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赶工的盲文印刷厂:为视障孩子赶制“指尖上的课本”

盛夏里的“光明使者”:这群人用指尖温度赶印盲童的开学礼



当城市在夏日午后泛起慵懒的热浪,上海市盲童学校内的一间厂房里却始终机器轰鸣、人声忙碌。这里是上海博爱盲文印刷有限公司——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盲文教材的“摇篮”,每年盛夏,30多位工作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要赶在9月开学前,把带着凸点温度的教材送到全国视障孩子的手中。



盲文教材的诞生,远非普通书籍印刷那么简单。每一页教材都要经过重新编译,将文字转化为盲文点位;校对环节更是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经过三次严格校验,确保每个凸起的圆点都精准对应知识点。最耗费心力的是装订环节,由于盲文纸张厚实、凸点易损,全程只能依赖手工操作,工人师傅们戴着薄手套,指尖划过凹凸的纸面,仔细对齐页码,再用针线细细装订,仿佛在完成一件精密的艺术品。



“每天最多能印4-5万印张,但再累也得赶。”总经理潘海峰的话里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随着国家对盲童教育的重视,盲文教材的订阅量逐年增长,合作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持续提供内容支持。可无论任务多繁重,印刷厂的暑期从不停工——他们知道,这些带着温度的教材,是视障孩子触摸知识世界的“眼睛”,早一天送到,孩子们就能早一天在指尖“读”到课本里的阳光。



车间里,机器的嗡鸣与工人的低语交织成独特的旋律。有人在操作盲文刻印机,看着一个个圆点在纸上“生长”;有人在灯下校对,用指尖反复摩挲确认点位的准确性;还有人在整理刚装订好的教材,一摞摞码放整齐,等待发往全国各地。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背后是对“无障碍教育”最朴素的践行——他们或许从未见过这些孩子的脸庞,却用日复一日的专注,为看不见的世界铺就了一条通往知识的大道。



如今,随着印张数的逐年增加,这里的忙碌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份印刷任务,更是国家保障视障群体受教育权的缩影,是无数人用专业与坚守,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承诺变为现实。



当第一批盲文教材装上货车驶向远方,我们知道,这个夏天的汗水没有白流。因为在那些看不见的目光里,这些带着凸点的纸张,终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光芒。

发表于:2025-08-03 13:44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