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记忆,总被一股挥之不去的药味包围着。那是儿时小病小痛留下的痕迹,带着淡淡的苦涩,也裹着些温暖。我生下来就看不见,小时候还常生病,不是夜里着凉晨起鼻塞咳嗽,就是眼疾发作时眼角红肿刺痛。家里那个蓝白格子药箱,是我最熟悉的“老朋友”,药的味道像刻在心头的标记,混着妈妈的叮嘱,一起定格在时光里。
那时,我最先接触的是一小包一小包的药粉。每次去医院,医生用方方正正的白纸包好药,指尖捏着纸角对折,再捻出折痕防漏。妈妈总在旁边看着,临走前还要确认“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回家后,她按天数把药包排开,放在客厅茶几上,用小碟子压住防风吹走。每包药粉轻得像晒干的槐树叶,却藏着满当当的苦。我拆纸包时,学着妈妈把四角往中间折,可指尖一松,细碎粉末就从纸边漏出来,散在掌心留白点。妈妈见了,赶紧递湿纸巾帮我擦干净,再把温水杯递到我嘴边:“慢点喝,别洒了。”药粉一入口,苦味像潮水般淹没舌头、钻进喉咙,我直皱眉头。咽下去后好一会儿,舌尖还留着涩味,连呼吸都带点苦。这时妈妈早拿好水果糖,剥开糖纸放进我嘴里,笑着说:“苦尽甘来,吃完糖病就好得快。”
后来为了治眼疾,我得喝黄连水。黄连是妈妈从老家带来的干药材,煮水前她先在手心搓搓去浮尘,再切成小块放进小砂锅。火苗舔着锅底,屋里很快飘起清苦的药香,妈妈守在旁边,用小勺不时搅一搅防糊底。煮好的黄连水是深褐色,像浓稠的茶汤,比药粉苦十倍。妈妈端碗过来,我先深吸一口气,捏紧鼻子一口灌下去——不是不怕苦,是怕犹豫了就没勇气。可再快,舌尖还是发麻,嘴唇发苦,整张脸像浸在苦里,好半天缓不过劲。妈妈赶紧递凉白开让我漱口,用手背贴贴我的额头:“委屈孩子了,再坚持几天,眼睛就不疼了。”我点点头,看着她把砂锅洗干净晾在灶台上,心里倒没那么难过了。
刚生病时,我其实很愿意按时吃药。清晨醒来,不用妈妈提醒就爬起来去看茶几上的药包,怕被风吹走,也怕自己忘了吃。饭后我会主动拿药包等妈妈倒温水,还记着每顿的间隔时间——早上八点、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有时妈妈忙忘了,我还会提醒她:“妈妈,我该吃药了。”那时不觉得药难咽,心里满是对健康的渴望,也不想让妈妈担心,苦味不知不觉淡了许多。眼疾发作时,眼睛发胀、头也疼,妈妈坐在床边揉我的太阳穴,指尖的温暖透过皮肤传来,比吃药还管用。我总盼着药一入口,就能像魔法一样赶走不适,不用总让妈妈陪着。就是这份渴望和妈妈的陪伴,让我一次次咬牙忍住苦涩。
吃药后的小细节也让人难忘,尤其是小便时带着的药味。起初我以为是嘴里的苦味没散,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尿尿也有药味呀?”妈妈正择菜,停下活儿蹲下来解释:“那是药在身体里发挥作用,没吸收完的成分排出来,说明它在帮你治病。”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后来每次闻到那股药味,心里就觉得踏实——原来药真的在赶病痛。我还常吃鱼肝油,装在透明小瓶里,瓶身上印着小鱼。妈妈每次拧开瓶盖,倒出两粒豆子大的颗粒放我手心:“这个不苦,就是有点腥,混着温水吞下去就好。”我照做时,能闻到淡淡的腥气,像夏天海边的鱼虾味儿,却不讨厌。吃完妈妈帮我拧紧瓶盖,放回药箱最上层:“这个能保护眼睛,吃了以后,你的眼睛就慢慢看见了。”我信以为真,乖乖吃了一瓶又一瓶。眼疾发作的夜里,我躺在床上眼睛干涩发痛,想起妈妈的话,就觉得鱼肝油在眼睛里“工作”,痛感好像也轻了些。
慢慢我长大了,眼疾不常发作,头也不轻易疼了,那个蓝白格子药箱被妈妈收进了衣柜顶层,只有偶尔感冒才拿出来。现在回想,药粉的涩、黄连水的苦、鱼肝油的腥,都不再让人难受,反倒像段温暖的回忆,记着小时候对抗病痛的勇气,记着妈妈无处不在的陪伴——递糖时的温度,揉太阳穴时的力道,也记着自己慢慢长大、慢慢摆脱病痛的日子。
如今再提那些药味,我想起的早已不是苦涩,而是一口药、一颗糖攒下的踏实。原来健康从不是轻易来的,是靠自己的坚持和家人的守护,一步步靠近的礼物。而那些曾让我皱眉的药味,终成了时光里最暖的印记,提醒着我:有人曾用满心的爱,陪我熬过所有苦。
