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离43岁生日还差26天。1988年5月25日,耗时十年的多卷体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画上句号,路遥起身离桌,将手中的那支圆珠笔扔出了窗外,然后去了卫生间。几年来,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泪流满面,哭出了声。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生命之作。该书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十年间(1975-1985)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1年,路遥因此获得茅盾文学奖。2015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56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开播。“看了N遍,百看不厌,致敬路遥”“七零后的我每看一次都会流泪,仿佛让我又回到了苦涩的中学时光”“平凡的世界,永恒的经典”……老百姓的观后感宛如沾满氢气的花瓣纷纷飞向天堂。 《平凡的世界》是三部、六卷,总共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耗时十年。写作前的海量阅读已经把路遥折腾得半死不活,“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前期资料收集、整理耗费了路遥三年时间,“想想即将要开始的正式写作,叫人不寒而栗。” 几乎一直在饥饿中挣扎的青少年时期,磨砺练就了路遥轻易不言苦的坚强性格,他常说,“我在稿子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农民的儿子告别了西安,孤身一人扎进深山老林陈家山煤矿,启动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 这是一个偏僻的连一包香烟都买不到的“黑暗作坊”: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一些不作为的塑料革沙发,两大箱参考资料(花了整三年时间收集,整理出来的资料)和书籍。每天的饮食永远是馒头米汤咸菜,有时晚上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写作紧张之时,常常会忘记吃饭,一天有一顿也就凑合了”。饭可以凑合,香烟绝对不能断。路遥的烟瘾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即使顾不上抽烟,手里也要有一支燃烧的烟卷。常常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来烟味如何——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这样说的。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路遥书桌上始终有十几本大部头著作,他都读过无数遍,在如此繁重的写作任务下,他是不可能去翻阅的,但,他就不愿意将这些书移开,有些参考资料桌上放不下,他宁可把它们放到窗台上。在写作顺利的时候,他用这些书来告诫自己,有什么可以自鸣得意的?“抬头望桌边上那十几座‘金字塔’,你感到你像儿童在河边的沙滩上堆起了几个小土堆。”在写作困难接踵而来,一时束手无策时,“想想看,面前的那些‘金字塔’的建造者,哪一个不是历尽艰难挫折才完成了自己的杰作?”一部优秀作品,还有如此作用,恐怕连作者本人都不曾料到的。 第一部如期完成。终于可以出山了。在告别煤矿“写作室”的那一刻,路遥百感交集:“这是告别地狱,也是告别天堂。” “又回到了熟悉的都市。一切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最让人眼馋的是街道两边店铺里堆积着的那些吃喝。平时身处城市,对于那些陈年积月的副食品并不会产生兴趣,但对一个啃了许多日子冷馒头的人来说,一切都是美味珍馐。” 路遥接连两届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人生》小说和电影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可是中国著名青年作家这些头衔并没有给他《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发表和出版带来任何优势。杂志社,出版单位表现出回避态度;文学界和批评界未给予更多的关注;就连好友也投来疑虑的眼神。在这种背景下,最终虽然还是发表和出版了,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遭遇冷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作家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工作者,而路遥却不是这样认为,“这是一种并不潇洒的职业。它煞费人的心血,使人累得东倒西歪,甚至像个*。” 前不久听过一场《王安忆和余华对谈》报告会,王安忆老师深表可惜地感叹,她有不少优秀学生,最后都没走上文学道路,选择去公司谋生。今天依仗写纯文学作品养家糊口几乎不现实,想过上富裕日子更不要想在码字路上寻找机会。 第一部发表和出版,幸亏得到了几位当代重要批评家的理解,使路遥在冷落中没有丧失信心。路遥顶住压力,开始了第二部的创作。这次,路遥换了“写作室”,在黄土高原腹地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里,找了一孔很小的土窑洞,那时正值三伏天,可是不得不每天生一小时火炉,土窑洞阴凉得沁人肌肤。 “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路遥说,就写作过程。“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如果说这是写作的地域日子,那么写作带给路遥的天堂欢乐也是有的,写得顺利,欣喜若狂。“某个时候,(创作走进死角)突然出现了转机,你额头撞上路边的电线杆子上也不觉得疼。” 路遥的写作痛苦还来自孤寂。创作《平凡的世界》,他孤身一人在偏僻的“黑暗作坊”里枯坐了6年。“尤其是每个星期六的傍晚,医院里(第一部写作工作室是在煤矿的医院里)走得空无一人。我常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林立的家属楼。看层层亮着灯火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人们全家围坐在一起聚餐,充满了安逸与欢乐。然后,窗帘一道道拉住,灯火一盏盏熄灭。一片黑暗。黑暗中,我两眼发热。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 在寂寞的世界,对女儿的思念不曾停止过。一九八八年元旦,因为要赶书稿没时间回家。“一种无言的难受涌上心间。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亲爱的女儿。在这应该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里,作为父亲而不能在孩子的身边,感动深深的内疚。” 路遥是一条硬朗汉子,为事业,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他又是情感细腻,心底柔软,容易落泪的脆弱男人。有一次透过写作间的玻璃窗,又见雨雪纷纷,两眼便忍不住热辣辣的。“我永远记着那个遥远的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有生第一次用颤抖的手握住我初恋时女朋友的手。那美好的感受至今如初。”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创作结束,路遥倒下了,“每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用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他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但他知道“这是无节制地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路遥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感到身上再也没有一点劲了,只有腿、膝盖还稍微有点力量,于是,就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 路遥同意接受治病,并开始服药。但是,没有接受停止写作的规劝。 写一部具有规模的作品是路遥由来已久的一个文学梦,如今眼看这个梦剩下最后三分之一,是死是活可以在完成这项大业再去考虑。其二,路遥的一生极为坎坷。童年的贫穷饥饿,不堪回首。7岁时父母将他送人家。五十元钱的一件仿羊皮夹克可以穿几个冬天的路遥,尝尽贫穷的滋味,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子女营造一个安乐生活,“孩子,我深深地爱你,这肯定胜过爱我自己。我之所以如此拼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你。” 还有一个原因,路遥对自己脚下这片黄土地有着浓厚感情。在第二部初稿完成准备休整的空档期,正巧有一个出访德国的机会。这是路遥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穿西装。二十多天的参观走访,大开眼界,但是,眼前的洋生活并没有激起他的向往,他感叹道“一切都是这样好,这样舒适惬意。但我想念中国,想念黄土高原,想念我生活的那个贫困世界里的人们。即使世界上有许多天堂,我也愿意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 路遥深知自己的文字只有生长在这片熟悉的土壤里才能绽放光芒。 第三部的写作环境算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住进了宾馆。可以边服药,边写作。但一切为时已晚,他的身体健康其实在完成第一部时已经出现了状况:“体力已经明显不支,深夜上楼的时候,守扶着栏杆,要在每一个拐角处歇一歇,才能继续往上走。”即使这样,还是没能引起他的足够重视。他只念着自己的大作早日问世,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上了死神的名单。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全书完结,“我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走过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路遥常暗自噙着泪水,再三问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你怎么搞成了这个样子?” 路遥用他不平凡的人生撰写了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4年零6个月后,他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在想,在天堂有大把时间的他,一定会忆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人世间的碎碎念念,更不会忘记为著这本书

发表于:2025-09-11 10:55
10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