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带掉双拼盲字草案设计说明,

    《带调双拼盲字方案(草案)》设计说明

一、现行盲字的缺陷和再改革的必要性

绝非“无病呻吟”

这个带调双拼的新方案,前年寄到成都盲校,有位教师说,"这是黄乃吃饱了饭没事找事干想出来的……"。

果真是这样吗?否,绝对地否。就是现行盲字的方案,也是在我学习旧盲字的过程中,感到它的弊病,边学边研究,边学边改,从实践中搞出来的。不过那时个人的水平和经验有限,在拼音文字方面,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的经验上讲,都只有《北拉》的基础。这是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性的,以致造成了现行盲字的缺陷。

现在提出来的这个盲字新方案,是对现行盲字的大胆的否定。它不是调整字母和拼法的改良,如同过去研究、设计和实验过的《汉语拼音盲字》或者像现在有人主张将现行盲字的一部分音节简化(bpmfdtnlgkh后不用拼写韵母e)所做的那样;而是汉语盲字从低级拼音文字形态飞跃到高级拼音文字形态的*。它不拘泥于尽量保留现行的字母或采用26个拉丁字母的国际通用盲符,而是大破大立、批判洋教条、创立新体系。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条件的。从客观形势来讲,我国**和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要求进一步改善盲人的文字工具,以利于他们迅速提高思想、*、文化、技术水平;从群众认识来讲,现行盲字经过二十多年的群众实践之后,已经充分暴露了它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在一些努力上进、爱好学习的青年盲人心中,已经蕴藏着要求改革、要求实现带调双拼的新的理想。从主观方面来讲,通过学习毛著和马列著作,自己头脑中残余的教条主义思想已有所克服,从而充分认识到现行盲字缺陷之所在,并且时常怀着抱歉的心情,力图找到一种新方法来克服其缺点,以弥补因当时个人水平不够而造成的历史过失。这个良好的愿望是在热心文改事业的明眼人扶良文同志的大力援助下,花了两年功夫,抛弃过二十多个不成熟的方案设计(其中有好几个都是经过短期试用后才放弃的),才得以实现的。我们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紧密配合,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在1975年五一节,搞出了这个方案的基本设计。

现在,这个方案已经经过两年的群众实践检验了,基本上符合设计时的预想。

现行盲字的缺陷

现行盲字的主要缺陷何在?在于它对声调问题处理得不好。

关于标调问题,我国的文改工作先辈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处理方法,从来就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30年代《北拉》派和《国罗》派之间的争论:前者主张一律不标调,后者却主张一律要标调。

现行盲字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就是"一般不用标调,需要时才标”的原则。理由就是,现行盲字采用分词连写法,而汉语词汇中约有百分之七十乃至百分之八十的词儿不会同音相混,只需要在同音混淆时和遇到生僻疑难的词儿时才标。实行这种选择标调法二十多年来实践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回答只有两句话:一句是,它使盲字长期处在低级形态的发展水平上;另一句是,它使方言地区的盲人群众不能更好地掌握普通话。

因为是“需要时才标”,这个“需要”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或者是凭着译印者或抄书者的主观随意而定,造成词形的不固定。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是需要多多标调,他们难以根据上下文的制约来猜测,声调念错了,就不认得是什么词儿,意思就不理解。

我自己也常常为这种费劲的猜测而烦恼;有时甚至因误读而闹出笑话来。例如在一篇文章中有句“qishangdashu‘TiTIANXiNGDAO’"的引文,我念成“骑上大树……”就弄不懂,直到联系下文捉摸了20多分钟后,才恍然大悟,大笑不已。原来是“旗上大书……”即"旗子上写着几个大字……”的意思。这种念不准、猜不透的难处,正是现行盲文给广大盲人群众带来的共同烦恼;至于方言地区的盲人因盲文无调而说不好普通话的后果,那就不解自明了。

本来,声、韵、调是汉语语音的三大要素。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按照信息论,声、韵、调三者载负汉语语音信息的百分比:声母约为38%,韵母约为42%,声调约为20%。而现行盲字一般平均只有5%的音节标调,那么,就有95%的音节丧失了20%的信息,因而词义就不够明确,这是一个不小的损失。通过盲人群众广泛的、长期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过仅仅因为有词汇和上下文的意义的制约,对于因缺少声调而丧失的那部分信息有所补充和帮助,能够猜测词义罢了。但这是建立在盲人的教育和文化程度如何的基础之上的,教育和文化程度越低,越是需要声调的帮助来确定词义。那么,现行盲字为什么又不能普遍标调呢?

这是因为现行盲字的重要设计原则之一是“字母国际化”,这就限制了人们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来安排字母的自由,于是便不得不用一个独立的盲符来表示声调记号。为了节约篇幅起见,所以才采用了“需要时才标调”的办法。因为所有盲字都要求节省篇幅和时间,这个节约(经济)的原则,是各种盲字共同的特点,即共性(对明眼文字说来,则又是其个性。)违背了它,盲人群众就不愿意接受这种盲字。

现行盲字的另外一个缺陷,是拼音文字和汉字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目前,盲文是处在汉字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几乎所有的学习材料、文章和读物,都是直接从汉文本转译过来的,你不能按照拼音文字的要求加以改写,这里,就存在着拼音文字和汉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由于标调,可以减轻些,但不能完全解决。比如,一些生僻的或从文言转来的词语,即使念得准声调,但说不出是什么汉字,盲人向明眼人请教时,别人也无法帮助解释清楚。有的盲人甚至一生连名字都难于固定,任凭别人随便乱写同音字。

以上就是现行盲字的缺陷之所在,也是广大盲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件烦恼事儿。这就是盲字问题上的主要矛盾。如果对这个主要矛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就违背了*关于"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的教导,搞盲字改革就会迷失方向。

必须改革

现行盲字的历史贡献,是采用了分词连写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将它逐步完善了起来,把我国盲字由汉字的附庸地位提高到了拼音文字的水平;其次,是用普通话统一了盲字的拼法,普及全国,有利于盲胞之间以及盲人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但是,现行盲字又是存在着缺陷的,它的缺陷,当着目前形势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无产阶级*理论,要攻读马列原著和*著作的时候,便显得更加突出。克服这些缺陷,把我国盲字从拼音文字的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不仅是完成我国盲字自身的历史发展使命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需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盲人群众的思想、*、文化、技术水平,以适应我国**和建设事业大发展的需要。选自黄乃先生的有关文章。

发表于:2025-10-04 17:45
本帖最后由 作者 于2025-10-04 20:26:20 编辑
5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