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夫妻的日常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东莞盲人夫妻叶福寿与张淑芬:黑暗里的牵手,把日子过成暖光



在东莞道滘镇厚德村的寻常巷弄里,常能看见这样一幅画面:叶福寿牵着张淑芬的手,两人各持一根导盲棍轻敲地面,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三个女儿——这是盲人夫妻叶福寿和张淑芬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黑暗里最扎实的温暖。



叶福寿自出生就没见过光亮,却没让黑暗困住脚步。1999年他到广州盲人学校求学,不仅学会盲文、电脑操作,还把按摩手艺练得扎实。后来在东莞按摩中心工作时,他还琢磨着开了家盲人用品淘宝店,用指尖敲出生活的底气。而张淑芬的人生曾有过色彩:21岁前她是报社美术编辑,笔下能画出细腻的光影,直到一场重病让颅内淤血压迫视觉神经,世界骤然陷入漆黑。



2011年,两人在东城一家按摩中心相识。叶福寿记得初见时,张淑芬总躲在角落练手法,指尖因反复摸索穴位泛着红,却从不说累;张淑芬则念着,叶福寿会把按摩店的收音机调大音量,说“这样你练手法时,能听见外面的声响,不孤单”。相似的境遇让两颗心靠得很近,2012年结婚时,叶福寿握着张淑芬的手说:“以前我一个人走盲道,以后咱们牵着走,就不怕偏了。”



三个女儿的到来,让这个家添了重量,也添了软肋。双胞胎小女儿学走路时总爱拽导盲棍,叶福寿怕妻子弯腰扶孩子时磕碰,干脆辞去按摩中心的工作,在家门口开了间小按摩店。“现在挣得少点,但能听见孩子们在店里跑,她忙不过来时我能搭把手。”他说得轻描淡写,可街坊都知道,他常为了赶在孩子放学前关店接娃,推掉下午的预约。



张淑芬则把家打理得妥帖。她凭记忆摸熟厨房的每样物件,炒的菜总合孩子们口味;女儿们的校服她能按触感分清楚,叠得方方正正放在床头。有次大女儿拿回书法作品,她凑过去用指尖轻触纸页,听女儿念“平安”二字,眼眶亮起来:“墨香能摸出来呢,这字写得稳。”



他们从不用“困难”定义生活。出门时手机读屏软件是“眼睛”,导盲棍敲出的节奏是“方向”,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描述是“风景”——小女儿说“今天云像棉花糖”,夫妻俩就跟着笑,仿佛真看见了那团软乎乎的白。2019年国际残疾人日,他们体验东莞地铁的“爱心服务”,从刷卡到入座都有专人引导,叶福寿摸着扶手说:“不光是有人帮,这盲道铺得平,语音提示清楚,就像城市在递我们一双暖手。”



如今店里墙上挂着大女儿的书法,桌上摆着小女儿画的“全家福”——画里两个大人手牵手,身边围着三个小不点,全是亮堂堂的颜色。张淑芬说,她虽看不见画,却知道那是家的模样:“他是我的眼,我是他的伴,孩子们是光,凑在一起,日子就暖烘烘的。”



这对东莞夫妻的故事,没有传奇,却藏着最真的生活道理:黑暗从不是幸福的阻碍,当两个人把彼此当成光,寻常日子也能长出暖来。就像他们每天牵手走的路,导盲棍敲出的不是孤单的声响,是“我们一起走”的笃定。


郭辉与焦花平:残健相伴的公益路,是彼此的光也是他人的暖



在石家庄新华区永泰中街社区,常能看到这样一幕:郭辉推着轮椅慢慢走,焦花平牵着他的衣角紧随其后,两人不时低声说笑——郭辉因小儿麻痹落下腿疾,焦花平双目失明,这对相伴33年的夫妻,不仅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暖,更成了百余位残疾人的"引路人"。



1990年初春的残联活动展厅,是他们故事的起点。那天焦花平正用指尖细细摩挲根雕的纹理,郭辉拄着拐杖走近,轻声讲起根雕上"松枝盘绕"的模样。后来他听说焦花平爱听广播,攒了半年工资买了台崭新的收音机送她,"按下开关时,她睫毛颤了颤,我就知道,这姑娘我想护着。"



婚后的日子从15平方米的出租屋开始。冬天冷得缩在棉被里,焦花平摸着郭辉冻得发红的脚踝说:"咱学门手艺吧,我眼睛不行,但手巧,能学按摩。"郭辉记在心里,托人找师傅学刻字,白天拄着拐杖跑原料市场,晚上就着煤油灯练手法,手指被刻刀划得全是口子;焦花平则趴在床边摸盲文教材,把穴位图的位置背得滚瓜烂熟,学徒时为练手感,攥着模型珠子练到指节发麻。



没过几年,他们的小按摩店开起来了,刻字部也有了生意。可看到社区里不少残疾人愁于没手艺、没出路,两人合计着:"咱不能只顾自己过好。"郭辉把刻刀握法拆成"捏、抵、推"七个步骤,手把手教肢残学员,连握刀的力度都要试十几次才放心;焦花平更耐心,带学徒时总攥着对方的手找穴位,"这里是合谷,按下去酸麻感往指尖窜,你试试",她带的徒弟里,有8个后来开了自己的按摩店。



2018年,他们牵头成立"残健互助联盟",郭辉跑街道、联企业,为残疾人争取技能培训名额;焦花平则组织盲人朋友学编织,编好的围巾、坐垫由联盟帮忙义卖。有次为帮下肢残疾的小伙找工作,郭辉顶着烈日跑了三家工厂,腿肿得穿不上鞋,焦花平夜里就蹲在他脚边揉腿:"值得,他能挣钱养家,比啥都强。"



如今他们的店成了"残疾人暖心站",墙上挂着"河北好人""中国好人"的奖状,更显眼的是一沓厚厚的就业登记册——500余人次培训、130余人成功就业,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新站起的家庭。社区公园的长椅添了盲文标识,是他们去年提的建议;逢年过节给空巢老人免费按摩,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傍晚关店时,郭辉会扶着焦花平摸一遍店里的桌椅,"今天收了俩学徒,明天教他们认工具";焦花平则替他掸掸衣角的木屑,"你腿别累着,明天我早去开门"。没人说过"爱"或"奉献"这样的词,可郭辉总说:"她看不见,我就做她的眼;我走得慢,她就做我的伴。能拉着更多人往前挪一步,这日子就更有奔头。"



这对夫妻的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你帮我看路,我扶你前行"的默契,和"自己站稳了,就拉别人一把"的热忱。他们让更多人知道:残缺从不是阻碍,当善意与坚持撞在一起,哪怕微光,也能连成照亮他人的暖。

发表于:2025-08-05 11:14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點明超越 于2025-08-05 14:48:06 编辑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