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盲校的那扇门:拆了锁,心就近了》

2016年的一天,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走廊里,校长王桂梅站在那扇装着锁的玻璃门前,望着门缝里传递零食的小手、比划手语的指尖,终于下定决心:“把锁拆了。”这一举动,成了这所学校“反向普特融合教育”故事的真正开端。



那时,学校刚尝试让普通学生与盲生、听障生同校学习,为了“安全起见”,特意在普教班与特教班楼层间装了玻璃门并上了锁。可孩子们的热情总能越过阻碍——盲生摸着门板听普通同学讲课堂趣事,普通孩子趴在门缝里看特教班的手工作业,那道锁反而像个提醒:心的距离,从不由门来决定。



锁一拆,时光便在融合的暖意里慢慢铺展。12门融合课程成了“魔法课堂”:2018年的一节自然课上,盲童们拉着普通同学的手触摸树叶脉络,用触觉“读”懂了春天;2020年校园艺术节,听障生的手语舞与普通生的合唱同台,台下掌声雷动;2023年社团展上,盲生编织的挂毯被抢着预订,标签上写着“我们一起做的”。



30年扎根特教的王桂梅,看着这些变化常常感慨:“2016年拆的是门锁,后来拆的是心墙。”如今,这所学校已是教育部“融合教育优秀案例”的典范,可老师们记得最清楚的,是2024年毕业季上,盲生小宇牵着普通同学的手说:“我不是‘特殊的那一个’,我是‘我们’的一员。”



从2016年那把锁被拆下,到2025年的今天,近十年时光里,这扇敞开的玻璃门见证了太多故事:普通孩子学会用盲文写“你好”,盲生能准确描述出同学的笑脸,听障生的手语成了全校通用的“秘密语言”。



原来,好的教育从不怕“时间检验”。就像江夏盲校的这扇门,从2016年到现在,它始终敞开着,告诉我们:对特殊孩子来说,最好的礼物不是等待被善待,而是能和大家一起,在时光里慢慢长大。

发表于:2025-08-01 14:30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