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暨全国残特奥会倒计时100天活动在深圳举行。作为残特奥会的重要承办城市,深圳正以“办赛事、惠民生”为理念,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城市肌理,不仅为416名全盲运动员等残障参赛者打造顺畅便捷的竞赛环境,更让“无障碍”从赛事保障延伸为市民日常的生活标配,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
从“达标”到“贴心”:场馆内外的无障碍细节升级
走进深圳的残特奥会竞赛场馆,细节处的用心随处可见。5个竞赛场地均高标准通过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检查,其中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更是获评“优秀”。针对全盲运动员的需求,场馆内不仅铺设了连续完整的盲道,更在关键节点增设了触觉引导标识——从运动员通道到检录处,脚下的防滑盲道会通过不同凸起纹理“告知”方位;休息区的座椅扶手刻有盲文说明,清晰标注“座位编号”“相邻设施”;无障碍卫生间内,马桶旁的呼叫按钮高度降至0.4米,镜面下方嵌入语音提示器,当运动员靠近时会自动播报“洗手池在左侧30厘米”“纸巾盒在右侧”。
而场馆之外,277个重点点位的无障碍专项整治已全面启动。在赛事场馆周边1公里范围内,曾经被共享单车占用的盲道被彻底清理,路口信号灯加装了“行人请求按钮+语音提示”装置,按下后会同步播报“绿灯亮,可通行,剩余时间15秒”;公交站台的立柱上新增了盲文信息牌,用凸起的圆点标注“公交线路”“首末班车时间”;就连过街天桥的台阶边缘,也粘贴了反光条,配合夜间灯光,为视障人士提供双重安全提示。这些改造并非临时举措,而是纳入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长期服务于全市残障群体。
科技赋能:让“隐形拐杖”撑起自主生活
“往前走5米,左转是电梯口;电梯内按3楼,出口处有志愿者等候。”在深圳的残特奥会服务中心,全盲志愿者小李正试用“五位一体”服务平台中的盲人步行导航系统。这套系统整合了高精度北斗定位、AI环境识别和实时语音交互技术,不仅能引导视障人士避开障碍物,还能“解读”周边环境——路过超市时会提示“XX超市今日有盲人物品专柜”,靠近公交站时会播报“32路公交车将于2分钟后到站”。
除了导航系统,深圳还为残障运动员配备了智能手环,内置心率监测和一键呼救功能,当运动员出现意外情况时,后台会立即定位并调度最近的医疗人员;酒店接待方面,运动员专属电梯加装了盲文按键和三面镜子(方便轮椅使用者整理仪表),大堂设置残障人士用品仓储柜,可存放助行器、盲杖等设备,志愿者提供“一对一”24小时引导服务,从入住到离店全程陪同。这些科技与服务的结合,让视障人士从“被动帮助”转向“自主行动”,真正实现“无障碍参与”。
从“赛事保障”到“民生常态”: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基因
“我们不仅要让运动员在赛事期间感受到便利,更要让所有残障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平等。”深圳市残特奥会筹备组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为此,深圳将赛事筹备与城市更新深度结合:在社区改造中,要求新建住宅至少配备2%的无障碍住房,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时必须保留盲道通道;在政务服务领域,全市政务大厅均设置低位服务台,配备盲文版办事指南和读屏软件,工作人员需通过“手语+盲文”基础培训才能上岗;在文化场所,图书馆新增“视障读者专区”,配备盲文书籍、有声读物播放器,定期举办“触摸文物”体验活动,让全盲群体也能“感受”历史。
更令人动容的是社会层面的改变。在深圳的地铁站,常有市民主动扶起使用盲杖的乘客;社区里,孩子们会提醒家长“别踩盲道,那是盲人叔叔阿姨的路”。这种对残障群体的尊重与包容,已从制度要求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正如一位全盲运动员所说:“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设施的无障碍,更是人心的无障碍。”
结语:以赛事为窗,看见更包容的未来
残特奥会的脚步渐近,深圳的无障碍建设早已超越“赛事任务”的范畴。它用细节证明:无障碍不是附加品,而是城市文明的必需品;不是对少数人的“照顾”,而是对所有人的“尊重”。当全盲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奔跑,当视障市民在街头自主出行,当科技与善意共同撑起一片平等的天空,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一个答案——无障碍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这样的深圳,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这样的无障碍理念,更值得在全国传递。
目录
