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见山下寺庙门口排着买票的长队,香客们手里攥着门票,脸上带着几分无奈,便拉着师父在石阶上坐下,忍不住问道:“师父,您看这情形——现在拜佛都得先交钱,好多人想进去礼佛,还得为门票费犯愁。以前听您说古代寺庙都是敞开大门的,怎么现在的佛教变成这样了?他们收门票,到底对不对啊?”
师父望着寺庙的飞檐,缓缓道:“古代的寺庙,确实大多不收费。那时寺庙多靠信众自愿布施、官府供养或自身田产维持,讲究‘普门大开’,只要心怀敬意,谁都能进去。但现在的情况,得拆开来看——
若寺庙本身是文物古迹,周围被划成景区,门票收入归景区管理方,用来维护古建筑、整治环境,这并非寺庙自己要收钱,倒也算情有可原;
可要是寺庙自己把山门变成‘收费口’,甚至把门票定得很高,把香客当‘客源’来赚钱,那便是错了。佛教讲‘慈悲’,哪有把求佛的人挡在门外,只认钱不认心的道理?
说白了,错的不是‘收费’这个行为,而是忘了‘为何开门’的初心。”
徒弟又指着不远处有人扛着香往寺里挤,补充道:“还有大年初一抢头香的事,听说有的地方头香能拍到几十万,寺庙还专门组织人维持秩序,就为了让大家抢。这第一束香到底有什么说法?寺庙鼓励这么做,对吗?”
师父摇了摇头:“佛教里本没有‘头香最灵’的说法。佛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从来不是靠‘抢第一’抢来的,是靠行善积德修来的。
古代香客烧香,是清晨起来净手洁面,带着恭敬心插一炷香,表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愿心,哪有‘争抢’的道理?
现在人抢头香,多是急着求名利、求平安,把‘形式’当成了‘捷径’,这本身就偏离了佛教的本意;要是寺庙还推波助澜,靠拍卖头香赚钱,那更是错得离谱——这哪里是弘法,分明是把清净地变成了名利场。”
徒弟皱着眉:“那这么说,现在这些做法,大多是不对的?”
师父叹了口气:“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寺庙是被世俗事务裹挟,身不由己;有些则是忘了初心,随波逐流。但你要记住,佛教的根本,是教人像善、修心、去执,这些外在的乱象,终究是枝叶上的尘埃。香客若能守住自己的诚心,不因门票烦恼,不因抢不到头香焦虑,那便没被这些乱象迷了心。至于寺庙该不该这么做——若背离了‘普度众生’的本怀,自然是不对的。”
徒弟望着那些拿着门票、捧着香烛的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徒弟沉默片刻,又指着那些攥着门票、神色匆匆往寺里赶的人,轻声问:“师父,您说香客要守住诚心,可要是寺庙本身就做着不对的事,比如逼着人花钱‘点灯’‘挂牌’,说不花钱就不灵验,这不就把人往歪路上引吗?这样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
师父捡起脚边一片落叶,指尖轻轻捻着:“你说的这种事,我也见过。前几年有座山庙,进门要收门票,进了大殿,和尚就拉着香客说‘不捐三百块,菩萨记不住你的愿’,还把写着名字的木牌分了三六九等,捐得越多,挂得越靠佛像。你觉得这错在哪里?”
徒弟想了想:“错在把拜佛当成了做生意?”
“不止,”师父摇头,“佛陀当年在祇园精舍讲法,不管是谁来听,有钱的可以随心布施,没钱的哪怕空着手来,他都一样接待、一样讲法。因为佛教讲‘平等’,心诚的人,哪怕只鞠个躬,也比带着功利心捐千金更合教义。可那寺庙把‘供养’变成‘强迫’,把‘诚心’按价钱分等级,这就像把佛经里的‘慈悲’换成了算盘珠子,敲得再响,也离佛性远了。”
他又指着远处几个举着香往前挤的人:“再说说抢头香。去年有座寺庙,大年初一为了争头香,两个香客打了起来,一个被推倒撞在香炉上,血流了一地。你说这头香烧得还有意义吗?”
徒弟愣住了:“本该求平安,反倒惹了祸……”
“这就是错的根由,”师父叹道,“佛教说‘诸恶莫作’,争抢本身就带着嗔恨心,为了‘第一’伤了人,哪怕香插得再正,也早违了佛的教诲。真正的烧香,是烧去心里的贪念、嗔恨,就像点一盏灯,照亮自己的善心。可现在好多人把香当成‘通关文牒’,觉得抢到手就能求来好运,寺庙要是还帮着推这种风气,就像把灯塔改成了收费站,哪里还能指引人?”
