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里曾有位同事,特别擅长讨客人欢心,在老板面前也总是表现得格外积极。他视力并不差,平时待人接物从没出过什么差错,可偏偏有一晚,他出去吃夜宵,在街边大排档的灯光下远远望见一位店里的熟客,便兴冲冲地大声喊对方的名字,还挥了挥手。谁知那位客人像是完全没听见似的,头也不回,脚步也没停,径直走远了。后来我们才辗转得知,那位客人之后连按摩都很少来了——也许是觉得尴尬,也许是觉得被冒犯,又或者,只是不愿再面对那一声过于热络的招呼。
这件事让我明白,客人终究是客人,我们与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界限。那是服务的界限,也是身份的界限。不管我们付出多少真诚、多么努力地靠近,在他们眼中,我们或许永远只是“提供服务的人”。甚至在某些人心里,我们天生就低人一等,再怎么热情也换不来对等的看待。尤其像我们这样视力有障碍的人,更要懂得把握分寸,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沉默。如果对方没有主动示意,不如就装作没看见、没听见。不论是店里的常客、老板的朋友,还是老板的亲戚,只要对方不先开口,我们做员工的,最好别多嘴,别自作多情。否则,难堪的只会是自己,热情反而成了负担。
这个道理,我之前和一位做保姆的客人聊天时也聊到过。她说她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有时候对雇主家的人太过关心、太过热情,反而让对方不自在,甚至暗暗提防,引发误会。她也认为,做服务这一行,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其实是对彼此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她说,如果你对雇主家的人太掏心掏肺,别人不见得领情,反而可能觉得你在巴结他们,认为你在拼命讨好。结果就是,只要是那家里的人,谁都能随意使唤你,把你呼来唤去,真当丫鬟一样用。别说雇主自家人了,就连他们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上门做客时也能无条件地支使你,仿佛你是他们共用的佣人。说好听了是把你当成丫鬟,说难听了,简直就像使唤一条狗,连基本的尊严都难留住。
这位客人是在我偶然为她按摩时,才忍不住低声抱怨起来的。她平时其实不太爱说这些,总是隐忍,只是那次,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那些委屈和无奈,像积了很久的水,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目录
店里曾有位同事,特别擅长讨客人欢心,在老板面前也总是表现得格外积极。他视力并不差,平时待人接物从没出过什么差错,可偏偏有一晚,他出去吃夜宵,在街边大排档的灯光下远远望见一位店里的熟客,便兴冲冲地大声喊对方的名字,还挥了挥手。谁知那位客人像是完全没听见似的,头也不回,脚步也没停,径直走远了。后来我们才辗转得知,那位客人之后连按摩都很少来了——也许是觉得尴尬,也许是觉得被冒犯,又或者,只是不愿再面对那一声过于热络的招呼。
这件事让我明白,客人终究是客人,我们与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界限。那是服务的界限,也是身份的界限。不管我们付出多少真诚、多么努力地靠近,在他们眼中,我们或许永远只是“提供服务的人”。甚至在某些人心里,我们天生就低人一等,再怎么热情也换不来对等的看待。尤其像我们这样视力有障碍的人,更要懂得把握分寸,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沉默。如果对方没有主动示意,不如就装作没看见、没听见。不论是店里的常客、老板的朋友,还是老板的亲戚,只要对方不先开口,我们做员工的,最好别多嘴,别自作多情。否则,难堪的只会是自己,热情反而成了负担。
这个道理,我之前和一位做保姆的客人聊天时也聊到过。她说她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有时候对雇主家的人太过关心、太过热情,反而让对方不自在,甚至暗暗提防,引发误会。她也认为,做服务这一行,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其实是对彼此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她说,如果你对雇主家的人太掏心掏肺,别人不见得领情,反而可能觉得你在巴结他们,认为你在拼命讨好。结果就是,只要是那家里的人,谁都能随意使唤你,把你呼来唤去,真当丫鬟一样用。别说雇主自家人了,就连他们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上门做客时也能无条件地支使你,仿佛你是他们共用的佣人。说好听了是把你当成丫鬟,说难听了,简直就像使唤一条狗,连基本的尊严都难留住。
这位客人是在我偶然为她按摩时,才忍不住低声抱怨起来的。她平时其实不太爱说这些,总是隐忍,只是那次,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那些委屈和无奈,像积了很久的水,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