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有趣的谜语:“远看像堵墙,近看像座房,里面有人住,就是住不常。”答案就是火车。它停下来像一堵坚实的墙,开动起来则像一座流动的房子。
我四岁的时候,我家已经搬到了运输部供电段,住的位置很特别:后面是大火车站,前面是小火车站,两站之间大约有2公里远。那片空地原本很大,不知从何时起,中间建起了许多公房和自建房,我们家就安在那里。每天从早到晚,我都能听见两个火车站传来的各种声音:车站广播喇叭的播报声、火车在铁轨上“咯噔咯噔”的节奏声、启动时长长的汽笛声,还有火车头排烟排气的“呼呼”声。这些声音让我着迷,也让我对火车充满了好奇心。
北面的大火车站是通往全国各地的客运枢纽,听说从那儿坐火车,能去全国任何地方;南面的小火车站则主要跑通勤车。我们住的城市是矿区,以煤炭开采为主,我小时候就听人说,这里有八大煤矿,煤矿工人多达几十万人,小火车站的通勤车,就是专门接送这些工人上下班的。
七岁那年,爸爸在新邱区的一家医院住院。他想我了,就让妈妈带我坐火车去看他。这正是我盼了好久的事。那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妈妈牵着我的手,脚步匆匆地赶到小火车站,和去上班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坐上了开往新邱区的小火车。那时我个子小,上车得从车门边的三凳台阶往上爬,费了不少劲才上去。
火车内部的样子让我觉得新鲜。车厢里有一条长长的过道,从一头通到另一头,过道两侧排着一排排座位:一边的座位稍长,能坐三个人;另一边稍短,只能坐两个人。座位表面是人造革,里面填着海绵,坐上去软软的,特别舒服;每条长座位后面都有个柔软的靠背,靠上去就像家里的沙发一样惬意。两排座位之间,靠近窗户的地方还放着个类似茶几的小桌子,赶路的上班族叔叔阿姨们面对面坐着,有的聊天、有的休息,有的凑在一起玩扑克牌,还有人吃零食、吃饭菜。大概是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餐。茶几两侧的窗台下面,各有一个带盖的烟灰缸,方便大家倒烟灰。车厢两侧的玻璃窗也很特别,要打开就往上推,要关上就用双手按住两侧往下按,和家里往左右开的窗户完全不一样。
车厢里的人们好像都是熟人,上车后互相打招呼,聊得热热闹闹。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一切都让我好奇:我用耳朵听大家闲聊的只言片语,用鼻子嗅车上飘来的饭菜香和零食香,那味道特别诱人——我早上也没吃东西。妈妈帮我找了个靠窗户的座位,让我坐下,她自己坐在我旁边。因为我是先天失明的盲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想摸一摸、感受一下。火车刚开动没多久,我的手就开始到处摸索:先摸到面前的小桌子,再摸到桌子旁边的烟灰缸和紧闭的窗户;站在座位上时,还摸到了窗户两侧的衣帽钩,妈妈说那是用来挂衣服和帽子的。
在两个座位之间的小桌子下面,靠近窗户的一侧,有一块长长的铁板在发热。妈妈告诉我,那是火车上的暖气。我蹲下来用手仔细摸,铁板顺着座位一直延伸,往前探到手够不着的地方,往后摸也看不到头,下面还有两根粗粗的管子,像大人的胳膊那么粗,一摸就觉得烫手。这和家里的暖气片完全不一样,家里的暖气是棱角分明的片状或包状,而这块铁板的热量,就像家里的火墙一样暖和。我甚至光着脚丫站在上面,脚底板都觉得暖暖的。
坐久了,我在座位上待不住,就扶着妈妈的腿,走到过道上玩耍。我用力往高跳,同时弯曲膝盖,让脚后跟贴到屁股上,可落地时,发现自己还站在妈妈身边。我特别奇怪:我跳得那么高,手也没扶着东西,火车又一直在往前跑,为什么我没被甩出去呢?我把疑问告诉妈妈,她也说不清楚。旁边座位上的一个叔叔笑着把我抱到他腿上,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车厢中部的天花板上,装着一个很大的喇叭——因为声音特别大,我猜它的个头肯定小不了。喇叭里播放着悦耳的音乐和歌曲,虽然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曲子、什么歌,但不时能听到一个女声广播:“旅客们,某某车站到了,请下车的旅客提前准备。”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坐火车的人都叫“旅客”。
因为我双目失明,却又爱动、爱摸索,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有人在我面前比划手势,问我能不能看到;有人伸出几根手指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让我猜根数。我只能感觉到眼前有手在晃动,能感觉到他们手心的风、温度,甚至残留的烟味,却看不见任何动作。好几个叔叔阿姨走过来,轻轻抚摸我的头和脸,夸我聪明,说我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其中一个阿姨把我抱到她腿上,紧紧搂住我,我的脸贴着她的脸,那热乎乎的感觉,还有她身上雪花膏的香味,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
当小火车快到新邱火车站时,喇叭里又广播了:“旅客们,新邱火车站就要到了,请下车的旅客提前准备。”妈妈拉着我的手,往车厢另一头的车门走,那里已经有一群人和我们一样在等下车。火车停稳后,门一开,大家陆续往下走,我是被一个叔叔抱下车的。在火车上坐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可我感觉就像只过了几分钟,还没坐够呢车就到站了,心里真有点遗憾。
别看那是我七岁时第一次坐火车,那段经历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一直忘不掉。每次回想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火车带来的新鲜和快乐。