徒弟望着寺门,忽然问:“那真正的佛教该是什么样子?”
师父指向山脚下:“你看那户农家,老太太每天清晨扫院子,都会把落在门口的落叶扫到路边,怕路人滑倒;遇到讨饭的,哪怕家里只有窝头,也会分半个。她从没进过寺庙,可你说她离佛远吗?”
徒弟摇了摇头。
“这就是了,”师父笑道,“佛教不在门票上,不在头香里,在待人的慈悲里,在做事的本分里。寺庙要是忘了这点,把清净地变成名利场,那它守的就不是佛,是欲望;香客要是忘了这点,把拜佛当成走捷径,那求的也不是福报,是贪心。错的从不是佛教本身,是被迷了心的人啊。”
说话间,一阵风吹过,寺里的钟声隐隐传来,徒弟望着那声音来处,忽然觉得心里亮堂了许多。
徒弟顺着钟声望去,又问:“那要是寺庙里的出家人也忘了这些呢?比如有的和尚住着好房子,开着好车,还总劝人捐钱,说捐得多才能‘消业障’,这难道不是错得更厉害?”
师父往石阶下挪了挪,避开头顶的树影:“前几年有个地方,一个和尚穿着名牌袈裟,手里盘着天价佛珠,见了香客就说‘你印堂发黑,得捐十万块修功德碑才能化解’。后来被人揭发,他根本没受戒,就是个借着寺庙骗钱的骗子。你说这错在哪里?”
“错在假借着佛教的名义骗人?”徒弟道。
“是,也不全是,”师父说,“真正的出家人,佛陀定下的规矩是‘少欲知足’,住的是茅棚,穿的是旧衣,靠托钵维生,却把全部心思放在讲法、助人上。就像当年的玄奘法师,一路西行求法,吃尽苦头,只为把真经带回东土,哪会想着用佛法换钱财?可现在有些人,穿了僧衣就把‘化缘’变成‘圈钱’,把‘修行’变成‘表演’,这哪里是出家人,分明是披着袈裟的商人。”
他顿了顿,又说:“更错的是,他们把‘业障’当成吓唬人的工具,把‘功德’标上价钱。佛教说‘业由己造,福自己求’,消业障靠的是认错改过,修功德靠的是行善积德,哪有花钱就能买的道理?这就像有人拿着假药方,却说能治百病,害了人,也污了真正的药。”
徒弟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轻声道:“听您这么说,好像好多乱象,都是把‘虚的形式’当成了‘实的道理’?”
“正是,”师父拍了拍他的肩,“你看那山上的松树,根扎在土里,才能抗住风雨;要是只把枝叶摆得好看,根却烂了,一阵风就倒了。佛教的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寺庙也好,出家人也好,要是离了这个根,再热闹的香火,再高的门票,也都是空的。”
正说着,山路上走来个背着包袱的老汉,手里攥着个干硬的馒头,走到寺门口,望着门票价格,叹了口气,转身对着寺庙的方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慢慢往回走。
师父指着他的背影:“你看,他没买门票,没烧高香,可这三鞠躬里的诚心,比那些抢着往前挤的人,离佛更近呢。”
徒弟望着老汉远去的方向,又看了看寺里缭绕的香烟,忽然笑了:“师父,我好像明白了——真正的佛,不在寺里,在心里;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在本分。”
师父点头,山风拂过,带来一阵松涛,像在应和。
徒弟望着松涛起伏的远山,忽然想起什么,又问:“师父,那要是有人借着‘修行’的名义,搞些稀奇古怪的仪式,说是什么‘秘传佛法’,要收高额的‘拜师费’才能学,这难道不是错得更离谱?”
师父捡起一块石子,轻轻扔进旁边的溪水里,荡起一圈圈涟漪:“你说的这种,我早年在云游时见过。有个自称‘活佛’的人,在山洞里设了个‘法坛’,说能帮人‘开天眼’,但要先交够三年的口粮钱当‘入门费’。好些老百姓为了学这‘秘法’,把家里的耕牛都卖了,最后啥也没学到,反倒落得家徒四壁。”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佛教里哪有什么‘秘传’是靠钱买的?佛陀当年讲法,在竹林里、在河畔边,谁想听都能来,不管有钱没钱、身份高低,只要愿意听,他就敞开了讲。真正的佛法,就像这溪水,清清白白,人人都能舀来喝;可有人非要在水里掺些泥沙,再装到金瓶子里,说这才是‘仙水’,逼着人花高价买,这不是传法,是毁法。”
徒弟顺着溪水往下看,见几个孩子在溪边洗手,嘻嘻哈哈地泼水玩,忽然问:“那老百姓该怎么分辨呢?万一被这些假的骗了,不就对真的佛教也寒心了?”
