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石板路还带着露水,徒弟蹲在放生池边,看着几位居士把买来的鱼虾放进水里,忽然想起昨天听来的事,扭头问师父:“师父,大家买鱼买虾放生,是救它们性命,我懂。可我听人说,还有人买矿泉水去‘放生’,这水怎么放生?难道水里藏着什么生灵?实在想不通。”
师父正给池边的柳树浇水,闻言笑了笑,指着手里的水壶:“你看这壶里的水,浇进土里,能润活根须;倒进池里,能添几分清;可要是往沙漠里倒,能救一小片草。水本身不分‘该放’还是‘不该放’,关键在人心里想的是什么。”
他放下水壶,继续说:“有人买矿泉水‘放生’,或许是听了些糊涂说法,觉得‘水是生命之源,放出去能积功德’,这就像有人觉得‘放生就得买东西放’,却没琢磨‘放的东西该不该放,放了有没有用’。就像前阵子有人往山里放巴西龟,以为是行善,结果这龟抢了本地鱼虾的食,反倒害了一方生灵——你说这是放生,还是添乱?”
徒弟皱起眉:“那矿泉水倒进河里,既不害命,也没什么用啊,这不白折腾吗?”
“是啊,”师父叹了口气,“学佛讲‘慈悲’,不是装样子、走形式,是要真的对生灵有益。就像你给池里的鱼喂食,得知道它们爱吃什么、一次吃多少,不然喂多了反倒是害了它们。放生也是一个理:得看那生灵是不是该放,放的地方合不合适,能不能活得下去。”
他指着池里自在游弋的鱼:“你看这些鱼,原本是菜市场待宰的,放进这池里能活,这是真放生;可要是把养在鱼缸里的热带鱼扔进冰水里,或是把矿泉水倒进本就不缺水的河里,表面看是‘做善事’,心里却没真为‘生灵’着想,不过是自己感动自己罢了。”
徒弟似懂非懂:“那这么说,放生的关键不在‘放什么’,在‘为什么放’和‘怎么放’?”
“正是。”师父点头,“佛说‘慈悲为怀’,是让人心存善念,更要懂善法。就像有人见路边的花快旱死了,提桶水浇活它,这比买矿泉水往河里倒有意义;见流浪猫饿了,给点吃的,也是放生的心意。真正的放生,是对生命的体谅,不是拿着‘放生’当幌子,图个心安。”
他顿了顿,又说:“就像你帮着扫寺院的落叶,不是为了让人夸你‘行善’,是怕香客滑倒;给香客递杯热水,不是为了‘积功德’,是怕他们着凉——这些事看着小,却实实在在对人有益,这才是‘善’的真意思。那些买矿泉水放生的,多半是把‘形式’当成了‘本心’,忘了放生终究是为了护生,不是为了自己做个‘样子’。”
徒弟望着池面的涟漪,忽然笑道:“我明白了,就像师父您说的,心里真想着护着生灵,哪怕只是给路边的草浇点水,也是好的;要是心里没这份实在,就算放再多东西,也落不到实处。”
师父拍了拍他的肩:“可不是嘛。学佛学的是心,不是学个‘放生’的架子。”
徒弟正点头应着,忽然像是被什么念头撞了一下,眼睛一亮,又凑近师父:“哎,师父!我突然想起个事儿——之前听您讲经,说佛经里提到‘水有八万四千虫’,那些小生命小到肉眼都难瞧见。您说,那些买矿泉水放生的人,会不会就是记着这话?觉得不管什么水,哪怕是瓶装的矿泉水,里头肯定也藏着这些小虫子,所以才特意买来‘放’,想救它们一命?”
师父闻言,弯腰从池边掬起一捧水,阳光透过指缝,能看见水里细微的浮沉:“你说的这话,倒也沾边。他们多半是把‘八万四千虫’当了死理,却忘了佛说这话的本意。佛是要我们知道,哪怕是看着干净的水里,也有无数微小生命,教我们心怀敬畏,连喝水都要小心,别误伤了它们。这份对细微生命的体恤,才是经义的根。”
他松开手,让水落回池中:“可你想想,这矿泉水是怎么来的?从源头取水,到过滤、消毒、灌装,层层工序下来,早就把自然水里的生灵筛得干干净净了。就像你把一碗饭蒸得滚烫,还能指望里头有活虫吗?他们啊,是把‘护生’的道理悟偏了,对着没生灵的水较真,就像对着空碗喊‘别烫着嘴’,看着是好心,却没摸着实在。”
徒弟摸了摸后脑勺:“这么说,他们是把佛经里的话记牢了,却没抬头看看眼前的水到底是怎样的?”
