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汤竹士是位视障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杭州上城区的家中。每年夏天一到,他会熟练地打开自己的手机通讯录,拨通浙江理工大学手语志愿服务社学生的电话:“今年要不要来我这里社会实践?”
要不了几天,穿着红马甲的学生们就会拎着大包小包,来到汤竹士家中,熟练地开始帮汤竹士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例如手机语音播报设置、微信语音设置……
从2014年开始,汤竹士就和浙理工手语社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成了朋友,11年来,手语社的成员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他们的情谊仍未间断。
全国第一家的大学生手语社团
和杭州视障爷爷结成了对
今年7月初,手语社大二学生雷家兴接到了汤竹士的邀请电话,第二天,他和几名同学敲开了汤竹士的家门,“汤爷爷我们来了!”
汤竹士家里常年不用开灯,但志愿者们来了,他开门后一手扶着墙壁前行,一手摸索着开关开灯,然后去阳台搬凳子让孩子们坐下。这套流程他已十分熟练,因为浙理工的志愿者总是来陪他,有时候两周一次,有时候每周都见面。
汤竹士是萧山人,3岁时因为意外双眼失去大部分视力,只能看到微弱亮光。因为视障,他从小辗转许多领养人家,最后在上城区落户独居。
1999年,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手语志愿服务社,现社团指导老师徐俊涛介绍,这是全国第一家建立大学生手语社,“虽然叫手语社,但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听障人群,也有像汤竹士这样的群体。”
2014年,通过省残联牵线,手语社和汤竹士结对。“六十岁”和“二十岁”,跨越好几代的汤竹士和志愿者们,结成了忘年交。
不管大事小事,汤竹士都可以和手语社的志愿者联系,雷家兴告诉记者,自己初入手语社,就听过学长学姐和汤竹士的故事,“汤爷爷家的地板是水泥地,上面只铺了一层薄薄的塑料布,时间久了塑料布出现了很多破损的地方,汤爷爷容易绊倒,于是一个学长和两个学姐三人小队,扛着新地板就上了楼,帮忙铺好;又比如每年的1月18日是汤爷爷的生日,我们总是会准时出现在他家为他庆生。”
汤竹士的手机里,存着从2014年开始每个来看望他的浙理工大学生的联系方式,甚至仅凭声音,就能精准叫出学生们的名字。
“有时候,在校的学生在上课,已经毕业的学生还会回来,他们真的很好,我也喜欢他们来,有了他们,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开心,一年比一年好。”汤竹士说。
一次回乡之旅,两次音乐演出
让两代人真正走了心
因为看不见,汤竹士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志愿者前来帮忙,但浙理工的学生志愿者在汤竹士看来是最特别的那一批。
老家在萧山闻堰,行动受限的汤竹士总不愿意麻烦别人带他回老家看看,“我不爱出门,外面电瓶车多,被剐蹭一下也麻烦。”
2015年,得知汤爷爷的这个心愿,浙理工的志愿者们行动了,从下沙赶了两个小时车程到上城区,在家帮汤竹士换好衣服拿好东西,陪着他坐公交车回到了萧山。
早已毕业的手语社成员杨帆记录下当时的场景:“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萧山区。正值中午,志愿者带着爱吃面食的汤爷爷去一家面店吃面疙瘩。”汤竹士看不见,吃面疙瘩就用了一个小时,吃完他就着急返程,怕耽误学生们的时间,但志愿者们坚持要带他四处走走,听听老家的声音也好,一边走,汤竹士也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汤叔叔一个人生活在黑暗中且无人陪伴,若能成为他生命中一抹阳光,志愿者们将为此感到荣幸。”杨帆说。
这趟旅程中,汤竹士还买了一架喜欢的口风琴,他与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另一段缘分,也与音乐有关。
“汤爷爷家里的家私摆设简单,物品也不算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墙上一排被挂得整整齐齐的‘宝贝’:六把葫芦丝、一把单簧管和几根竹笛,一旁还放着把唢呐。”雷家兴告诉记者,平时探望之余,汤竹士总会兴致勃勃地把这些乐器一样一样地摆出来为孩子们表演。他最拿手的曲目是《康定情歌》:“我经常听广播音乐,广播里歌曲唱出来的‘哆来咪’我都可以听出来。”
