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盲信跨千里:藏在指尖的温暖与勇气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1300公里的盲文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跨越山海的温暖



“每次接我时,你们总会提前半小时等在车站;每次送我,都会把路线一步步讲清楚——这些,我都记在心里。”在青岛市盲校的活动室里,甘肃视障女孩张慧玉轻轻展开那封被摩挲得边角微卷的盲文信,指尖划过凹凸的圆点,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这封写满感谢的信,被她贴身揣了1300公里,从甘肃老家带到青岛,只为当面交给守护她三年的青岛地铁E动力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



张慧玉先天视力障碍,7岁手术后仅能模糊辨识轮廓。三年前,当她第一次独自跨越千里来青岛求学时,曾对未知的旅途充满忐忑。但从踏上青岛地铁的那一刻起,这份不安就被温柔化解——志愿者们会提前打听好她的到站时间,举着写有名字的牌子在出口等候;穿过人群时,总会轻声说“左边有栏杆,我们靠右边走”;行李再沉,也会先把盲杖稳稳递到她手里;遇到上下台阶,更是一步一提醒“三级台阶,踩稳了再动”。



信里,她细细记下那些被用心对待的瞬间:“去年冬天雪大,你们怕我滑倒,一路背着我过结冰的路面,自己的鞋都湿透了”“有次我感冒没胃口,你们特意绕路买了热粥,说‘趁热喝,暖暖身子’”。更让她动容的是,志愿者们总把陪伴当成日常:“你们总说‘不麻烦’,可我知道,这都是挤出来的休息时间。爸妈以前总担心我独自出门,现在他们常说‘有青岛的这些孩子在,放心’。”



在盲文信的后半段,张慧玉写下了这段陪伴带来的力量:“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我高中生活里最亮的光。你们像哥哥姐姐一样听我讲心事,鼓励我‘大胆往前走,我们在呢’。现在我敢一个人去超市,敢试着用读屏软件查资料,这些勇气,都是你们给的。”她还特意加了一段对同龄人的寄语:“如果和我一样害怕踏出家门,别担心,外面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温暖在等你。勇敢一点,我们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当志愿者们捧着这封布满指尖温度的信,有人红了眼眶。据《青岛日报》报道,这支服务队的“有爱无碍 E路瞳行”项目已坚持6年,累计接送视障学子超2000人次,而张慧玉的信,是对这份坚持最珍贵的回馈。“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却被孩子记了这么久。”志愿者小李说,“其实是她让我们明白,一点耐心和尊重,就能成为别人的光。”



如今,这封盲文信被服务队珍藏在“爱心档案盒”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质朴的触感证明:真正的无障碍,从来不止于设施的完善,更在于人与人之间那份“把对方放在心上”的细致。就像张慧玉在信末写的:“黑暗里,你们的声音就是路标;心里,你们的善意就是太阳。”



这份跨越1300公里的双向奔赴,让我们看见:当温暖被认真收藏,当善意被用心回应,哪怕身处黑暗,也能循着光的方向,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发表于:2025-08-01 12:06
本帖最后由 作者 于2025-08-01 12:12:08 编辑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