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慧明走到师父跟前,带着些疑惑问:“师父,‘佛的眼中是佛,魔的眼中是魔’这句话,我想了好几天还是不懂——明明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怎么有人看是好,有人看就全是坏呢?您能不能直接跟我说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父停下手里的动作,抬眼看向慧明说:“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核心就一个:你自己心里装着什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跟别人没什么关系,全看你自己的心思。”
“先说说‘佛的眼中是佛’。佛是怎样的?佛心里没有半点坏念头,全是慈悲、宽容、体谅——不管见着谁,哪怕是犯了错的人,佛也不会先想着‘这人真坏’,而是先想‘他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难处?能不能帮他改好?’。就像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佛心的人会想‘他肯定没看见,不是故意的’,甚至还会问‘你没摔着吧?’;要是有人做事笨手笨脚,搞砸了一点小事,佛心的人也会想‘谁还没个不熟练的时候,慢慢来就好’,不会去指责、嘲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佛心里全是善,没有猜忌、没有怨恨,所以他看所有人,都先看人家好的一面、不容易的一面——哪怕对方有缺点,他也觉得‘这人心里肯定有善良的地方,只是暂时没显露出来’。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先做个心善、能体谅人的人,你看别人,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想,觉得人人都有值得善待的地方,这就是‘佛的眼中是佛’。”
慧明点点头,又追问:“那‘魔的眼中是魔’呢?是不是反过来?”
“对,就是反过来。”师父接着说,“魔的心是怎样的?满肚子的算计、猜忌、怨恨——不管见着谁、遇着啥事,先往坏里琢磨,总觉得别人要坑他、要占他便宜,总觉得全世界都对不住他。就像刚才说的,有人不小心踩了他一脚,魔心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你故意的吧?想找茬是不是?’;有人帮他做了点事,他也会想‘这人肯定有目的,是不是想从我这捞点好处?’。”
“不是别人真的坏,是他自己心里全是坏念头,所以看什么都带着恶意的滤镜。比如人家跟他说句客气话,他觉得是‘虚情假意’;人家踏实干活不说话,他觉得是‘装老实,想背后搞鬼’。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心里装着怨、装着贪、装着疑,看谁都像跟你一样坏,这就是‘魔的眼中是魔’。”
慧明挠了挠头,眼睛亮了亮,像是突然有了新想法,往前凑了凑:“师父,那我这么想对不对?佛就是善的代表吧?只要是善的、好的,不管是谁,就算是普通人,只要他做了善事,在我们心里他就是佛?比如上次山下王奶奶,下雨天看见放学的小孩没带伞,把自己的伞给了小孩,自己淋着雨回家,我当时就觉得王奶奶特别好,这时候她在我心里是不是就是‘佛’的样子?”
师父闻言,嘴角露出笑意,轻轻点头:“你说得很对。佛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只能供奉的神像,而是‘善’的化身——只要一个人心里装着善,做出来的事能帮到人、暖到人,不伤害别人,那他身上就有‘佛性’,在看见这份善的人眼里,他就是‘佛’的样子。王奶奶把伞让给小孩,自己淋雨,这份心是疼惜孩子的善,是宁愿自己吃亏也想帮人的善,你能认出这份善,觉得她像‘佛’,说明你自己心里也有这份善,这就是你在用‘佛心’看世界。”
慧明听得更起劲了,又问:“那反过来,要是有人做坏事、耍恶,比如镇上那个总偷邻居鸡的张二,还有上次故意把别人晒的粮食推倒在泥里的李三,他们做这些恶事的时候,是不是就是‘魔’的样子?因为他们心里全是贪念、恶意,做出来的事害了别人,这时候我们看到的‘魔’,其实就是他们心里的恶显出来了,对不对?”
“没错,但你要记住一点。”师父的语气稍微沉了沉,放缓了语速,“说他们是‘魔’,不是说他们这辈子就定死了是坏人,而是说他们当下被心里的恶念困住了——张二偷鸡,是被‘想占便宜、不想干活’的贪念缠上;李三推倒粮食,是被‘看别人过得好就难受’的嫉妒心缠上。他们不是天生的‘魔’,只是没管住自己的恶念,才做出了伤害人的事。我们说‘魔的眼中是魔’,也包括看见这些人身上的恶时,别跟着生出‘这人一辈子都坏透了’的怨恨,而是要清楚‘是他当下的恶念在害人’,这样才不算被别人的恶,带偏了自己的心。”
说到这儿,慧明突然低下头,捏了捏自己的衣角,声音轻了些:“师父,那我自己呢?上次寺里晒豆子,师弟不小心把我整理好的豆堆弄散了,我当时一下子就火了,冲他吼了两句,还差点把他手里的簸箕打翻——我那时候是不是也像‘魔’?心里全是火气、怨气,没想着师弟是不小心,只想着自己白忙活了,还想伤害他。还有上次,山下有个老婆婆挑着菜走不动,我主动帮她挑到集市,那时候我心里特别踏实,觉得自己像‘佛’,因为我帮了人,没想着要啥好处,就只是想让老婆婆轻松点。我这么想,是不是对的?”