师父指着溪边的石头:“你看这石头,真的玉石温润,假的玉石再亮,也透着一股子贼光。辨佛法也一样——真的佛法,教你少欲知足,教你孝亲敬老,教你吃亏是福;假的佛法,总让你掏钱,总让你脱离生活,总说些玄乎的‘捷径’。就像那户农家的老太太,她不懂什么佛经,可她知道待人好、行善事,这就是最实在的‘佛法’;反过来,那些把‘修行’当生意做的,哪怕说得天花乱坠,也离佛十万八千里。”
正说着,寺里走出个小和尚,背着个竹篓,里面装着些草药,往山下去了。师父指着他:“你看那小师父,每天除了念经,就跟着药僧上山采药,回来分给出不起钱看病的山民。他从没吆喝着自己‘行善’,可这竹篓里的草药,比那些高价拍卖的‘头香’,更合佛陀的心意。”
徒弟望着小和尚的背影,又想起刚才鞠躬的老汉,忽然笑道:“师父,我好像越来越清楚了——佛教好不好,不在寺庙有多气派,不在仪式有多热闹,在它能不能让人心里更干净,活得更踏实。要是让人越信越贪心,越信越糊涂,那肯定是走偏了。”
师父捋着胡须,望着天边的云:“是啊,就像这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可天总在那儿。佛教的道理,就像这天,不管底下有多少乱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根总在。香客只要守住自己的善心,哪怕见了些歪的斜的,也不会迷了方向。”
山风吹过,带着草木的清香,远处的钟声又一次响起,这回听着,倒像是在说:心若正了,哪里都是佛地。
徒弟忽然想起前几日下山听到的事,凑近师父说:“师父,我前几天在镇上听人说,有个穿僧衣的人在街上摆了张桌子,说能‘改命转运’——给人看手相,说谁命里带煞,得请他画的符才能化解,一张符要价上千,还说‘只要诚心请符,保准下半年发大财、遇贵人’。好多人真信了,凑钱买符呢。”
师父听完,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着,问道:“你觉得,人的命运能靠一张符改了?”
徒弟想了想:“佛陀不是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吗?命运该是自己做的事攒下的,哪能靠别人画张符就变了?”
“正是这个理,”师父点头,“就像种地,春天播了什么种,秋天才收什么粮。你撒下的是杂草种子,再求神仙也长不出麦子;你勤勤恳恳除草施肥,就算不拜土地爷,庄稼也长得好。那些说能‘改命’的和尚,就像告诉你‘不用播种,买我这包土就能长金子’,你信吗?”
他指着山路上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货郎走得满头大汗,却每一步都踩得扎实:“你看那货郎,早年家里穷得叮当响,有人说他‘命里带穷’,劝他别折腾。可他每天天不亮就挑货上山,遇着老人爬坡就帮着推一把,见着孩子掉了东西就追着还,这几年攒下钱,娶了媳妇,盖了新房。你说他的‘好运’,是靠谁改的?”
徒弟笑道:“靠他自己勤快、心善呗。”
“这就对了,”师父道,“佛教讲‘命自我立’,不是说命运是死的,是说能改命的只有自己——做一件善事,就给命运添一分好;存一个恶念,就给前路埋一块绊脚石。那些说能帮人‘改命’的,要么是糊涂,没弄懂佛法;要么是贪心,借着‘改命’的由头骗钱。”
徒弟望着远处的山,忽然道:“这么说,那些求别人改命的,其实是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指望别人替自己走路?”
“可不是嘛,”师父笑了,“就像有人掉进坑里,不自己往外爬,反倒求别人给他画张‘爬坑符’,说画了符坑就能自己填平——这不是傻吗?真正的佛法,是教你怎么挖坑里的土、搭向上的梯,而不是给你一张没用的符。要是哪个和尚只说‘我能帮你改命’,却不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他不是在度人,是在哄人。”
山风掠过,带着晚归的鸟雀声,徒弟望着货郎渐渐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所谓“好运”,从来不是等来的、求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一点一滴攒出来的——就像田里的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来都错不了。
徒弟望着货郎消失在山道拐角的身影,又问道:“师父,那要是有人真的请了符,后来日子真的顺了,这又怎么说?”
