大的信息单位进一步理解。上述的这个模式中还有很复杂的现象。例如,四个阶段并不都是单方向由低到高进行的,有时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互影响,即对词、句的理解反过来影响对于字母和词的认识。人们过去的言语知识和经验影响对于盲文的知觉,在这个摸读过程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个阶段,摸读现行盲文都是形成触觉表象。但在以后的阶段,即在辨认字母和了解词义阶段,与口语一致的、表示了音与调的盲文就比只表音不表调的盲文表现出优越性。带调的盲文给予盲人的言语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符合人们的口头语言,这些准确、完善的信息使盲人更易于正确理解词和句,不会因为有音无调而产生猜想和歧义。对于前一句和词的准确、迅速认知反过来又加速了对下一句的摸读、知觉和理解。
在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核查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技能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理解,也就是让学生从感知文字经过一步步学习懂得了字词句篇,由文章的语言形式深入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使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做到辩证的*。盲人阅读技能的重要标志同样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没有用处的阅读;教会学生阅读要作很多工作,但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有完善的文字,这是教学生阅读和学生阅读的工具。有利于理解的阅读的工具是完善的工具,带调双拼盲文是有利于理解的阅读工具。
在阅读中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影响盲文阅读速度的因素很多,例如是双手还是单手阅读?摸读的方式和姿势如何?是否疲劳和专心?等等。但应该指出,在诸多因素中,在一般情况下,阅读的速度主要依赖于理解的程度。理解的准确和迅速,阅读的速度就可提高,阅读的能力就可增强。如过去有人把“旗上大书”摸读成“骑上大树”,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正确理解了句意,这样的理解极大的延缓了阅读速度。
当然,带调双拼盲文在表达汉语的潜力(如缩写字等)方面还有很多优越性,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仅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盲文摸读心理的角度论述了带调双拼盲文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有利于盲人阅读的工具。
来源:黄乃编著的《建设有*特色的汉语盲文》
朴永馨是*特殊教育领域的奠基性专家,1955年与银春铭成为新*首批公派至苏联学习特殊教育的学者,在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系统学习了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等四类专业。1961年归国后任职于北京市第二聋哑学校,推动基层特殊教育实践。1979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创建我国首个特殊教育本科专业(1986年成立),并长期担任特教系主任。其与银春铭并称“北朴南银”,为新*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作出开创性贡献。
目录
汉语盲字是我国数以百万计的盲人所使用的一种记录言语和进行书面交往的工具。在现代化建设和全面进行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汉语盲字的作用,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盲文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其中也包括盲字,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文字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观点来讨论带调双拼盲字的有关问题。
一、从语言文字学的观点看,带调双拼盲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符合“四化”建设的需要。
最近,*同志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字的利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这一段话很概括地表述了语言文字学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这些概念和观点同样适用于汉语盲文。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则产生了正确地记录语言的要求,也就是产生了文字。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必须要有文字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人类社会中文字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交际所提出的要求。汉民族的文字是这样产生的,逐渐形成了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成了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工具。汉语盲文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新*建立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改革过去的旧盲文。现行盲文在50年代初应运而生了。但是,社会在发展,文字也在发展。"人们需要能代表语言,因而能把客观事物和思想精确而详细地记载下来的工具。”(高名凯《语言学概论》)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创造出完善的文字,汉语文字的发展就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演变过程。
今天,盲人和其他残疾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中规定了盲人的权力。盲人也要平等地参加国家的四化建设,也要学习科学技术并与健全人一道去发展科学技术。现行盲文在扫除文盲、提高文化和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一个根本弱点,这就是现行盲文对汉语声调处理得不好,致使盲文、汉字之间的转换有困难。这个问题在四化建设发展的今天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1982年新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普通话的问题已列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最近国家进一步规定了“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的任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最近指出,要在本世纪内努力做到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和交际语言。从语言学中我们知道,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汉语语音中有声、韵、调三个音素。在普通话中,声调是言语音节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同声母、韵母一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时事、事实、誓师、史诗、逝世、时时等词声、韵全同,只是调不同,其表示的意义差别极大,这是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据统计,汉语声韵、调三者载负的信息量约为38%、42%和20%。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现代化生活时缺少声调或不完善表达声调的盲文就不能适应推广普通话、提高文化教育程度与发展科技的要求,也不利于盲文与汉字的沟通与转换。