目录
小时候的记忆,总被一股挥之不去的药味包围着。那是儿时小病小痛留下的痕迹,带着淡淡的苦涩,也裹着些温暖。我生下来就看不见,小时候还常生病,不是夜里着凉晨起鼻塞咳嗽,就是眼疾发作时眼角红肿刺痛。家里那个蓝白格子药箱,是我最熟悉的“老朋友”,药的味道像刻在心头的标记,混着妈妈的叮嘱,一起定格在时光里。
那时,我最先接触的是一小包一小包的药粉。每次去医院,医生用方方正正的白纸包好药,指尖捏着纸角对折,再捻出折痕防漏。妈妈总在旁边看着,临走前还要确认“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回家后,她按天数把药包排开,放在客厅茶几上,用小碟子压住防风吹走。每包药粉轻得像晒干的槐树叶,却藏着满当当的苦。我拆纸包时,学着妈妈把四角往中间折,可指尖一松,细碎粉末就从纸边漏出来,散在掌心留白点。妈妈见了,赶紧递湿纸巾帮我擦干净,再把温水杯递到我嘴边:“慢点喝,别洒了。”药粉一入口,苦味像潮水般淹没舌头、钻进喉咙,我直皱眉头。咽下去后好一会儿,舌尖还留着涩味,连呼吸都带点苦。这时妈妈早拿好水果糖,剥开糖纸放进我嘴里,笑着说:“苦尽甘来,吃完糖病就好得快。”
后来为了治眼疾,我得喝黄连水。黄连是妈妈从老家带来的干药材,煮水前她先在手心搓搓去浮尘,再切成小块放进小砂锅。火苗舔着锅底,屋里很快飘起清苦的药香,妈妈守在旁边,用小勺不时搅一搅防糊底。煮好的黄连水是深褐色,像浓稠的茶汤,比药粉苦十倍。妈妈端碗过来,我先深吸一口气,捏紧鼻子一口灌下去——不是不怕苦,是怕犹豫了就没勇气。可再快,舌尖还是发麻,嘴唇发苦,整张脸像浸在苦里,好半天缓不过劲。妈妈赶紧递凉白开让我漱口,用手背贴贴我的额头:“委屈孩子了,再坚持几天,眼睛就不疼了。”我点点头,看着她把砂锅洗干净晾在灶台上,心里倒没那么难过了。
刚生病时,我其实很愿意按时吃药。清晨醒来,不用妈妈提醒就爬起来去看茶几上的药包,怕被风吹走,也怕自己忘了吃。饭后我会主动拿药包等妈妈倒温水,还记着每顿的间隔时间——早上八点、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有时妈妈忙忘了,我还会提醒她:“妈妈,我该吃药了。”那时不觉得药难咽,心里满是对健康的渴望,也不想让妈妈担心,苦味不知不觉淡了许多。眼疾发作时,眼睛发胀、头也疼,妈妈坐在床边揉我的太阳穴,指尖的温暖透过皮肤传来,比吃药还管用。我总盼着药一入口,就能像魔法一样赶走不适,不用总让妈妈陪着。就是这份渴望和妈妈的陪伴,让我一次次咬牙忍住苦涩。
吃药后的小细节也让人难忘,尤其是小便时带着的药味。起初我以为是嘴里的苦味没散,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尿尿也有药味呀?”妈妈正择菜,停下活儿蹲下来解释:“那是药在身体里发挥作用,没吸收完的成分排出来,说明它在帮你治病。”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后来每次闻到那股药味,心里就觉得踏实——原来药真的在赶病痛。我还常吃鱼肝油,装在透明小瓶里,瓶身上印着小鱼。妈妈每次拧开瓶盖,倒出两粒豆子大的颗粒放我手心:“这个不苦,就是有点腥,混着温水吞下去就好。”我照做时,能闻到淡淡的腥气,像夏天海边的鱼虾味儿,却不讨厌。吃完妈妈帮我拧紧瓶盖,放回药箱最上层:“这个能保护眼睛,吃了以后,你的眼睛就慢慢看见了。”我信以为真,乖乖吃了一瓶又一瓶。眼疾发作的夜里,我躺在床上眼睛干涩发痛,想起妈妈的话,就觉得鱼肝油在眼睛里“工作”,痛感好像也轻了些。
慢慢我长大了,眼疾不常发作,头也不轻易疼了,那个蓝白格子药箱被妈妈收进了衣柜顶层,只有偶尔感冒才拿出来。现在回想,药粉的涩、黄连水的苦、鱼肝油的腥,都不再让人难受,反倒像段温暖的回忆,记着小时候对抗病痛的勇气,记着妈妈无处不在的陪伴——递糖时的温度,揉太阳穴时的力道,也记着自己慢慢长大、慢慢摆脱病痛的日子。
如今再提那些药味,我想起的早已不是苦涩,而是一口药、一颗糖攒下的踏实。原来健康从不是轻易来的,是靠自己的坚持和家人的守护,一步步靠近的礼物。而那些曾让我皱眉的药味,终成了时光里最暖的印记,提醒着我:有人曾用满心的爱,陪我熬过所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