师父捡起一根枯枝,在地上画了个圈:“你看这圈,像不像人心里的‘念想’?有人请了符,就觉得‘有靠山了’,做事反倒踏实了——以前不敢帮人的,敢伸手了;以前总偷懒的,愿意下力气了。其实是他自己变了,跟符没半点关系,可他偏觉得是符的功劳。”
他用枯枝把圈抹掉,又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命运就像这条路,有上坡有下坡。你脚底下稳,再陡的坡也能慢慢爬;你自己慌了神,平路也能摔跟头。那些说‘符能改命’的,不过是抓住了人想走捷径的心思,就像给迷路的人指了条岔路,告诉他‘走这路不用费劲’,其实岔路尽头可能是悬崖。”
这时,山脚下传来一阵笑声,是几个结伴回家的樵夫,每人肩上扛着柴,腰间的布袋里装着采来的野果,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笑着。其中一个樵夫早年摔断过腿,有人说他“这辈子只能靠讨饭过活”,可他没信,养伤时学着编竹筐,伤好后一边打柴一边卖筐,现在日子过得比谁都精神。
师父指着他们的背影:“你看,他们从没求过什么符,可柴是自己砍的,筐是自己编的,笑是自己挣的。这世上哪有什么‘改命’的捷径?所谓‘好运’,不过是‘好好做事’的另一个名字。”
徒弟忽然想起镇上那个卖符的“和尚”,听说他后来被人揭穿——他画的符,都是从杂货铺买的黄纸,用朱砂胡乱涂几笔,哪有什么“灵力”?那些买符后觉得“顺了”的人,细想起来,都是自己悄悄改了性子:爱吵架的少说了几句,爱偷懒的多干了点活。
“这么说,那符就像个幌子,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自己的心思?”徒弟问。
“正是,”师父把枯枝扔进草丛,“佛陀讲‘万法唯心’,不是说心能变出金银,是说心能决定你往哪走。心里想着‘要行善’,脚就会朝着善的方向迈;心里盼着‘走捷径’,就容易被骗子勾着走。那些借着‘改命’骗钱的和尚,骗的不是符的钱,是人的贪心和懒心。”
山风渐凉,远处的炊烟连成一片。徒弟望着那片炊烟,忽然觉得,家家户户屋顶的烟,都比符纸上的墨迹实在——那烟里,有劈柴的火光,有做饭的香气,有一家人踏实过日子的暖。这暖,从来不是求来的,是一粥一饭熬出来的,是一言一行攒出来的,就像命运的根,扎在自己的手里,旁人谁也替不了。
徒弟望着那片渐渐淡去的炊烟,忽然转过身,对着师父深深作揖,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师父,我彻底明白了。”
“您跟我说了这么多——门票、头香、点灯、画符,绕来绕去,其实就为了一句话:错的从来不是佛教本身,是把佛教当生意做的人,是把拜佛当捷径走的心。佛教里的‘慈悲’‘平等’‘行善积德’,就像这片叶子的脉络,从来都清清楚楚,是有些人非要在上面涂涂画画,说‘得花钱才能看清脉络’,才把简单的道理弄复杂了。”
他捡起脚边一片叶子对着光看了看,又指着寺门口渐稀的人影和山脚下的灯火:“那些把寺庙当生意做的,错就错在把‘方便’变成了‘门槛’,把‘供养’变成了‘交易’,忘了佛陀本是要普度众生,不是要筛选谁钱多谁少。可咱们要是也跟着较真门票贵不贵、头香抢没抢着,那就把自己也绕进去了——诚心哪能用钱衡量,善意哪能靠抢得来?”
“您看那分窝头的老太太,她不懂佛经,可她做的就是佛陀教的‘布施’;那鞠躬的老汉,他没进过寺庙,可他的恭敬比谁都合教义。他们没被这些乱象迷着,因为他们信的不是形式,是心里的善。说到底,拜佛是为了学佛,学佛是为了学做人:学他的慈悲,就对人多些体谅;学他的平等,就对谁都存敬意;学他的本分,就把手里的事做好。”
徒弟把叶子轻轻放回草丛,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气的山风,语气笃定又踏实:“往后再瞧见这些乱糟糟的事,我就记着——佛教的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要这个根还在,再乱的枝叶也遮不住本真。咱自己守好这份善,做好手头的事,不管在不在寺庙里,都是在修行。毕竟啊,佛陀要我们学的是做人,不是做买卖;要我们修的是心,不是形式。佛在心里头,不在庙门后;修行在日子里,不在香烛上。错的是迷了心的人,可佛教的光,从来都在那儿呢。”
师父看着他眼里的光,慢慢笑了,抬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能把道理嚼碎了咽进心里,才算真的懂了。这世间的修行,本就不在庙门里,在柴米油盐的本分里,在待人接物的善意里。你守好这份心,走稳脚下的路,比啥都强。”
远处的钟声漫过山头,徒弟站在石阶上,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忽然觉得,这世间最实在的道理原就这么简单——心诚了,路就正了;行善了,福就来了。
目录
徒弟见山下寺庙门口排着买票的长队,香客们手里攥着门票,脸上带着几分无奈,便拉着师父在石阶上坐下,忍不住问道:“师父,您看这情形——现在拜佛都得先交钱,好多人想进去礼佛,还得为门票费犯愁。以前听您说古代寺庙都是敞开大门的,怎么现在的佛教变成这样了?他们收门票,到底对不对啊?”
