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廿八,是我的生日。今年我五十七岁,已经有好几十年没过过生日了。可每到这一天,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思绪就像一条细细的线,牵回了那个早已远去的年代,牵回了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
那时候,家里有八个兄弟姐妹,是个热闹的大家庭。日子虽然清贫,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孩子的生日,母亲都记得清清楚楚。无论工作多忙,她总会在前一天就念叨:“明天是谁的生日了。”
生日当天的清晨,天还蒙蒙亮,母亲就会起身生火。厨房里很快飘出阵阵香气——那是长寿面在锅里翻滚的味道,还有鸡蛋在水中咕嘟咕嘟的声响。等到面煮好,她会先捞一碗,小心地放进两只剥好壳的煮鸡蛋,然后端到过生日的孩子面前,笑着说:“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那一刻,过生日的孩子是全家的“小主角”,能独享这份特殊的早餐。兄弟姐妹们围在一旁,眼神里满是羡慕——因为今天不是他们的生日,只能看着。可大家心里都明白,等到自己的那一天,母亲也会同样为自己准备这一碗面、两个鸡蛋。于是,那份等待,成了我们童年最甜蜜的期待。
为了不错过自己的生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因为节目开头总会播报当天的公历与农历日期。尤其是临近七月廿八的那几天,我听得格外专注。有时还会提前两三天提醒母亲:“妈妈,后天就是我的生日啦!”母亲总会慈爱地笑,慢悠悠地说一句:“知道啦!”
真正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醒得很早,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看着母亲弯着腰在灶台前忙碌。她的动作熟练而温柔,面条在沸水中翻滚,鸡蛋在锅里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当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端上桌,我最爱听的,就是母亲那句带着笑意的祝福。兄弟姐妹们会拍着手,齐声唱起那首我们每个人生日都会唱的《生日快乐》歌。那一刻,幸福感像热气一样,笼罩着整个屋子。
后来,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母亲的背渐渐驼了,皱纹悄悄爬上了额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再也没能像从前那样,为我们煮一碗长寿面、剥两个鸡蛋。只是偶尔,当我们给自己的孩子过生日时,会忍不住提起:“你们的奶奶,当年就是这样给八个孩子过生日的。”说这话时,我们的眼里总会闪着光,嘴角挂着笑。
如今的孩子们,过生日的方式早已不同。他们的愿望,至少是一个水果味的大蛋糕,或者一张能播放音乐的电子贺卡;孙辈们的要求更高,有的要办生日宴,有的要去游乐园玩一整天。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的我们,一碗面、两个鸡蛋就能让我们心满意足,吃得香甜无比。
今天,又是农历七月廿八。没有人再为我庆生,也没有人会唱那首熟悉的生日歌。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七年了,我们兄弟姐妹也都已几十年没过过生日。可每年的这一天,我依然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在厨房里为我煮面的背影,还有那句温暖了一生的祝福。有时,在梦里,我还会再次端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闻到那熟悉的香气,看到母亲慈祥的笑容。
其实我知道,母亲从未真正离开。她把爱藏在了那碗长寿面里,藏在剥得光滑的鸡蛋里,藏在我们对生日的惦念里。如今我们不再庆生,不是忘了这份仪式感,而是明白,最好的生日祝福早已刻在童年的记忆里,最好的爱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脉里。往后每一个七月廿八,想起母亲,想起那碗面,便已是最圆满的生日。
目录
每年农历七月廿八,是我的生日。今年我五十七岁,已经有好几十年没过过生日了。可每到这一天,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思绪就像一条细细的线,牵回了那个早已远去的年代,牵回了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
那时候,家里有八个兄弟姐妹,是个热闹的大家庭。日子虽然清贫,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孩子的生日,母亲都记得清清楚楚。无论工作多忙,她总会在前一天就念叨:“明天是谁的生日了。”
生日当天的清晨,天还蒙蒙亮,母亲就会起身生火。厨房里很快飘出阵阵香气——那是长寿面在锅里翻滚的味道,还有鸡蛋在水中咕嘟咕嘟的声响。等到面煮好,她会先捞一碗,小心地放进两只剥好壳的煮鸡蛋,然后端到过生日的孩子面前,笑着说:“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那一刻,过生日的孩子是全家的“小主角”,能独享这份特殊的早餐。兄弟姐妹们围在一旁,眼神里满是羡慕——因为今天不是他们的生日,只能看着。可大家心里都明白,等到自己的那一天,母亲也会同样为自己准备这一碗面、两个鸡蛋。于是,那份等待,成了我们童年最甜蜜的期待。
为了不错过自己的生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因为节目开头总会播报当天的公历与农历日期。尤其是临近七月廿八的那几天,我听得格外专注。有时还会提前两三天提醒母亲:“妈妈,后天就是我的生日啦!”母亲总会慈爱地笑,慢悠悠地说一句:“知道啦!”
真正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醒得很早,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看着母亲弯着腰在灶台前忙碌。她的动作熟练而温柔,面条在沸水中翻滚,鸡蛋在锅里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当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端上桌,我最爱听的,就是母亲那句带着笑意的祝福。兄弟姐妹们会拍着手,齐声唱起那首我们每个人生日都会唱的《生日快乐》歌。那一刻,幸福感像热气一样,笼罩着整个屋子。
后来,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母亲的背渐渐驼了,皱纹悄悄爬上了额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再也没能像从前那样,为我们煮一碗长寿面、剥两个鸡蛋。只是偶尔,当我们给自己的孩子过生日时,会忍不住提起:“你们的奶奶,当年就是这样给八个孩子过生日的。”说这话时,我们的眼里总会闪着光,嘴角挂着笑。
如今的孩子们,过生日的方式早已不同。他们的愿望,至少是一个水果味的大蛋糕,或者一张能播放音乐的电子贺卡;孙辈们的要求更高,有的要办生日宴,有的要去游乐园玩一整天。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的我们,一碗面、两个鸡蛋就能让我们心满意足,吃得香甜无比。
今天,又是农历七月廿八。没有人再为我庆生,也没有人会唱那首熟悉的生日歌。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七年了,我们兄弟姐妹也都已几十年没过过生日。可每年的这一天,我依然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在厨房里为我煮面的背影,还有那句温暖了一生的祝福。有时,在梦里,我还会再次端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闻到那熟悉的香气,看到母亲慈祥的笑容。
其实我知道,母亲从未真正离开。她把爱藏在了那碗长寿面里,藏在剥得光滑的鸡蛋里,藏在我们对生日的惦念里。如今我们不再庆生,不是忘了这份仪式感,而是明白,最好的生日祝福早已刻在童年的记忆里,最好的爱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脉里。往后每一个七月廿八,想起母亲,想起那碗面,便已是最圆满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