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儿时的广播音乐记忆,江南思竹

朋友们好,这段时间在整理收藏的老磁带专辑的过程中,找到了小时候学习二胡时,我的二胡启蒙老师一位邻居热心的大爷,送给我的三盘江南丝竹专辑,在现在已经不太好找到音质更好的这三盘专辑了,分别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1983年板,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板,广州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其中都有笛子演奏大师陆春玲先生参与录制,在当下的时代,我非常怀念小时候在收音机的音乐专题中,播出的非常专业而纯净的民乐节目,也通过空白录音磁带录制了很多经典演奏版本的明月名曲,在当今广播电视的民乐节目中,选择播出的民乐曲目不太专业,将所谓的新民乐,也就是加入电声伴奏,兼具于表演性的民乐演奏,观看起来表演特别的美观,但听觉感受有些浮躁的状态,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播电台播放的民乐节目,有两大明月曲的门类经常被播出,其中广东音乐播出的最多,其次就是江南丝竹月,这种演奏形式,采用的是二胡,琵琶,笛箫,扬琴等民间乐器,通过合奏的方式,在演奏过程中,对乐曲的主旋律进行变奏与加花,是中国民乐的经典宝库,记得这些年的广播电视音乐节目中,有好多年没有播放江南司竹月了,现在还能想起来的经典江南丝竹乐曲有,中花六板,有时也播报这首曲的名字为熏风曲,小尼桑,三6,慢三6,花三6,曼6板,花6板行街,欢乐歌,其中三6这首乐曲,经过降慢速度或加花以后,旋律出现了丰富的变化形式,这些乐曲采用江南丝竹乐的合奏形式听起来是一种感觉,陆春林先生单独演奏的竹笛加扬琴伴奏的中花6板块,行街,闵慧芬,陈耀星,朱昌耀等二胡大师演奏的小霓裳,行街等二胡独奏乐曲,听起来有着另一种风格的体验,如果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来演奏这些经典江南丝竹乐,听起来就更加美妙了,因加入了丰富的和声,与传统的江南丝竹乐的合奏形式有着不同的听觉体验,希望这些经典的明月能够流传下来,感谢您的阅读,

发表于:2025-09-17 21:18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