师父望着寺庙的飞檐,缓缓道:“古代的寺庙,确实大多不收费。那时寺庙多靠信众自愿布施、官府供养或自身田产维持,讲究‘普门大开’,只要心怀敬意,谁都能进去。但现在的情况,得拆开来看——
若寺庙本身是文物古迹,周围被划成景区,门票收入归景区管理方,用来维护古建筑、整治环境,这并非寺庙自己要收钱,倒也算情有可原;
可要是寺庙自己把山门变成‘收费口’,甚至把门票定得很高,把香客当‘客源’来赚钱,那便是错了。佛教讲‘慈悲’,哪有把求佛的人挡在门外,只认钱不认心的道理?
说白了,错的不是‘收费’这个行为,而是忘了‘为何开门’的初心。”
徒弟又指着不远处有人扛着香往寺里挤,补充道:“还有大年初一抢头香的事,听说有的地方头香能拍到几十万,寺庙还专门组织人维持秩序,就为了让大家抢。这第一束香到底有什么说法?寺庙鼓励这么做,对吗?”
师父摇了摇头:“佛教里本没有‘头香最灵’的说法。佛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从来不是靠‘抢第一’抢来的,是靠行善积德修来的。
古代香客烧香,是清晨起来净手洁面,带着恭敬心插一炷香,表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愿心,哪有‘争抢’的道理?
现在人抢头香,多是急着求名利、求平安,把‘形式’当成了‘捷径’,这本身就偏离了佛教的本意;要是寺庙还推波助澜,靠拍卖头香赚钱,那更是错得离谱——这哪里是弘法,分明是把清净地变成了名利场。”
徒弟皱着眉:“那这么说,现在这些做法,大多是不对的?”
师父叹了口气:“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寺庙是被世俗事务裹挟,身不由己;有些则是忘了初心,随波逐流。但你要记住,佛教的根本,是教人像善、修心、去执,这些外在的乱象,终究是枝叶上的尘埃。香客若能守住自己的诚心,不因门票烦恼,不因抢不到头香焦虑,那便没被这些乱象迷了心。至于寺庙该不该这么做——若背离了‘普度众生’的本怀,自然是不对的。”
徒弟望着那些拿着门票、捧着香烛的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徒弟沉默片刻,又指着那些攥着门票、神色匆匆往寺里赶的人,轻声问:“师父,您说香客要守住诚心,可要是寺庙本身就做着不对的事,比如逼着人花钱‘点灯’‘挂牌’,说不花钱就不灵验,这不就把人往歪路上引吗?这样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
师父捡起脚边一片落叶,指尖轻轻捻着:“你说的这种事,我也见过。前几年有座山庙,进门要收门票,进了大殿,和尚就拉着香客说‘不捐三百块,菩萨记不住你的愿’,还把写着名字的木牌分了三六九等,捐得越多,挂得越靠佛像。你觉得这错在哪里?”
徒弟想了想:“错在把拜佛当成了做生意?”
“不止,”师父摇头,“佛陀当年在祇园精舍讲法,不管是谁来听,有钱的可以随心布施,没钱的哪怕空着手来,他都一样接待、一样讲法。因为佛教讲‘平等’,心诚的人,哪怕只鞠个躬,也比带着功利心捐千金更合教义。可那寺庙把‘供养’变成‘强迫’,把‘诚心’按价钱分等级,这就像把佛经里的‘慈悲’换成了算盘珠子,敲得再响,也离佛性远了。”
他又指着远处几个举着香往前挤的人:“再说说抢头香。去年有座寺庙,大年初一为了争头香,两个香客打了起来,一个被推倒撞在香炉上,血流了一地。你说这头香烧得还有意义吗?”
徒弟愣住了:“本该求平安,反倒惹了祸……”
“这就是错的根由,”师父叹道,“佛教说‘诸恶莫作’,争抢本身就带着嗔恨心,为了‘第一’伤了人,哪怕香插得再正,也早违了佛的教诲。真正的烧香,是烧去心里的贪念、嗔恨,就像点一盏灯,照亮自己的善心。可现在好多人把香当成‘通关文牒’,觉得抢到手就能求来好运,寺庙要是还帮着推这种风气,就像把灯塔改成了收费站,哪里还能指引人?”