8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暨全国残特奥会倒计时100天活动在深圳举行。作为残特奥会的重要承办城市,深圳正以“办赛事、惠民生”为理念,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城市肌理,不仅为416名全盲运动员等残障参赛者打造顺畅便捷的竞赛环境,更让“无障碍”从赛事保障延伸为市民日常的生活标配,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
从“达标”到“贴心”:场馆内外的无障碍细节升级
走进深圳的残特奥会竞赛场馆,细节处的用心随处可见。5个竞赛场地均高标准通过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检查,其中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更是获评“优秀”。针对全盲运动员的需求,场馆内不仅铺设了连续完整的盲道,更在关键节点增设了触觉引导标识——从运动员通道到检录处,脚下的防滑盲道会通过不同凸起纹理“告知”方位;休息区的座椅扶手刻有盲文说明,清晰标注“座位编号”“相邻设施”;无障碍卫生间内,马桶旁的呼叫按钮高度降至0.4米,镜面下方嵌入语音提示器,当运动员靠近时会自动播报“洗手池在左侧30厘米”“纸巾盒在右侧”。
而场馆之外,277个重点点位的无障碍专项整治已全面启动。在赛事场馆周边1公里范围内,曾经被共享单车占用的盲道被彻底清理,路口信号灯加装了“行人请求按钮+语音提示”装置,按下后会同步播报“绿灯亮,可通行,剩余时间15秒”;公交站台的立柱上新增了盲文信息牌,用凸起的圆点标注“公交线路”“首末班车时间”;就连过街天桥的台阶边缘,也粘贴了反光条,配合夜间灯光,为视障人士提供双重安全提示。这些改造并非临时举措,而是纳入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长期服务于全市残障群体。
科技赋能:让“隐形拐杖”撑起自主生活
“往前走5米,左转是电梯口;电梯内按3楼,出口处有志愿者等候。”在深圳的残特奥会服务中心,全盲志愿者小李正试用“五位一体”服务平台中的盲人步行导航系统。这套系统整合了高精度北斗定位、AI环境识别和实时语音交互技术,不仅能引导视障人士避开障碍物,还能“解读”周边环境——路过超市时会提示“XX超市今日有盲人物品专柜”,靠近公交站时会播报“32路公交车将于2分钟后到站”。
除了导航系统,深圳还为残障运动员配备了智能手环,内置心率监测和一键呼救功能,当运动员出现意外情况时,后台会立即定位并调度最近的医疗人员;酒店接待方面,运动员专属电梯加装了盲文按键和三面镜子(方便轮椅使用者整理仪表),大堂设置残障人士用品仓储柜,可存放助行器、盲杖等设备,志愿者提供“一对一”24小时引导服务,从入住到离店全程陪同。这些科技与服务的结合,让视障人士从“被动帮助”转向“自主行动”,真正实现“无障碍参与”。
从“赛事保障”到“民生常态”: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基因
“我们不仅要让运动员在赛事期间感受到便利,更要让所有残障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平等。”深圳市残特奥会筹备组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为此,深圳将赛事筹备与城市更新深度结合:在社区改造中,要求新建住宅至少配备2%的无障碍住房,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时必须保留盲道通道;在政务服务领域,全市政务大厅均设置低位服务台,配备盲文版办事指南和读屏软件,工作人员需通过“手语+盲文”基础培训才能上岗;在文化场所,图书馆新增“视障读者专区”,配备盲文书籍、有声读物播放器,定期举办“触摸文物”体验活动,让全盲群体也能“感受”历史。
更令人动容的是社会层面的改变。在深圳的地铁站,常有市民主动扶起使用盲杖的乘客;社区里,孩子们会提醒家长“别踩盲道,那是盲人叔叔阿姨的路”。这种对残障群体的尊重与包容,已从制度要求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正如一位全盲运动员所说:“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设施的无障碍,更是人心的无障碍。”
结语:以赛事为窗,看见更包容的未来
残特奥会的脚步渐近,深圳的无障碍建设早已超越“赛事任务”的范畴。它用细节证明:无障碍不是附加品,而是城市文明的必需品;不是对少数人的“照顾”,而是对所有人的“尊重”。当全盲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奔跑,当视障市民在街头自主出行,当科技与善意共同撑起一片平等的天空,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一个答案——无障碍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这样的深圳,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这样的无障碍理念,更值得在全国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