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绳牵起的奔跑:视障跑者与志愿者的“共生”之路
清晨六点的金华体育中心,跑道上的风还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一群人的热情。二十多对身影并排奔跑,视障跑者手腕系着鲜艳的彩虹绳,另一端握在志愿者手中,“左前方有弯道”“三步后是下坡”的提醒声,混着均匀的呼吸,在晨光里织成一张温暖的网——这是金华光能视障跑团的日常例跑,也是许多视障人士“重新拥抱世界”的开始。
从“不敢出门”到“跑过马拉松”
“以前总觉得,失明后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更别说跑步了。”全盲跑者包瑞红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跑道上的紧张,脚下的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直到志愿者小林用彩虹绳轻轻拉住他的手腕:“别怕,跟着我的节奏,绳子往哪偏,你就往哪走。”
如今,包瑞红不仅能轻松完成5公里跑,还在今年春天挑战了人生第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那天,鞋子磨破了脚,他咬着牙跟着绳子的牵引坚持到终点,冲线时笑得像个孩子:“虽然可能是最后一名,但我觉得自己是冠军!”
这样的改变,在跑团里不是个例。跑团成立于2024年4月,最初只是市盲人协会推动的“让视障朋友动起来”的尝试。组织者从外地请来专业教练,推广适合视障人士的“小低高”跑法(小步幅、低重心、高步频),又发动志愿者“一对一”陪跑。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成员从10人发展到80多人,甚至有人站上了横店马拉松的赛道——2024年11月,60名视障跑者完成8公里穿越跑,其中19人来自婺城,谢东红就是其中之一,“冲过终点线时,我喊了一声‘我做到了’,眼泪都下来了”。
绳子两端,是信任,更是新生
“陪跑不是简单的‘带路’,是用绳子传递安全感。”志愿者小王说,每次例跑前,他们都会提前一小时勘察路线,用粉笔标记井盖、坡道,甚至数清每段路的步数,“比如从起点到第一个弯道是38步,我们会提前告诉跑者,让他们心里有底”。
除了常规跑步,跑团还常玩“蒙眼接力”:健全人蒙上眼睛,体验视障者的感受,再由视障跑者带着他们完成接力。“原来被人信任的感觉这么好!”视障跑者陈大哥说,有次他带着蒙眼的志愿者穿过障碍物,对方一句“我全听你的”,让他突然觉得“自己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也能成为别人的依靠”。
跑团负责人说,很多视障朋友加入后,不仅身体变好了,性格也开朗了。以前总待在家里的张亚丁,弱视程度严重,现在每周雷打不动来例跑,还主动帮新成员适应节奏:“跑步让我知道,眼睛看不见,路照样能走宽。”
奔跑的意义,从来不止于速度
晨光渐盛,例跑结束的人们坐在草坪上,分享着汗水与欢笑。有人说,喜欢彩虹绳在手的感觉,“像牵着一束光”;有人说,最感动的是志愿者从不催他“快点跑”,“他们总说‘你舒服就好’”。
正如相关报道中所说:“对视障跑者而言,奔跑不仅是肌肉的律动,更是打破‘我不行’的勇气;对志愿者来说,牵引不仅是方向的指引,更是‘我们一起走’的承诺。”
风再次吹过跑道,带着新的脚步声响起。那些系在手腕上的彩虹绳,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无数条连接心灵的桥——原来真正的“无障碍”,从来不是等待世界为你让路,而是总有人愿意牵起你的手,陪你一起跑过黑暗,奔向明亮。
(注:本文内容综合自地方新闻平台报道,旨在传递残障群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社会互助的温暖力量,愿每一份热爱都能被温柔托举。)
目录
彩虹绳牵起的奔跑:视障跑者与志愿者的“共生”之路
清晨六点的金华体育中心,跑道上的风还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一群人的热情。二十多对身影并排奔跑,视障跑者手腕系着鲜艳的彩虹绳,另一端握在志愿者手中,“左前方有弯道”“三步后是下坡”的提醒声,混着均匀的呼吸,在晨光里织成一张温暖的网——这是金华光能视障跑团的日常例跑,也是许多视障人士“重新拥抱世界”的开始。
从“不敢出门”到“跑过马拉松”
“以前总觉得,失明后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更别说跑步了。”全盲跑者包瑞红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跑道上的紧张,脚下的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直到志愿者小林用彩虹绳轻轻拉住他的手腕:“别怕,跟着我的节奏,绳子往哪偏,你就往哪走。”
如今,包瑞红不仅能轻松完成5公里跑,还在今年春天挑战了人生第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那天,鞋子磨破了脚,他咬着牙跟着绳子的牵引坚持到终点,冲线时笑得像个孩子:“虽然可能是最后一名,但我觉得自己是冠军!”
这样的改变,在跑团里不是个例。跑团成立于2024年4月,最初只是市盲人协会推动的“让视障朋友动起来”的尝试。组织者从外地请来专业教练,推广适合视障人士的“小低高”跑法(小步幅、低重心、高步频),又发动志愿者“一对一”陪跑。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成员从10人发展到80多人,甚至有人站上了横店马拉松的赛道——2024年11月,60名视障跑者完成8公里穿越跑,其中19人来自婺城,谢东红就是其中之一,“冲过终点线时,我喊了一声‘我做到了’,眼泪都下来了”。
绳子两端,是信任,更是新生
“陪跑不是简单的‘带路’,是用绳子传递安全感。”志愿者小王说,每次例跑前,他们都会提前一小时勘察路线,用粉笔标记井盖、坡道,甚至数清每段路的步数,“比如从起点到第一个弯道是38步,我们会提前告诉跑者,让他们心里有底”。
除了常规跑步,跑团还常玩“蒙眼接力”:健全人蒙上眼睛,体验视障者的感受,再由视障跑者带着他们完成接力。“原来被人信任的感觉这么好!”视障跑者陈大哥说,有次他带着蒙眼的志愿者穿过障碍物,对方一句“我全听你的”,让他突然觉得“自己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也能成为别人的依靠”。
跑团负责人说,很多视障朋友加入后,不仅身体变好了,性格也开朗了。以前总待在家里的张亚丁,弱视程度严重,现在每周雷打不动来例跑,还主动帮新成员适应节奏:“跑步让我知道,眼睛看不见,路照样能走宽。”
奔跑的意义,从来不止于速度
晨光渐盛,例跑结束的人们坐在草坪上,分享着汗水与欢笑。有人说,喜欢彩虹绳在手的感觉,“像牵着一束光”;有人说,最感动的是志愿者从不催他“快点跑”,“他们总说‘你舒服就好’”。
正如相关报道中所说:“对视障跑者而言,奔跑不仅是肌肉的律动,更是打破‘我不行’的勇气;对志愿者来说,牵引不仅是方向的指引,更是‘我们一起走’的承诺。”
风再次吹过跑道,带着新的脚步声响起。那些系在手腕上的彩虹绳,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无数条连接心灵的桥——原来真正的“无障碍”,从来不是等待世界为你让路,而是总有人愿意牵起你的手,陪你一起跑过黑暗,奔向明亮。
(注:本文内容综合自地方新闻平台报道,旨在传递残障群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社会互助的温暖力量,愿每一份热爱都能被温柔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