徒弟望着寺门,忽然问:“那真正的佛教该是什么样子?”
师父指向山脚下:“你看那户农家,老太太每天清晨扫院子,都会把落在门口的落叶扫到路边,怕路人滑倒;遇到讨饭的,哪怕家里只有窝头,也会分半个。她从没进过寺庙,可你说她离佛远吗?”
徒弟摇了摇头。
“这就是了,”师父笑道,“佛教不在门票上,不在头香里,在待人的慈悲里,在做事的本分里。寺庙要是忘了这点,把清净地变成名利场,那它守的就不是佛,是欲望;香客要是忘了这点,把拜佛当成走捷径,那求的也不是福报,是贪心。错的从不是佛教本身,是被迷了心的人啊。”
说话间,一阵风吹过,寺里的钟声隐隐传来,徒弟望着那声音来处,忽然觉得心里亮堂了许多。
徒弟顺着钟声望去,又问:“那要是寺庙里的出家人也忘了这些呢?比如有的和尚住着好房子,开着好车,还总劝人捐钱,说捐得多才能‘消业障’,这难道不是错得更厉害?”
师父往石阶下挪了挪,避开头顶的树影:“前几年有个地方,一个和尚穿着名牌袈裟,手里盘着天价佛珠,见了香客就说‘你印堂发黑,得捐十万块修功德碑才能化解’。后来被人揭发,他根本没受戒,就是个借着寺庙骗钱的骗子。你说这错在哪里?”
“错在假借着佛教的名义骗人?”徒弟道。
“是,也不全是,”师父说,“真正的出家人,佛陀定下的规矩是‘少欲知足’,住的是茅棚,穿的是旧衣,靠托钵维生,却把全部心思放在讲法、助人上。就像当年的玄奘法师,一路西行求法,吃尽苦头,只为把真经带回东土,哪会想着用佛法换钱财?可现在有些人,穿了僧衣就把‘化缘’变成‘圈钱’,把‘修行’变成‘表演’,这哪里是出家人,分明是披着袈裟的商人。”
他顿了顿,又说:“更错的是,他们把‘业障’当成吓唬人的工具,把‘功德’标上价钱。佛教说‘业由己造,福自己求’,消业障靠的是认错改过,修功德靠的是行善积德,哪有花钱就能买的道理?这就像有人拿着假药方,却说能治百病,害了人,也污了真正的药。”
徒弟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轻声道:“听您这么说,好像好多乱象,都是把‘虚的形式’当成了‘实的道理’?”
“正是,”师父拍了拍他的肩,“你看那山上的松树,根扎在土里,才能抗住风雨;要是只把枝叶摆得好看,根却烂了,一阵风就倒了。佛教的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寺庙也好,出家人也好,要是离了这个根,再热闹的香火,再高的门票,也都是空的。”
正说着,山路上走来个背着包袱的老汉,手里攥着个干硬的馒头,走到寺门口,望着门票价格,叹了口气,转身对着寺庙的方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慢慢往回走。
师父指着他的背影:“你看,他没买门票,没烧高香,可这三鞠躬里的诚心,比那些抢着往前挤的人,离佛更近呢。”
徒弟望着老汉远去的方向,又看了看寺里缭绕的香烟,忽然笑了:“师父,我好像明白了——真正的佛,不在寺里,在心里;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在本分。”
师父点头,山风拂过,带来一阵松涛,像在应和。
徒弟望着松涛起伏的远山,忽然想起什么,又问:“师父,那要是有人借着‘修行’的名义,搞些稀奇古怪的仪式,说是什么‘秘传佛法’,要收高额的‘拜师费’才能学,这难道不是错得更离谱?”
师父捡起一块石子,轻轻扔进旁边的溪水里,荡起一圈圈涟漪:“你说的这种,我早年在云游时见过。有个自称‘活佛’的人,在山洞里设了个‘法坛’,说能帮人‘开天眼’,但要先交够三年的口粮钱当‘入门费’。好些老百姓为了学这‘秘法’,把家里的耕牛都卖了,最后啥也没学到,反倒落得家徒四壁。”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佛教里哪有什么‘秘传’是靠钱买的?佛陀当年讲法,在竹林里、在河畔边,谁想听都能来,不管有钱没钱、身份高低,只要愿意听,他就敞开了讲。真正的佛法,就像这溪水,清清白白,人人都能舀来喝;可有人非要在水里掺些泥沙,再装到金瓶子里,说这才是‘仙水’,逼着人花高价买,这不是传法,是毁法。”
徒弟顺着溪水往下看,见几个孩子在溪边洗手,嘻嘻哈哈地泼水玩,忽然问:“那老百姓该怎么分辨呢?万一被这些假的骗了,不就对真的佛教也寒心了?”
