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怀念茅于杭教授
文/何 川
8月8日下午,我突然收到消息,茅于杭教授去世,享年95 岁。想起这位慈祥的老人、儒雅的智者,想起茅教授给予我的不可替代的帮助,想起我和茅教授相处的点点滴滴,一时间我思绪如潮,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头。
我和茅教授相识已久,虽然见面次数不多,但茅教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茅教授当年对我的帮助和指导,今天的我在哪里、做什么,恐怕都未可知。
20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刚上班不久,心性颇为不定,觉得每天的工作冗长而乏味,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没有信心,更谈不上对未来有什么期许。我知道我必须得有所改变,但究竟如何改变,我却无从下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茅于杭教授开发了一个神奇的软件,只要电脑安装了这个软件,视障人士就能凭借语音提示完成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当时,电脑是什么,我大概了解;电脑能帮我做什么,我可是完全不清楚。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给茅教授打了个电话,这也促成了我和茅教授的第一次见面。
我买了一台电脑,抱着电脑到清华大学找到了茅教授。茅教授当时应该有60 多岁,说话带一点南方口音,语速不快,声音不大,儒雅、谦和。他研发的软件叫“清华双星读屏软件”,软件很快就安装完了,但茅教授不让我离开。他说得教我学会使用,否则我回去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就这样,茅教授教了我一上午,主要是关于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软件并不复杂,功能也不是很多,虽然我从未学过电脑,但也很快就学会了。茅教授非常坦诚地告诉我,这个软件目前还在测试阶段,还不能满足视障人士使用电脑的所有要求,还有许多改进空间。由于当时会使用这套软件的视障人士还不多,所以,他诚恳地希望我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多提改进意见,因为只有这样,软件才能变得更好。
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对电脑非常痴迷,在使用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过程中我经常和茅教授进行电话联系,一方面有具体问题需要向他请教,另一方面我也对软件性能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每次沟通,茅教授都非常有耐心,这令我非常感动。
2001 年冬天,我被调入单位专门成立的软件开发小组,从此我的工作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我的职业生涯也因此变得完全不同。为了改善盲文出版工艺,提升盲文出版的自动化水平,我们开始研发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任务是要实现从汉字到盲文的自动翻译、编辑、排版、刻印。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视障人士操作电脑,这和茅教授之前做的工作很相似。作为项目组成员,我有幸对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最终形态的确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这与我之前从茅教授那里学到的知识和我使用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心得密不可分。
2002 年秋天,我们带着刚刚问世不久的阳光读屏软件(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到上海参加一个产品展示活动,正好碰到茅教授。那天我和茅教授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也非常坦诚地跟他说,我们的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借鉴了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设计思路,特别是一些专用工具的想法也是基于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成功经验。茅教授笑笑说:“你是清华双星最早的用户之一,通过使用清华双星,你能在工作中走得更远,我很高兴。现在阳光读屏软件比清华双星进步了不少,我也非常高兴,不管是谁开发的软件,我们的初衷是一致的,能帮助到视障群体我就很开心。”
2002年12 月,我们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又一次碰到了茅教授。与会期间我们每天都见面,每天都就视障人士如何使用电脑、如何在信息获取方面争取平等权利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清华双星读屏软件以外,茅教授对盲文改革也非常关心,经过潜心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盲文编码方案,并且在汉盲翻译软件中进行实验。
又过了两年,茅教授的团队研发出了国内首款点显器,相比读屏软件,点显器的研发更加困难、更有价值。我想,能了解这项工作取得成功的意义的人并不多,但是了解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当时我非常想促成中国盲文出版社和茅教授团队的合作,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接下来的几年,我又碰到过茅教授几次,但始终没有时间充分交流。
茅于杭教授是中国盲人信息无障碍领域的启蒙者、拓荒者、领航者。30 多年前,电脑中发出的机械的语音,我们听来却如天籁。当我第一次用清华双星读屏软件实现梦寐以求的自由阅读时,那一刻对我来说不啻石破天惊。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茅教授在
30 多年前开发的清华双星读屏软件,我们这些视障者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我国的信息无障碍事业也要迟滞许多年……
茅于杭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茅于杭教授。 盲人月刊。
