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校2025届27名高三毕业生(17名听障学生、10名视障学生)全部通过特殊教育单考单招,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升学率达100%。其中3人考入本科院校(2人被山东滨州医学院录取,1人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录取),其余24人升入省内外优质大专院校。这一张张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学子们奋斗的见证,更彰显了特殊教育为残障群体铺就的成长之路。
10名视障学子:在触摸与聆听中追赶梦想
在10名视障毕业生中,不少人用“指尖的坚持”改写了人生轨迹。以被滨州医学院录取的学生为例,他们高中三年依赖盲文教材学习专业知识,靠听书软件熟悉医学术语,老师则通过触觉教具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人体结构。湛江新闻网(官方媒体)报道中提到,这些视障学生与听障同学一同,在学校针对性的帮扶下完成备考——从盲文试卷的适应性训练,到外出考试的全程陪同,每一步都凝聚着师生的共同努力。
“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有对知识的渴望,只是需要更适配的学习方式。”学校老师介绍,针对视障学生的特点,课堂上会将课本内容转化为音频,将复杂公式编成口诀;考试前,老师会带队前往报考院校,协助确认盲文考试工具、无障碍设施等细节,让学生安心应考。
27人全员升学:特殊教育托举“每个梦想都平等”
据湛江新闻网报道,该校本届毕业生中,除1人因家庭原因考前放弃外,其余27人全部成功升学。其中,3名本科生的专业选择颇具代表性:2人选择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1人选择计算机专业,既结合了残障群体的就业优势,也展现了多元发展的可能。
“特殊教育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适配需求’。”学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年来学校始终聚焦“升学与就业并重”,为听障、视障学生定制课程体系——对视障学生强化推拿、医学等技能培训,为听障学生侧重计算机、设计等专业辅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此次全员升学的佳绩,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录取通知书的重量:不止于“考上大学”,更在于“看见可能”
对这27名毕业生而言,录取通知书的意义远不止“升学凭证”。它意味着视障学生也能走进医学院校,用双手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意味着听障学生可以在计算机领域深耕,用代码搭建属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残障群体的成长之路或许需要更多支持,但他们的梦想与潜力,从不逊于任何人。
正如一位视障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我看不见光,但我知道,朝着有光的方向跑,就一定能追上。”这份27人的“全员答卷”,正是对这句话最有力的印证——当社会为每个梦想搭建合适的阶梯,努力的人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
目录
2025年7月,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校2025届27名高三毕业生(17名听障学生、10名视障学生)全部通过特殊教育单考单招,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升学率达100%。其中3人考入本科院校(2人被山东滨州医学院录取,1人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录取),其余24人升入省内外优质大专院校。这一张张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学子们奋斗的见证,更彰显了特殊教育为残障群体铺就的成长之路。
10名视障学子:在触摸与聆听中追赶梦想
在10名视障毕业生中,不少人用“指尖的坚持”改写了人生轨迹。以被滨州医学院录取的学生为例,他们高中三年依赖盲文教材学习专业知识,靠听书软件熟悉医学术语,老师则通过触觉教具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人体结构。湛江新闻网(官方媒体)报道中提到,这些视障学生与听障同学一同,在学校针对性的帮扶下完成备考——从盲文试卷的适应性训练,到外出考试的全程陪同,每一步都凝聚着师生的共同努力。
“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有对知识的渴望,只是需要更适配的学习方式。”学校老师介绍,针对视障学生的特点,课堂上会将课本内容转化为音频,将复杂公式编成口诀;考试前,老师会带队前往报考院校,协助确认盲文考试工具、无障碍设施等细节,让学生安心应考。
27人全员升学:特殊教育托举“每个梦想都平等”
据湛江新闻网报道,该校本届毕业生中,除1人因家庭原因考前放弃外,其余27人全部成功升学。其中,3名本科生的专业选择颇具代表性:2人选择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1人选择计算机专业,既结合了残障群体的就业优势,也展现了多元发展的可能。
“特殊教育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适配需求’。”学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年来学校始终聚焦“升学与就业并重”,为听障、视障学生定制课程体系——对视障学生强化推拿、医学等技能培训,为听障学生侧重计算机、设计等专业辅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此次全员升学的佳绩,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录取通知书的重量:不止于“考上大学”,更在于“看见可能”
对这27名毕业生而言,录取通知书的意义远不止“升学凭证”。它意味着视障学生也能走进医学院校,用双手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意味着听障学生可以在计算机领域深耕,用代码搭建属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残障群体的成长之路或许需要更多支持,但他们的梦想与潜力,从不逊于任何人。
正如一位视障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我看不见光,但我知道,朝着有光的方向跑,就一定能追上。”这份27人的“全员答卷”,正是对这句话最有力的印证——当社会为每个梦想搭建合适的阶梯,努力的人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