师父指着溪边的石头:“你看这石头,真的玉石温润,假的玉石再亮,也透着一股子贼光。辨佛法也一样——真的佛法,教你少欲知足,教你孝亲敬老,教你吃亏是福;假的佛法,总让你掏钱,总让你脱离生活,总说些玄乎的‘捷径’。就像那户农家的老太太,她不懂什么佛经,可她知道待人好、行善事,这就是最实在的‘佛法’;反过来,那些把‘修行’当生意做的,哪怕说得天花乱坠,也离佛十万八千里。”
正说着,寺里走出个小和尚,背着个竹篓,里面装着些草药,往山下去了。师父指着他:“你看那小师父,每天除了念经,就跟着药僧上山采药,回来分给出不起钱看病的山民。他从没吆喝着自己‘行善’,可这竹篓里的草药,比那些高价拍卖的‘头香’,更合佛陀的心意。”
徒弟望着小和尚的背影,又想起刚才鞠躬的老汉,忽然笑道:“师父,我好像越来越清楚了——佛教好不好,不在寺庙有多气派,不在仪式有多热闹,在它能不能让人心里更干净,活得更踏实。要是让人越信越贪心,越信越糊涂,那肯定是走偏了。”
师父捋着胡须,望着天边的云:“是啊,就像这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可天总在那儿。佛教的道理,就像这天,不管底下有多少乱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根总在。香客只要守住自己的善心,哪怕见了些歪的斜的,也不会迷了方向。”
山风吹过,带着草木的清香,远处的钟声又一次响起,这回听着,倒像是在说:心若正了,哪里都是佛地。
徒弟忽然想起前几日下山听到的事,凑近师父说:“师父,我前几天在镇上听人说,有个穿僧衣的人在街上摆了张桌子,说能‘改命转运’——给人看手相,说谁命里带煞,得请他画的符才能化解,一张符要价上千,还说‘只要诚心请符,保准下半年发大财、遇贵人’。好多人真信了,凑钱买符呢。”
师父听完,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着,问道:“你觉得,人的命运能靠一张符改了?”
徒弟想了想:“佛陀不是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吗?命运该是自己做的事攒下的,哪能靠别人画张符就变了?”
“正是这个理,”师父点头,“就像种地,春天播了什么种,秋天才收什么粮。你撒下的是杂草种子,再求神仙也长不出麦子;你勤勤恳恳除草施肥,就算不拜土地爷,庄稼也长得好。那些说能‘改命’的和尚,就像告诉你‘不用播种,买我这包土就能长金子’,你信吗?”
他指着山路上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货郎走得满头大汗,却每一步都踩得扎实:“你看那货郎,早年家里穷得叮当响,有人说他‘命里带穷’,劝他别折腾。可他每天天不亮就挑货上山,遇着老人爬坡就帮着推一把,见着孩子掉了东西就追着还,这几年攒下钱,娶了媳妇,盖了新房。你说他的‘好运’,是靠谁改的?”
徒弟笑道:“靠他自己勤快、心善呗。”
“这就对了,”师父道,“佛教讲‘命自我立’,不是说命运是死的,是说能改命的只有自己——做一件善事,就给命运添一分好;存一个恶念,就给前路埋一块绊脚石。那些说能帮人‘改命’的,要么是糊涂,没弄懂佛法;要么是贪心,借着‘改命’的由头骗钱。”
徒弟望着远处的山,忽然道:“这么说,那些求别人改命的,其实是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指望别人替自己走路?”
“可不是嘛,”师父笑了,“就像有人掉进坑里,不自己往外爬,反倒求别人给他画张‘爬坑符’,说画了符坑就能自己填平——这不是傻吗?真正的佛法,是教你怎么挖坑里的土、搭向上的梯,而不是给你一张没用的符。要是哪个和尚只说‘我能帮你改命’,却不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他不是在度人,是在哄人。”
山风掠过,带着晚归的鸟雀声,徒弟望着货郎渐渐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所谓“好运”,从来不是等来的、求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一点一滴攒出来的——就像田里的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来都错不了。
徒弟望着货郎消失在山道拐角的身影,又问道:“师父,那要是有人真的请了符,后来日子真的顺了,这又怎么说?”