“正是。”师父笑道,“学佛要学那水里的鱼,既能顺着水游,也能看清水里的路;可别学那固执的石头,认准一个理,就卡在原地不动了。真要护生,不如留意脚边的蚂蚁别踩着,看见干渴的草木多浇点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事,比对着矿泉水瓶子‘放生’,离佛说的慈悲更近呢。”
目录
清晨的石板路还带着露水,徒弟蹲在放生池边,看着几位居士把买来的鱼虾放进水里,忽然想起昨天听来的事,扭头问师父:“师父,大家买鱼买虾放生,是救它们性命,我懂。可我听人说,还有人买矿泉水去‘放生’,这水怎么放生?难道水里藏着什么生灵?实在想不通。”
师父正给池边的柳树浇水,闻言笑了笑,指着手里的水壶:“你看这壶里的水,浇进土里,能润活根须;倒进池里,能添几分清;可要是往沙漠里倒,能救一小片草。水本身不分‘该放’还是‘不该放’,关键在人心里想的是什么。”
他放下水壶,继续说:“有人买矿泉水‘放生’,或许是听了些糊涂说法,觉得‘水是生命之源,放出去能积功德’,这就像有人觉得‘放生就得买东西放’,却没琢磨‘放的东西该不该放,放了有没有用’。就像前阵子有人往山里放巴西龟,以为是行善,结果这龟抢了本地鱼虾的食,反倒害了一方生灵——你说这是放生,还是添乱?”
徒弟皱起眉:“那矿泉水倒进河里,既不害命,也没什么用啊,这不白折腾吗?”
“是啊,”师父叹了口气,“学佛讲‘慈悲’,不是装样子、走形式,是要真的对生灵有益。就像你给池里的鱼喂食,得知道它们爱吃什么、一次吃多少,不然喂多了反倒是害了它们。放生也是一个理:得看那生灵是不是该放,放的地方合不合适,能不能活得下去。”
他指着池里自在游弋的鱼:“你看这些鱼,原本是菜市场待宰的,放进这池里能活,这是真放生;可要是把养在鱼缸里的热带鱼扔进冰水里,或是把矿泉水倒进本就不缺水的河里,表面看是‘做善事’,心里却没真为‘生灵’着想,不过是自己感动自己罢了。”
徒弟似懂非懂:“那这么说,放生的关键不在‘放什么’,在‘为什么放’和‘怎么放’?”
“正是。”师父点头,“佛说‘慈悲为怀’,是让人心存善念,更要懂善法。就像有人见路边的花快旱死了,提桶水浇活它,这比买矿泉水往河里倒有意义;见流浪猫饿了,给点吃的,也是放生的心意。真正的放生,是对生命的体谅,不是拿着‘放生’当幌子,图个心安。”
他顿了顿,又说:“就像你帮着扫寺院的落叶,不是为了让人夸你‘行善’,是怕香客滑倒;给香客递杯热水,不是为了‘积功德’,是怕他们着凉——这些事看着小,却实实在在对人有益,这才是‘善’的真意思。那些买矿泉水放生的,多半是把‘形式’当成了‘本心’,忘了放生终究是为了护生,不是为了自己做个‘样子’。”
徒弟望着池面的涟漪,忽然笑道:“我明白了,就像师父您说的,心里真想着护着生灵,哪怕只是给路边的草浇点水,也是好的;要是心里没这份实在,就算放再多东西,也落不到实处。”
师父拍了拍他的肩:“可不是嘛。学佛学的是心,不是学个‘放生’的架子。”
徒弟正点头应着,忽然像是被什么念头撞了一下,眼睛一亮,又凑近师父:“哎,师父!我突然想起个事儿——之前听您讲经,说佛经里提到‘水有八万四千虫’,那些小生命小到肉眼都难瞧见。您说,那些买矿泉水放生的人,会不会就是记着这话?觉得不管什么水,哪怕是瓶装的矿泉水,里头肯定也藏着这些小虫子,所以才特意买来‘放’,想救它们一命?”
师父闻言,弯腰从池边掬起一捧水,阳光透过指缝,能看见水里细微的浮沉:“你说的这话,倒也沾边。他们多半是把‘八万四千虫’当了死理,却忘了佛说这话的本意。佛是要我们知道,哪怕是看着干净的水里,也有无数微小生命,教我们心怀敬畏,连喝水都要小心,别误伤了它们。这份对细微生命的体恤,才是经义的根。”
他松开手,让水落回池中:“可你想想,这矿泉水是怎么来的?从源头取水,到过滤、消毒、灌装,层层工序下来,早就把自然水里的生灵筛得干干净净了。就像你把一碗饭蒸得滚烫,还能指望里头有活虫吗?他们啊,是把‘护生’的道理悟偏了,对着没生灵的水较真,就像对着空碗喊‘别烫着嘴’,看着是好心,却没摸着实在。”
徒弟摸了摸后脑勺:“这么说,他们是把佛经里的话记牢了,却没抬头看看眼前的水到底是怎样的?”
“正是。”师父笑道,“学佛要学那水里的鱼,既能顺着水游,也能看清水里的路;可别学那固执的石头,认准一个理,就卡在原地不动了。真要护生,不如留意脚边的蚂蚁别踩着,看见干渴的草木多浇点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事,比对着矿泉水瓶子‘放生’,离佛说的慈悲更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