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女鬼回娘家
那女鬼就住在村口的老槐树上。
月亮圆到第十五回的时候,她便会下来。不是青面獠牙的样貌,瞧着竟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媳妇,眉眼清秀,只是身子薄得像烟,走过草丛,草尖儿都不弯一下。她也不害人,只管挨家挨户地敲门,声音细细的,带着水汽:
“大哥大嫂,行行好,借个灯笼,照我回趟娘家吧。”
村里人都知道她。她是邻村李家的姑娘,名叫秀姑,几年前嫁到这边来。回门那天,贪看娘亲给的绣花样子,天擦黑了才独自往夫家赶,过河时脚下踩空,一头栽进水里,再没起来。她夫家觉得新妇横死,不吉利,匆匆埋了了事;娘家也只当她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哭了几场便罢了。
独独她自己,还记挂着是回门的新娘子。
起初,村里人怕得要命,门闩插得死死的,任那声音在门外幽幽地唤。后来见她实在没有恶意,胆子大的老辈人便隔着门缝劝:“秀姑啊,回去吧,阴阳两路,你娘家……你娘家去不得啦!”
她不听,依旧每月十五来讨灯笼。声音哀哀的,固执得叫人心头发酸。
村东头的赵奶奶,心最软。她年轻时也做过新媳妇,懂得那想回娘家的滋味。又一个十五夜,她听着门外那游丝般的声音,叹口气,颤巍巍地点亮一盏旧羊角灯,开了一条门缝。
“闺女,”赵奶奶把灯笼递出去,不敢看她的脸,“拿着,快些去,快些回。”
那女鬼秀姑,竟像是愣住了。她伸出那双半透明的手,小心翼翼地接过。灯笼的光是暖的,照得她苍白的指尖似乎也有了一点血色。她对着赵奶奶,深深地拜了一拜,没说谢,转身便提着灯,飘飘悠悠地往村外去了。
那盏灯,在无边的黑暗里,像一颗温柔又孤寂的星子。
自那以后,每月十五,赵奶奶便给她备一盏灯。有时是纸糊的,有时是破瓦罐改的,灯油不多,但总能亮上一阵。秀姑每次接了灯,都规规矩矩地行个礼,然后沿着那条早已荒废的田间小路,走向她记忆里的娘家方向。
有一回,赵奶奶忍不住,悄悄跟了上去。
月光下,只见秀姑提着那点微弱的光,走得并不快。她穿过枯败的芦苇荡,那条淹死她的小河早已干涸。她走过一片乱葬岗,那里埋着几个跟她一样,早夭的、无名的外乡人。她走得很认真,仿佛脚下不是荒草乱石,而是当年回门时,娘亲牵着她的手走过的平整小路。
最后,她停在了一片长满
野蒿
的空地前。
那里,原本是她的娘家。几年前一场大火,烧得片瓦无存,她爹娘兄弟,也搬去了远方。
秀姑就提着灯笼,在那片空地前站定了。她伸出空着的那只手,向前探去,指尖触到的,只有冰凉的、带着夜露的
蒿草
。她一遍遍地做着推门的动作,侧着耳朵,像是在倾听门内是否有人声。
灯笼的光,静静地映着她单薄的背影和眼前那片虚无。她站了许久,许久,直到灯盏里的油快耗尽了,光晕开始摇曳、黯淡。
赵奶奶躲在后面,看得心口发紧。她以为秀姑会哭,鬼的眼泪该是什么样子呢?可她没哭。她只是慢慢地转过身,脸上是一种极空茫的神情,仿佛不明白,那扇门,那个家,那些等着她回去的亲人,怎么统统不见了。
她低下头,看着手里将熄未熄的灯笼,像来时一样,又飘飘悠悠地沿着原路返回。走到赵奶奶家门口,她将那光焰已如豆粒的灯笼,轻轻放在门槛边,又拜了一拜,身影便淡入槐树的阴影里,不见了。
赵奶奶拾起那盏尚有余温的灯笼,老泪纵横。
后来,赵奶奶走了。村里人照着她的嘱咐,依旧每月十五在门口给秀姑留一盏灯。
那盏灯,她每月都来取,每月都去那片空地“探亲”,每月都空茫地回来。
没人再劝她,也没人觉得她可怕了。大家只是沉默地看着那点光,在十五的夜里,固执地亮起,又黯然地熄灭。她讨的哪里是灯笼,分明是阳间一点未冷的念想,是横死之人一场永远做不完的、回娘家的梦。
而那梦的尽头,只有一片荒芜的蒿草,在月光下,年年岁岁,寂寂地生长。
目录
民间故事:女鬼回娘家
那女鬼就住在村口的老槐树上。
月亮圆到第十五回的时候,她便会下来。不是青面獠牙的样貌,瞧着竟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媳妇,眉眼清秀,只是身子薄得像烟,走过草丛,草尖儿都不弯一下。她也不害人,只管挨家挨户地敲门,声音细细的,带着水汽:
“大哥大嫂,行行好,借个灯笼,照我回趟娘家吧。”
村里人都知道她。她是邻村李家的姑娘,名叫秀姑,几年前嫁到这边来。回门那天,贪看娘亲给的绣花样子,天擦黑了才独自往夫家赶,过河时脚下踩空,一头栽进水里,再没起来。她夫家觉得新妇横死,不吉利,匆匆埋了了事;娘家也只当她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哭了几场便罢了。
独独她自己,还记挂着是回门的新娘子。
起初,村里人怕得要命,门闩插得死死的,任那声音在门外幽幽地唤。后来见她实在没有恶意,胆子大的老辈人便隔着门缝劝:“秀姑啊,回去吧,阴阳两路,你娘家……你娘家去不得啦!”