师父捡起一根枯枝,在地上画了个圈:“你看这圈,像不像人心里的‘念想’?有人请了符,就觉得‘有靠山了’,做事反倒踏实了——以前不敢帮人的,敢伸手了;以前总偷懒的,愿意下力气了。其实是他自己变了,跟符没半点关系,可他偏觉得是符的功劳。”
他用枯枝把圈抹掉,又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命运就像这条路,有上坡有下坡。你脚底下稳,再陡的坡也能慢慢爬;你自己慌了神,平路也能摔跟头。那些说‘符能改命’的,不过是抓住了人想走捷径的心思,就像给迷路的人指了条岔路,告诉他‘走这路不用费劲’,其实岔路尽头可能是悬崖。”
这时,山脚下传来一阵笑声,是几个结伴回家的樵夫,每人肩上扛着柴,腰间的布袋里装着采来的野果,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笑着。其中一个樵夫早年摔断过腿,有人说他“这辈子只能靠讨饭过活”,可他没信,养伤时学着编竹筐,伤好后一边打柴一边卖筐,现在日子过得比谁都精神。
师父指着他们的背影:“你看,他们从没求过什么符,可柴是自己砍的,筐是自己编的,笑是自己挣的。这世上哪有什么‘改命’的捷径?所谓‘好运’,不过是‘好好做事’的另一个名字。”
徒弟忽然想起镇上那个卖符的“和尚”,听说他后来被人揭穿——他画的符,都是从杂货铺买的黄纸,用朱砂胡乱涂几笔,哪有什么“灵力”?那些买符后觉得“顺了”的人,细想起来,都是自己悄悄改了性子:爱吵架的少说了几句,爱偷懒的多干了点活。
“这么说,那符就像个幌子,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自己的心思?”徒弟问。
“正是,”师父把枯枝扔进草丛,“佛陀讲‘万法唯心’,不是说心能变出金银,是说心能决定你往哪走。心里想着‘要行善’,脚就会朝着善的方向迈;心里盼着‘走捷径’,就容易被骗子勾着走。那些借着‘改命’骗钱的和尚,骗的不是符的钱,是人的贪心和懒心。”
山风渐凉,远处的炊烟连成一片。徒弟望着那片炊烟,忽然觉得,家家户户屋顶的烟,都比符纸上的墨迹实在——那烟里,有劈柴的火光,有做饭的香气,有一家人踏实过日子的暖。这暖,从来不是求来的,是一粥一饭熬出来的,是一言一行攒出来的,就像命运的根,扎在自己的手里,旁人谁也替不了。
徒弟望着那片渐渐淡去的炊烟,忽然转过身,对着师父深深作揖,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师父,我彻底明白了。”
“您跟我说了这么多——门票、头香、点灯、画符,绕来绕去,其实就为了一句话:错的从来不是佛教本身,是把佛教当生意做的人,是把拜佛当捷径走的心。佛教里的‘慈悲’‘平等’‘行善积德’,就像这片叶子的脉络,从来都清清楚楚,是有些人非要在上面涂涂画画,说‘得花钱才能看清脉络’,才把简单的道理弄复杂了。”
他捡起脚边一片叶子对着光看了看,又指着寺门口渐稀的人影和山脚下的灯火:“那些把寺庙当生意做的,错就错在把‘方便’变成了‘门槛’,把‘供养’变成了‘交易’,忘了佛陀本是要普度众生,不是要筛选谁钱多谁少。可咱们要是也跟着较真门票贵不贵、头香抢没抢着,那就把自己也绕进去了——诚心哪能用钱衡量,善意哪能靠抢得来?”
“您看那分窝头的老太太,她不懂佛经,可她做的就是佛陀教的‘布施’;那鞠躬的老汉,他没进过寺庙,可他的恭敬比谁都合教义。他们没被这些乱象迷着,因为他们信的不是形式,是心里的善。说到底,拜佛是为了学佛,学佛是为了学做人:学他的慈悲,就对人多些体谅;学他的平等,就对谁都存敬意;学他的本分,就把手里的事做好。”
徒弟把叶子轻轻放回草丛,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气的山风,语气笃定又踏实:“往后再瞧见这些乱糟糟的事,我就记着——佛教的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要这个根还在,再乱的枝叶也遮不住本真。咱自己守好这份善,做好手头的事,不管在不在寺庙里,都是在修行。毕竟啊,佛陀要我们学的是做人,不是做买卖;要我们修的是心,不是形式。佛在心里头,不在庙门后;修行在日子里,不在香烛上。错的是迷了心的人,可佛教的光,从来都在那儿呢。”
师父看着他眼里的光,慢慢笑了,抬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能把道理嚼碎了咽进心里,才算真的懂了。这世间的修行,本就不在庙门里,在柴米油盐的本分里,在待人接物的善意里。你守好这份心,走稳脚下的路,比啥都强。”
远处的钟声漫过山头,徒弟站在石阶上,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忽然觉得,这世间最实在的道理原就这么简单——心诚了,路就正了;行善了,福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