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公里的“盲”程接力:她靠温暖护航跑出热爱》

清晨6点,都江堰的天刚蒙蒙亮,23岁的视障女孩娇娇已收拾好行囊。她熟练地将盲杖折叠放进背包,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确认当天的高铁班次——接下来的3小时里,她要完成一场跨越240公里的往返“旅行”:从都江堰乘高铁到犀浦,再转地铁穿越大半个成都,最终抵达金牛区的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只为赴一场与花样跳绳的约会。



“以前总觉得,失明后‘出门’就是奢望。”娇娇12岁时因眼病彻底失去光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世界被局限在家中一方小小的天地。直到2022年,她偶然得知成都地铁有无障碍出行服务,才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如今,每周至少两次的通勤,成了她生活中最规律的“仪式”,而这场仪式的背后,是一群陌生人用责任与耐心搭起的“接力桥”。



从都江堰高铁站出发,工作人员早已在进站口等候。他们会帮娇娇核验车票、引导安检,直到把她稳稳送上高铁,并提前联系好犀浦站的同事接力。列车到站,犀浦站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车门旁,牵着她的手穿过换乘通道,一路护送到地铁闸机口。接下来的14个地铁站、2次换乘,每一站都有穿着制服的身影接力:有人帮她确认列车方向,有人在车门处提醒“小心台阶”,有人在换乘时充当“活导航”……抵达花牌坊站时,这里的工作人员更是熟门熟路地开启“全程护送”,直接将她送到学校门口。



“每次听到他们说‘娇娇来了’,心里就特别暖。”娇娇笑着说。这场看似繁琐的接力,其实早已形成默契——高铁与地铁的工作人员通过内部沟通提前对接,每个环节的衔接精准到分钟。对娇娇而言,这些素未谋面的“眼睛”,不仅让她安全抵达训练场,更让她敢去尝试更多“不可能”:她曾独自去逛超市,也曾和朋友相约看电影,“原来失明后,也能像普通人一样‘撒欢儿’。”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训练馆里,随着音乐响起,娇娇手持跳绳腾空、旋转,绳子划过空气的声音与她的呼吸节奏完美契合。她所在的跳绳队曾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而这份成绩的背后,除了汗水,更有这份240公里通勤路上的底气。“无障碍服务不是‘施舍’,而是让我们有机会平等地追求热爱。”娇娇的话里,藏着对生活最热烈的向往。



如今,娇娇会拍下自己的训练视频发到社交平台,评论区里常有视障朋友问她“怎么独自出门”。她总会认真回复:“别怕,试着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默默为你铺路。”



这场跨越240公里的“盲”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行。当制度的温度、职业的坚守与个体的勇气相遇,便让“出行自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原来,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世界温柔托举。



(信息来源:四川观察、川观新闻报道)

发表于:2025-08-04 14:49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