所以,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能更为精确和详细地把客观事物和思想记载下来的盲文,使盲文跨越时间和空间扩大汉语的流传,并可同汉语文字更自由地交换,促进语言在新时期作用的发挥。带调双拼盲文是在新形势下盲文的发展和完善是更准确、更科学、更适用地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带调双拼盲文是比现行盲文更有利于摸读的盲文。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世界是从感知开始的,在掌握知识、形成概念的时候,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掌握口头言语是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还要掌握口头言语的书面形势,否则就是一个文盲。“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列宁语)而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识字、阅读掌握读写能力的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中这是涉及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等问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掌握盲文(特别是会摸读盲文)也是一个识字(即盲人学会盲文字母和拼音规则、符号)、词汇和阅读的学习(即掌握和理解词句的意义)的复杂过程。
盲文是语音、盲字字形和意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学习盲文就是把盲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之间形成*的联系。当摸读盲字,即感知盲字的形的因素时,要能再现其他两个因素,即音和义。这要求准确而完整的触知觉,牢固的记忆和精密的分析综合。经过训练的盲童的手指尖的触觉是很发达的。国内外的很多实验材料表明,盲人手指尖皮肤的触觉两点阀是一毫米左右,而普通人约为二毫米。盲人的语言记忆和对触觉形象的分析综合能力也是很好的。这就保证了盲人可以很好地感知任何一种盲文符形结构。
一个盲童(包括成年后失明的盲人)要建立盲字的音、义和形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下面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利用盲童已经掌握的口头言语,即已有了音义的联系再来学习盲字,即与盲字符形建立联系。能摸盲字时产生触觉形象,然后有言语运动器官参加(即默读出声音),同时进行思维活动,恢复已建立的音义联系,理解这个词,现行盲文在上述的言语运动器官活动过程中表示不出言语的调,这就难于思维和理解。第二,对于盲童不熟悉音和义的盲字,摸读时有了音和形的知觉与联系,即有了一个触摸的形象和读出音,这时要帮助盲童(通过询问别人和讲解)建立音形和义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次摸读时才可形成三者的*联系。但现行盲文在有音无调时,无法准确询问别人和求得解释,学习新知识就遇到困难。盲字符形如果与语音的三个要素相一致时,则语音和符形的联系极易建立,即可以准确摸读,如果盲字的符形与语音的要素不一致或只有部分一致时,则建立*的联系就困难或不准确,带调双拼盲字在两方音符内表示了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的全部内容,语音与符形完全一致。现行盲文则表达了声、韵两个信息,在多数盲字不标调情况下,摸读时形、音、义三者不能准确建立联系。因此,汉语中的大量同音不同调的字词在现行盲文中极易混淆,其后果是有的搞错了意思(如“医治”、“意志”、"抑制”、"移植”、"一致”的混淆;"四项原则”和"思想原则”的混淆),有的在工作中搞出了差错(如在学习中把人体不同部位的“趾骨”和“跖骨”,“额骨”和“腭骨”混淆,针灸时把颈部的“扶突”穴误为大腿上的“
伏兔
”穴,把鼻孔边的"巨醪"穴混为腿侧的"居醪"穴,在医疗上造成差错,把“务必出席"误为"勿必出席”而影响了工作),有的影响了阅读速度,浪费了时间,一些学校实践证明了带调双拼盲文比现行盲文在摸读上的优越性,也就是摸读的准确率高、摸读速度快。
不只是在摸读单词上可显示出带调双拼盲文的优越性,从心理学家对于整个阅读过程的理论上也可以看出这些优越性,盲文阅读的整个过程就是从摸读盲文字母开始直到了解盲文的意义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触觉表象:摸读开始于用手指的指尖去触摸盲文,包括在点字上的短暂停留、向前、向后的和移动的运动等。这些从触觉来的信息形成了一种触觉表象。2.字母的辨认:在触觉表象中辨别出一个个不同的字母(在带调双拼盲文中包括音和调)。3.词义的了解:识别了字母之后对于传入的信息进一步加工,即了解字母组成词的意义,对于过去已学过的词那就需要在头脑中恢复过去建立的联系;对于新的词,那就要重新建立联系。4.词在句子中加工,以对盲文表达的完整意思加以正确理解,这是将传入的信息从左到右进行系列的加工,这里有短时的记忆在起作用,即在脑中把了解的词暂时储存起来,以便组成更大的信息单位,对这大的信息单位进一步理解。上述的这个模式中还有很复杂的现象。例如,四个阶段并不都是单方向由低到高进行的,有时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互影响,即对词、句的理解反过来影响对于字母和词的认识。人们过去的言语知识和经验影响对于盲文的知觉,在这个摸读过程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个阶段,摸读现行盲文都是形成触觉表象。但在以后的阶段,即在辨认字母和了解词义阶段,与口语一致的、表示了音与调的盲文就比只表音不表调的盲文表现出优越性。带调的盲文给予盲人的言语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符合人们的口头语言,这些准确、完善的信息使盲人更易于正确理解词和句,不会因为有音无调而产生猜想和歧义。对于前一句和词的准确、迅速认知反过来又加速了对下一句的摸读、知觉和理解。
在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核查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技能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理解,也就是让学生从感知文字经过一步步学习懂得了字词句篇,由文章的语言形式深入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使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做到辩证的*。盲人阅读技能的重要标志同样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没有用处的阅读;教会学生阅读要作很多工作,但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有完善的文字,这是教学生阅读和学生阅读的工具。有利于理解的阅读的工具是完善的工具,带调双拼盲文是有利于理解的阅读工具。
在阅读中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影响盲文阅读速度的因素很多,例如是双手还是单手阅读?摸读的方式和姿势如何?是否疲劳和专心?等等。但应该指出,在诸多因素中,在一般情况下,阅读的速度主要依赖于理解的程度。理解的准确和迅速,阅读的速度就可提高,阅读的能力就可增强。如过去有人把“旗上大书”摸读成“骑上大树”,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正确理解了句意,这样的理解极大的延缓了阅读速度。
当然,带调双拼盲文在表达汉语的潜力(如缩写字等)方面还有很多优越性,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仅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盲文摸读心理的角度论述了带调双拼盲文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有利于盲人阅读的工具。
来源:黄乃编著的《建设有*特色的汉语盲文》
朴永馨是*特殊教育领域的奠基性专家,1955年与银春铭成为新*首批公派至苏联学习特殊教育的学者,在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系统学习了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等四类专业。1961年归国后任职于北京市第二聋哑学校,推动基层特殊教育实践。1979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创建我国首个特殊教育本科专业(1986年成立),并长期担任特教系主任。其与银春铭并称“北朴南银”,为新*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作出开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