师父看着慧明,眼神里满是温和,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这么反省自己,比啥都强。你说的一点没错——人心里本来就既有善,也有恶,就像田里既有好苗,也有杂草。你帮老婆婆挑菜时,心里的‘善苗’长起来了,没想着自己,只想着帮人,这时候你就是‘佛’的样子;你冲师弟发火时,心里的‘杂草’(火气、怨气)长起来了,没管住自己,还想伤害人,这时候你就是‘魔’的样子。”
“其实啊,佛和魔从来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就藏在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动作里。”师父继续说,“你起了善念,比如‘想帮人、想包容、想体谅’,顺着这个念头去做事,你就是在往‘佛’的方向走;你起了恶念,比如‘想发火、想报复、想占便宜’,顺着这个念头去做事,你就是在往‘魔’的方向走。善和恶,佛和魔,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你每一次念头上的‘选择’——选了善,就离佛近一点;选了恶,就离魔近一点。”
慧明抬起头,眼睛里没了之前的困惑,满是清明:“师父,我彻底懂了!原来佛和魔的区别,根本不是‘谁是神、谁是怪物’,而是‘心里的善念多,还是恶念多’,是‘做的事帮人,还是害人’。看别人时,用善念看,就见佛;用恶念看,就见魔。看自己时,管住善念、多做善事,就像佛;纵容恶念、做了恶事,就像魔。修行,就是要天天看着自己的心,多养善念,多做善事,少让恶念冒出来,对不对?”
师父笑着点头说:“就是这个理。佛和魔,从来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的心里,在你每一次选择‘帮人还是害人’‘包容还是怨恨’里。能想明白这一点,能管住自己的心,就算是走在修行的正路上了。往后不管见着谁、遇到啥事,都先问问自己:‘我现在心里是善念,还是恶念?我要做帮人的事,还是害人的事?’,想清楚了,就不会再分不清佛和魔了。”
慧明用力点了点头,之前皱着的眉头彻底舒展开,脸上露出了踏实的笑容:“师父,我记住了!往后我一定多看着自己的心,多养善念,多做善事,不做让自己后悔的恶事,也不用恶念看别人。”
师父看着他的样子,轻轻颔首,禅房里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安静又温暖。
目录
一天,慧明走到师父跟前,带着些疑惑问:“师父,‘佛的眼中是佛,魔的眼中是魔’这句话,我想了好几天还是不懂——明明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怎么有人看是好,有人看就全是坏呢?您能不能直接跟我说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父停下手里的动作,抬眼看向慧明说:“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核心就一个:你自己心里装着什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跟别人没什么关系,全看你自己的心思。”
“先说说‘佛的眼中是佛’。佛是怎样的?佛心里没有半点坏念头,全是慈悲、宽容、体谅——不管见着谁,哪怕是犯了错的人,佛也不会先想着‘这人真坏’,而是先想‘他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难处?能不能帮他改好?’。就像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佛心的人会想‘他肯定没看见,不是故意的’,甚至还会问‘你没摔着吧?’;要是有人做事笨手笨脚,搞砸了一点小事,佛心的人也会想‘谁还没个不熟练的时候,慢慢来就好’,不会去指责、嘲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佛心里全是善,没有猜忌、没有怨恨,所以他看所有人,都先看人家好的一面、不容易的一面——哪怕对方有缺点,他也觉得‘这人心里肯定有善良的地方,只是暂时没显露出来’。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先做个心善、能体谅人的人,你看别人,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想,觉得人人都有值得善待的地方,这就是‘佛的眼中是佛’。”
慧明点点头,又追问:“那‘魔的眼中是魔’呢?是不是反过来?”
“对,就是反过来。”师父接着说,“魔的心是怎样的?满肚子的算计、猜忌、怨恨——不管见着谁、遇着啥事,先往坏里琢磨,总觉得别人要坑他、要占他便宜,总觉得全世界都对不住他。就像刚才说的,有人不小心踩了他一脚,魔心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你故意的吧?想找茬是不是?’;有人帮他做了点事,他也会想‘这人肯定有目的,是不是想从我这捞点好处?’。”
“不是别人真的坏,是他自己心里全是坏念头,所以看什么都带着恶意的滤镜。比如人家跟他说句客气话,他觉得是‘虚情假意’;人家踏实干活不说话,他觉得是‘装老实,想背后搞鬼’。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心里装着怨、装着贪、装着疑,看谁都像跟你一样坏,这就是‘魔的眼中是魔’。”
慧明挠了挠头,眼睛亮了亮,像是突然有了新想法,往前凑了凑:“师父,那我这么想对不对?佛就是善的代表吧?只要是善的、好的,不管是谁,就算是普通人,只要他做了善事,在我们心里他就是佛?比如上次山下王奶奶,下雨天看见放学的小孩没带伞,把自己的伞给了小孩,自己淋着雨回家,我当时就觉得王奶奶特别好,这时候她在我心里是不是就是‘佛’的样子?”