手语社的志愿者们发现汤竹士的才华后,特意为他争取了更大的舞台,帮助他登上了第14届、第15届“浙江省大学生手语爱心汇演”的舞台。聚光灯下,汤竹士挺直腰背,手持葫芦丝,为全场观众带来了表演。
学会网购,调试手机
信息时代也不孤独
今年夏天,雷家兴和团队是来给汤竹士解决老年机突然静音的问题。信息时代,如何明白使用智能设备,对于普通老人来说都算个难题,更何况对于看不见的汤竹士。
他的老年机是手语社的志愿者们精心挑选的:语音播报声音洪亮,操作简单,不需要盲文也能记住每个按键的顺序和位置。这次,平时依赖的语音播报突然没了声音,汤竹士才打通孩子们的电话,“虽然很喜欢他们来,但没有遇到问题,我也不会轻易打扰他们。”
“我们的志愿者花了大概5-6分钟调试,觉得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就会让汤爷爷看看,解决问题了,我们就会进入拉家常、聊天环节。”雷家兴说,志愿者们可不怕“打扰”,要的就是汤竹士经常电话。作为才加入手语社两年的志愿者,小雷同学已经去汤竹士家里不下十次。
2023年,手语社的志愿者们帮助汤竹士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后来每次去,我们会问问他之前调试的监控用得怎么样,如果有问题就再帮忙调整。”雷家兴说。
“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老人真的很需要陪伴。受到汤爷爷的启发,我每周会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打一两回视频电话,聊聊最近的事情。”雷家兴告诉记者。
一届又一届手语社志愿者们在帮扶汤爷爷的过程中积累的默契与情谊,在无形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我们是计算机学院下的志愿社团,平时经常和AI打交道,‘AI’的谐音就是‘爱’,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社团指导老师徐俊涛说,如今社团已有7个部门、数百名成员,累计动员社会志愿者超4.8万人次。
目录
72岁的汤竹士是位视障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杭州上城区的家中。每年夏天一到,他会熟练地打开自己的手机通讯录,拨通浙江理工大学手语志愿服务社学生的电话:“今年要不要来我这里社会实践?”
要不了几天,穿着红马甲的学生们就会拎着大包小包,来到汤竹士家中,熟练地开始帮汤竹士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例如手机语音播报设置、微信语音设置……
从2014年开始,汤竹士就和浙理工手语社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成了朋友,11年来,手语社的成员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他们的情谊仍未间断。
全国第一家的大学生手语社团
和杭州视障爷爷结成了对
今年7月初,手语社大二学生雷家兴接到了汤竹士的邀请电话,第二天,他和几名同学敲开了汤竹士的家门,“汤爷爷我们来了!”
汤竹士家里常年不用开灯,但志愿者们来了,他开门后一手扶着墙壁前行,一手摸索着开关开灯,然后去阳台搬凳子让孩子们坐下。这套流程他已十分熟练,因为浙理工的志愿者总是来陪他,有时候两周一次,有时候每周都见面。
汤竹士是萧山人,3岁时因为意外双眼失去大部分视力,只能看到微弱亮光。因为视障,他从小辗转许多领养人家,最后在上城区落户独居。
1999年,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手语志愿服务社,现社团指导老师徐俊涛介绍,这是全国第一家建立大学生手语社,“虽然叫手语社,但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听障人群,也有像汤竹士这样的群体。”
2014年,通过省残联牵线,手语社和汤竹士结对。“六十岁”和“二十岁”,跨越好几代的汤竹士和志愿者们,结成了忘年交。
不管大事小事,汤竹士都可以和手语社的志愿者联系,雷家兴告诉记者,自己初入手语社,就听过学长学姐和汤竹士的故事,“汤爷爷家的地板是水泥地,上面只铺了一层薄薄的塑料布,时间久了塑料布出现了很多破损的地方,汤爷爷容易绊倒,于是一个学长和两个学姐三人小队,扛着新地板就上了楼,帮忙铺好;又比如每年的1月18日是汤爷爷的生日,我们总是会准时出现在他家为他庆生。”