她不听,依旧每月十五来讨灯笼。声音哀哀的,固执得叫人心头发酸。
村东头的赵奶奶,心最软。她年轻时也做过新媳妇,懂得那想回娘家的滋味。又一个十五夜,她听着门外那游丝般的声音,叹口气,颤巍巍地点亮一盏旧羊角灯,开了一条门缝。
“闺女,”赵奶奶把灯笼递出去,不敢看她的脸,“拿着,快些去,快些回。”
那女鬼秀姑,竟像是愣住了。她伸出那双半透明的手,小心翼翼地接过。灯笼的光是暖的,照得她苍白的指尖似乎也有了一点血色。她对着赵奶奶,深深地拜了一拜,没说谢,转身便提着灯,飘飘悠悠地往村外去了。
那盏灯,在无边的黑暗里,像一颗温柔又孤寂的星子。
自那以后,每月十五,赵奶奶便给她备一盏灯。有时是纸糊的,有时是破瓦罐改的,灯油不多,但总能亮上一阵。秀姑每次接了灯,都规规矩矩地行个礼,然后沿着那条早已荒废的田间小路,走向她记忆里的娘家方向。
有一回,赵奶奶忍不住,悄悄跟了上去。
月光下,只见秀姑提着那点微弱的光,走得并不快。她穿过枯败的芦苇荡,那条淹死她的小河早已干涸。她走过一片乱葬岗,那里埋着几个跟她一样,早夭的、无名的外乡人。她走得很认真,仿佛脚下不是荒草乱石,而是当年回门时,娘亲牵着她的手走过的平整小路。
最后,她停在了一片长满
野蒿
的空地前。
那里,原本是她的娘家。几年前一场大火,烧得片瓦无存,她爹娘兄弟,也搬去了远方。
秀姑就提着灯笼,在那片空地前站定了。她伸出空着的那只手,向前探去,指尖触到的,只有冰凉的、带着夜露的
蒿草
。她一遍遍地做着推门的动作,侧着耳朵,像是在倾听门内是否有人声。
灯笼的光,静静地映着她单薄的背影和眼前那片虚无。她站了许久,许久,直到灯盏里的油快耗尽了,光晕开始摇曳、黯淡。
赵奶奶躲在后面,看得心口发紧。她以为秀姑会哭,鬼的眼泪该是什么样子呢?可她没哭。她只是慢慢地转过身,脸上是一种极空茫的神情,仿佛不明白,那扇门,那个家,那些等着她回去的亲人,怎么统统不见了。
她低下头,看着手里将熄未熄的灯笼,像来时一样,又飘飘悠悠地沿着原路返回。走到赵奶奶家门口,她将那光焰已如豆粒的灯笼,轻轻放在门槛边,又拜了一拜,身影便淡入槐树的阴影里,不见了。
赵奶奶拾起那盏尚有余温的灯笼,老泪纵横。
后来,赵奶奶走了。村里人照着她的嘱咐,依旧每月十五在门口给秀姑留一盏灯。
那盏灯,她每月都来取,每月都去那片空地“探亲”,每月都空茫地回来。
没人再劝她,也没人觉得她可怕了。大家只是沉默地看着那点光,在十五的夜里,固执地亮起,又黯然地熄灭。她讨的哪里是灯笼,分明是阳间一点未冷的念想,是横死之人一场永远做不完的、回娘家的梦。
而那梦的尽头,只有一片荒芜的蒿草,在月光下,年年岁岁,寂寂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