师父闻言,嘴角露出笑意,轻轻点头:“你说得很对。佛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只能供奉的神像,而是‘善’的化身——只要一个人心里装着善,做出来的事能帮到人、暖到人,不伤害别人,那他身上就有‘佛性’,在看见这份善的人眼里,他就是‘佛’的样子。王奶奶把伞让给小孩,自己淋雨,这份心是疼惜孩子的善,是宁愿自己吃亏也想帮人的善,你能认出这份善,觉得她像‘佛’,说明你自己心里也有这份善,这就是你在用‘佛心’看世界。”
慧明听得更起劲了,又问:“那反过来,要是有人做坏事、耍恶,比如镇上那个总偷邻居鸡的张二,还有上次故意把别人晒的粮食推倒在泥里的李三,他们做这些恶事的时候,是不是就是‘魔’的样子?因为他们心里全是贪念、恶意,做出来的事害了别人,这时候我们看到的‘魔’,其实就是他们心里的恶显出来了,对不对?”
“没错,但你要记住一点。”师父的语气稍微沉了沉,放缓了语速,“说他们是‘魔’,不是说他们这辈子就定死了是坏人,而是说他们当下被心里的恶念困住了——张二偷鸡,是被‘想占便宜、不想干活’的贪念缠上;李三推倒粮食,是被‘看别人过得好就难受’的嫉妒心缠上。他们不是天生的‘魔’,只是没管住自己的恶念,才做出了伤害人的事。我们说‘魔的眼中是魔’,也包括看见这些人身上的恶时,别跟着生出‘这人一辈子都坏透了’的怨恨,而是要清楚‘是他当下的恶念在害人’,这样才不算被别人的恶,带偏了自己的心。”
说到这儿,慧明突然低下头,捏了捏自己的衣角,声音轻了些:“师父,那我自己呢?上次寺里晒豆子,师弟不小心把我整理好的豆堆弄散了,我当时一下子就火了,冲他吼了两句,还差点把他手里的簸箕打翻——我那时候是不是也像‘魔’?心里全是火气、怨气,没想着师弟是不小心,只想着自己白忙活了,还想伤害他。还有上次,山下有个老婆婆挑着菜走不动,我主动帮她挑到集市,那时候我心里特别踏实,觉得自己像‘佛’,因为我帮了人,没想着要啥好处,就只是想让老婆婆轻松点。我这么想,是不是对的?”
师父看着慧明,眼神里满是温和,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这么反省自己,比啥都强。你说的一点没错——人心里本来就既有善,也有恶,就像田里既有好苗,也有杂草。你帮老婆婆挑菜时,心里的‘善苗’长起来了,没想着自己,只想着帮人,这时候你就是‘佛’的样子;你冲师弟发火时,心里的‘杂草’(火气、怨气)长起来了,没管住自己,还想伤害人,这时候你就是‘魔’的样子。”
“其实啊,佛和魔从来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就藏在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动作里。”师父继续说,“你起了善念,比如‘想帮人、想包容、想体谅’,顺着这个念头去做事,你就是在往‘佛’的方向走;你起了恶念,比如‘想发火、想报复、想占便宜’,顺着这个念头去做事,你就是在往‘魔’的方向走。善和恶,佛和魔,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你每一次念头上的‘选择’——选了善,就离佛近一点;选了恶,就离魔近一点。”
慧明抬起头,眼睛里没了之前的困惑,满是清明:“师父,我彻底懂了!原来佛和魔的区别,根本不是‘谁是神、谁是怪物’,而是‘心里的善念多,还是恶念多’,是‘做的事帮人,还是害人’。看别人时,用善念看,就见佛;用恶念看,就见魔。看自己时,管住善念、多做善事,就像佛;纵容恶念、做了恶事,就像魔。修行,就是要天天看着自己的心,多养善念,多做善事,少让恶念冒出来,对不对?”
师父笑着点头说:“就是这个理。佛和魔,从来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的心里,在你每一次选择‘帮人还是害人’‘包容还是怨恨’里。能想明白这一点,能管住自己的心,就算是走在修行的正路上了。往后不管见着谁、遇到啥事,都先问问自己:‘我现在心里是善念,还是恶念?我要做帮人的事,还是害人的事?’,想清楚了,就不会再分不清佛和魔了。”
慧明用力点了点头,之前皱着的眉头彻底舒展开,脸上露出了踏实的笑容:“师父,我记住了!往后我一定多看着自己的心,多养善念,多做善事,不做让自己后悔的恶事,也不用恶念看别人。”
师父看着他的样子,轻轻颔首,禅房里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安静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