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弹唱
只有你能改变我的心情有了你给我的动力我会更加努力。

白露:秋露凝而阳气收,中医视角下的节气养生与身心调护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当清晨的草叶凝结起晶莹的露珠,便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已至。从中医视角看,白露不仅是时序的更迭,更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关键节点——暑气余威渐散,秋燥初显,人体阴阳气血也随之进入调适阶段,若不顺应节气变化养护,易受“秋邪”侵扰,诱发身体不适。

白露时节的核心养生原则,在于“养阴润燥、固护阳气”。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肺主气司呼吸,又外合皮毛,且“肺喜润恶燥”。白露后空气湿度下降,燥气渐盛,燥邪最易伤肺:轻则引发口干舌燥、咽喉干痒、皮肤干燥脱屑,重则导致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甚至诱发旧有的呼吸道疾病。同时,夜间露水凝寒,昼夜温差拉大(可达10℃以上),阳气收敛之际,若贪凉露卧、过早穿薄衣,寒邪易从肌表侵入,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泻、腹痛、关节冷痛等问题。

基于此,白露养生可从“食、居、行”三方面入手,贴合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

饮食上,需以“滋阴润肺”为核心,兼顾“温养脾胃”。中医推崇“秋食白”,白色食物多入肺经,可滋养肺阴:如银耳、百合、莲子煮羹,能润肺生津、缓解燥咳;梨去皮去核后蒸食(可加少许川贝),既能避免生梨寒凉伤脾,又能增强润肺效果;山药、莲子、芡实同煮,可健脾益气,防止秋燥伤脾导致的消化功能减弱。需避食辛辣温燥之品,如辣椒、生姜、羊肉等,这类食物易助燥伤阴,加重“秋燥”症状;也需少吃生冷瓜果,以免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

起居上,要注重“早睡养阴、避寒护阳”。《黄帝内经》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述,白露后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减少阴液耗损;早起则能呼吸清晨的清新空气,助肺吐故纳新。同时,“白露身不露”是关键——夜间睡觉时需盖薄被,避免肩颈、腹部、脚踝等部位暴露在凉风中,以防寒邪入侵;白天穿衣宜“薄外厚内”,方便根据昼夜温差增减,既不被晨露寒凉所伤,也不致午后燥热出汗。

情志与运动上,需“疏肝解郁、适度敛气”。秋季阳气收敛,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忧思会耗伤肺气。可通过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调节情志,运动强度以“微汗即止”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也可多到公园、山林等草木茂盛之处,呼吸新鲜空气,借自然之气舒缓情绪,防止肝气郁结。

此外,白露时节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简单调理:阴虚体质(易口干、手心热)者,可饮麦冬、玉竹泡水;阳虚体质(易怕冷、腹泻)者,可在粥中加少许桂圆、红枣;痰湿体质(易腹胀、舌苔厚腻)者,可适当食用茯苓、陈皮,助脾祛湿。

白露之露,既是自然的信号,也是中医养生的“提醒符”。顺应节气变化,调饮食、慎起居、畅情志,方能让身心与秋气相融,为后续的秋冬收藏打下坚实基础。

发表于:2025-09-07 23:49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