目录
特别报道]
怀念茅于杭教授
文/何 川
8月8日下午,我突然收到消息,茅于杭教授去世,享年95 岁。想起这位慈祥的老人、儒雅的智者,想起茅教授给予我的不可替代的帮助,想起我和茅教授相处的点点滴滴,一时间我思绪如潮,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头。
我和茅教授相识已久,虽然见面次数不多,但茅教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茅教授当年对我的帮助和指导,今天的我在哪里、做什么,恐怕都未可知。
20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刚上班不久,心性颇为不定,觉得每天的工作冗长而乏味,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没有信心,更谈不上对未来有什么期许。我知道我必须得有所改变,但究竟如何改变,我却无从下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茅于杭教授开发了一个神奇的软件,只要电脑安装了这个软件,视障人士就能凭借语音提示完成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当时,电脑是什么,我大概了解;电脑能帮我做什么,我可是完全不清楚。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给茅教授打了个电话,这也促成了我和茅教授的第一次见面。
我买了一台电脑,抱着电脑到清华大学找到了茅教授。茅教授当时应该有60 多岁,说话带一点南方口音,语速不快,声音不大,儒雅、谦和。他研发的软件叫“清华双星读屏软件”,软件很快就安装完了,但茅教授不让我离开。他说得教我学会使用,否则我回去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就这样,茅教授教了我一上午,主要是关于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软件并不复杂,功能也不是很多,虽然我从未学过电脑,但也很快就学会了。茅教授非常坦诚地告诉我,这个软件目前还在测试阶段,还不能满足视障人士使用电脑的所有要求,还有许多改进空间。由于当时会使用这套软件的视障人士还不多,所以,他诚恳地希望我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多提改进意见,因为只有这样,软件才能变得更好。
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对电脑非常痴迷,在使用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过程中我经常和茅教授进行电话联系,一方面有具体问题需要向他请教,另一方面我也对软件性能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每次沟通,茅教授都非常有耐心,这令我非常感动。
2001 年冬天,我被调入单位专门成立的软件开发小组,从此我的工作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我的职业生涯也因此变得完全不同。为了改善盲文出版工艺,提升盲文出版的自动化水平,我们开始研发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任务是要实现从汉字到盲文的自动翻译、编辑、排版、刻印。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视障人士操作电脑,这和茅教授之前做的工作很相似。作为项目组成员,我有幸对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最终形态的确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这与我之前从茅教授那里学到的知识和我使用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心得密不可分。
2002 年秋天,我们带着刚刚问世不久的阳光读屏软件(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到上海参加一个产品展示活动,正好碰到茅教授。那天我和茅教授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也非常坦诚地跟他说,我们的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借鉴了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设计思路,特别是一些专用工具的想法也是基于清华双星读屏软件的成功经验。茅教授笑笑说:“你是清华双星最早的用户之一,通过使用清华双星,你能在工作中走得更远,我很高兴。现在阳光读屏软件比清华双星进步了不少,我也非常高兴,不管是谁开发的软件,我们的初衷是一致的,能帮助到视障群体我就很开心。”
2002年12 月,我们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又一次碰到了茅教授。与会期间我们每天都见面,每天都就视障人士如何使用电脑、如何在信息获取方面争取平等权利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清华双星读屏软件以外,茅教授对盲文改革也非常关心,经过潜心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盲文编码方案,并且在汉盲翻译软件中进行实验。
又过了两年,茅教授的团队研发出了国内首款点显器,相比读屏软件,点显器的研发更加困难、更有价值。我想,能了解这项工作取得成功的意义的人并不多,但是了解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当时我非常想促成中国盲文出版社和茅教授团队的合作,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接下来的几年,我又碰到过茅教授几次,但始终没有时间充分交流。
茅于杭教授是中国盲人信息无障碍领域的启蒙者、拓荒者、领航者。30 多年前,电脑中发出的机械的语音,我们听来却如天籁。当我第一次用清华双星读屏软件实现梦寐以求的自由阅读时,那一刻对我来说不啻石破天惊。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茅教授在
30 多年前开发的清华双星读屏软件,我们这些视障者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我国的信息无障碍事业也要迟滞许多年……
茅于杭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茅于杭教授。 盲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