目录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有趣的谜语:“远看像堵墙,近看像座房,里面有人住,就是住不常。”答案就是火车。它停下来像一堵坚实的墙,开动起来则像一座流动的房子。
我四岁的时候,我家已经搬到了运输部供电段,住的位置很特别:后面是大火车站,前面是小火车站,两站之间大约有2公里远。那片空地原本很大,不知从何时起,中间建起了许多公房和自建房,我们家就安在那里。每天从早到晚,我都能听见两个火车站传来的各种声音:车站广播喇叭的播报声、火车在铁轨上“咯噔咯噔”的节奏声、启动时长长的汽笛声,还有火车头排烟排气的“呼呼”声。这些声音让我着迷,也让我对火车充满了好奇心。
北面的大火车站是通往全国各地的客运枢纽,听说从那儿坐火车,能去全国任何地方;南面的小火车站则主要跑通勤车。我们住的城市是矿区,以煤炭开采为主,我小时候就听人说,这里有八大煤矿,煤矿工人多达几十万人,小火车站的通勤车,就是专门接送这些工人上下班的。
七岁那年,爸爸在新邱区的一家医院住院。他想我了,就让妈妈带我坐火车去看他。这正是我盼了好久的事。那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妈妈牵着我的手,脚步匆匆地赶到小火车站,和去上班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坐上了开往新邱区的小火车。那时我个子小,上车得从车门边的三凳台阶往上爬,费了不少劲才上去。
火车内部的样子让我觉得新鲜。车厢里有一条长长的过道,从一头通到另一头,过道两侧排着一排排座位:一边的座位稍长,能坐三个人;另一边稍短,只能坐两个人。座位表面是人造革,里面填着海绵,坐上去软软的,特别舒服;每条长座位后面都有个柔软的靠背,靠上去就像家里的沙发一样惬意。两排座位之间,靠近窗户的地方还放着个类似茶几的小桌子,赶路的上班族叔叔阿姨们面对面坐着,有的聊天、有的休息,有的凑在一起玩扑克牌,还有人吃零食、吃饭菜。大概是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餐。茶几两侧的窗台下面,各有一个带盖的烟灰缸,方便大家倒烟灰。车厢两侧的玻璃窗也很特别,要打开就往上推,要关上就用双手按住两侧往下按,和家里往左右开的窗户完全不一样。
车厢里的人们好像都是熟人,上车后互相打招呼,聊得热热闹闹。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一切都让我好奇:我用耳朵听大家闲聊的只言片语,用鼻子嗅车上飘来的饭菜香和零食香,那味道特别诱人——我早上也没吃东西。妈妈帮我找了个靠窗户的座位,让我坐下,她自己坐在我旁边。因为我是先天失明的盲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想摸一摸、感受一下。火车刚开动没多久,我的手就开始到处摸索:先摸到面前的小桌子,再摸到桌子旁边的烟灰缸和紧闭的窗户;站在座位上时,还摸到了窗户两侧的衣帽钩,妈妈说那是用来挂衣服和帽子的。
在两个座位之间的小桌子下面,靠近窗户的一侧,有一块长长的铁板在发热。妈妈告诉我,那是火车上的暖气。我蹲下来用手仔细摸,铁板顺着座位一直延伸,往前探到手够不着的地方,往后摸也看不到头,下面还有两根粗粗的管子,像大人的胳膊那么粗,一摸就觉得烫手。这和家里的暖气片完全不一样,家里的暖气是棱角分明的片状或包状,而这块铁板的热量,就像家里的火墙一样暖和。我甚至光着脚丫站在上面,脚底板都觉得暖暖的。
坐久了,我在座位上待不住,就扶着妈妈的腿,走到过道上玩耍。我用力往高跳,同时弯曲膝盖,让脚后跟贴到屁股上,可落地时,发现自己还站在妈妈身边。我特别奇怪:我跳得那么高,手也没扶着东西,火车又一直在往前跑,为什么我没被甩出去呢?我把疑问告诉妈妈,她也说不清楚。旁边座位上的一个叔叔笑着把我抱到他腿上,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车厢中部的天花板上,装着一个很大的喇叭——因为声音特别大,我猜它的个头肯定小不了。喇叭里播放着悦耳的音乐和歌曲,虽然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曲子、什么歌,但不时能听到一个女声广播:“旅客们,某某车站到了,请下车的旅客提前准备。”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坐火车的人都叫“旅客”。
因为我双目失明,却又爱动、爱摸索,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有人在我面前比划手势,问我能不能看到;有人伸出几根手指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让我猜根数。我只能感觉到眼前有手在晃动,能感觉到他们手心的风、温度,甚至残留的烟味,却看不见任何动作。好几个叔叔阿姨走过来,轻轻抚摸我的头和脸,夸我聪明,说我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其中一个阿姨把我抱到她腿上,紧紧搂住我,我的脸贴着她的脸,那热乎乎的感觉,还有她身上雪花膏的香味,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
当小火车快到新邱火车站时,喇叭里又广播了:“旅客们,新邱火车站就要到了,请下车的旅客提前准备。”妈妈拉着我的手,往车厢另一头的车门走,那里已经有一群人和我们一样在等下车。火车停稳后,门一开,大家陆续往下走,我是被一个叔叔抱下车的。在火车上坐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可我感觉就像只过了几分钟,还没坐够呢车就到站了,心里真有点遗憾。
别看那是我七岁时第一次坐火车,那段经历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一直忘不掉。每次回想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火车带来的新鲜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