汤竹士的手机里,存着从2014年开始每个来看望他的浙理工大学生的联系方式,甚至仅凭声音,就能精准叫出学生们的名字。
“有时候,在校的学生在上课,已经毕业的学生还会回来,他们真的很好,我也喜欢他们来,有了他们,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开心,一年比一年好。”汤竹士说。
一次回乡之旅,两次音乐演出
让两代人真正走了心
因为看不见,汤竹士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志愿者前来帮忙,但浙理工的学生志愿者在汤竹士看来是最特别的那一批。
老家在萧山闻堰,行动受限的汤竹士总不愿意麻烦别人带他回老家看看,“我不爱出门,外面电瓶车多,被剐蹭一下也麻烦。”
2015年,得知汤爷爷的这个心愿,浙理工的志愿者们行动了,从下沙赶了两个小时车程到上城区,在家帮汤竹士换好衣服拿好东西,陪着他坐公交车回到了萧山。
早已毕业的手语社成员杨帆记录下当时的场景:“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萧山区。正值中午,志愿者带着爱吃面食的汤爷爷去一家面店吃面疙瘩。”汤竹士看不见,吃面疙瘩就用了一个小时,吃完他就着急返程,怕耽误学生们的时间,但志愿者们坚持要带他四处走走,听听老家的声音也好,一边走,汤竹士也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汤叔叔一个人生活在黑暗中且无人陪伴,若能成为他生命中一抹阳光,志愿者们将为此感到荣幸。”杨帆说。
这趟旅程中,汤竹士还买了一架喜欢的口风琴,他与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另一段缘分,也与音乐有关。
“汤爷爷家里的家私摆设简单,物品也不算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墙上一排被挂得整整齐齐的‘宝贝’:六把葫芦丝、一把单簧管和几根竹笛,一旁还放着把唢呐。”雷家兴告诉记者,平时探望之余,汤竹士总会兴致勃勃地把这些乐器一样一样地摆出来为孩子们表演。他最拿手的曲目是《康定情歌》:“我经常听广播音乐,广播里歌曲唱出来的‘哆来咪’我都可以听出来。”
手语社的志愿者们发现汤竹士的才华后,特意为他争取了更大的舞台,帮助他登上了第14届、第15届“浙江省大学生手语爱心汇演”的舞台。聚光灯下,汤竹士挺直腰背,手持葫芦丝,为全场观众带来了表演。
学会网购,调试手机
信息时代也不孤独
今年夏天,雷家兴和团队是来给汤竹士解决老年机突然静音的问题。信息时代,如何明白使用智能设备,对于普通老人来说都算个难题,更何况对于看不见的汤竹士。
他的老年机是手语社的志愿者们精心挑选的:语音播报声音洪亮,操作简单,不需要盲文也能记住每个按键的顺序和位置。这次,平时依赖的语音播报突然没了声音,汤竹士才打通孩子们的电话,“虽然很喜欢他们来,但没有遇到问题,我也不会轻易打扰他们。”
“我们的志愿者花了大概5-6分钟调试,觉得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就会让汤爷爷看看,解决问题了,我们就会进入拉家常、聊天环节。”雷家兴说,志愿者们可不怕“打扰”,要的就是汤竹士经常电话。作为才加入手语社两年的志愿者,小雷同学已经去汤竹士家里不下十次。
2023年,手语社的志愿者们帮助汤竹士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后来每次去,我们会问问他之前调试的监控用得怎么样,如果有问题就再帮忙调整。”雷家兴说。
“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老人真的很需要陪伴。受到汤爷爷的启发,我每周会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打一两回视频电话,聊聊最近的事情。”雷家兴告诉记者。
一届又一届手语社志愿者们在帮扶汤爷爷的过程中积累的默契与情谊,在无形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我们是计算机学院下的志愿社团,平时经常和AI打交道,‘AI’的谐音就是‘爱’,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社团指导老师徐俊涛说,如今社团已有7个部门、数百名成员,累计动员社会志愿者超4.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