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文字,手间的话语:四川这场特殊比赛,藏着平等沟通的密码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7月30日,乐山的夏日带着温热的风,一场特别的“语言盛会”在此启幕——四川省2025年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比赛正式开赛。由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这场赛事,聚起了122名来自全省21个市(州)及4所高校的选手,他们用指尖的触感、手间的流转,诉说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每一种“语言”都被听见、被读懂。



122双手,托举同一份期待



赛场里,两种“沉默的对话”正在上演。



盲文比赛区,选手们的指尖在盲文板上跳跃,金属笔尖与纸板碰撞的轻响此起彼伏。那些排列整齐的凸点,在普通人眼中是陌生的符号,却是盲人选手们“阅读”世界的文字。来自凉山州的盲人教师阿依,指尖磨出了薄茧,她正专注地将一段政策文字翻译成盲文,“对我们来说,通用盲文就像统一的‘字典’,以前翻山越岭去交流,可能因为记号不同彼此不懂,现在有了规范,哪怕隔着千里,指尖一碰就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手语赛场则像一场安静的舞蹈。选手们的双手时而如蝴蝶振翅,时而如流水蜿蜒,配合着表情与体态,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复杂词汇拆解成清晰的手势。从事手语翻译10年的周姐,动作精准又充满情感,“很多听障朋友告诉我,规范的手语让他们去医院看病、去政务大厅办事时,再也不用靠比划猜半天了。这双手,就是他们和世界对话的‘声音’。”



122名选手中,有特殊教育老师、残障服务工作者,也有听障、视障人士代表。六个组别(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各分三组)的划分,让不同身份的参与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正如省残联副理事长黄卫德在开幕式上所说:“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对‘语言平等’的一次集体践行——当手语和盲文有了统一标准,残障朋友融入社会的路,就会更平坦。”



规范的背后,是“被看见”的渴望



为什么要专门为手语和盲文举办比赛?答案藏在选手们的故事里。



成都选手小杨是一名听障大学生,她曾因各地手语差异闹过笑话:在北方上学时,她用四川手语比划“谢谢”,对方却误以为是“不用”。“那时才明白,没有通用标准,就像说方言走天下,总会碰壁。”这次她参加学生组比赛,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规范的手语能减少多少误会。



而视障选手老陈的经历更让人感慨。他早年在外地就医时,病历上的盲文因地域差异“看不懂”,差点耽误治疗。“现在国家通用盲文推广后,走到哪都能‘读’懂病历、合同,这种‘安全感’,是以前不敢想的。”



赛事组委会介绍,此次比赛严格依据《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从词汇翻译到情景应用,全面考察选手的规范使用能力。“我们想通过比赛传递一个信号:手语不是‘随便比划’,盲文不是‘小众符号’,它们是和汉字、普通话一样重要的语言工具。”



从赛场到生活,让“无障碍”照进日常



比赛之外,更动人的是它延伸出的温度。



乐山当地同步开展的公益体验区里,市民们排着队尝试“用手说话”:有人学“你好”的手势,手指僵硬得像机器人;有人蒙眼摸读盲文,半天认不出一个字。“原来他们每天都在做这么难的事。”一位体验者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种“看见”,正是比赛的深层意义。主办方表示,接下来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推动通用手语和盲文进社区、进校园、进政务服务窗口——让银行柜员学几句手语,让医院病历支持盲文版本,让公交站牌配上手语图示。“当‘特殊语言’变成社会共识的‘通用语言’,才是真正的无障碍。”



赛场的灯光渐暗时,选手们的交流仍在继续:盲文选手们交换着写满凸点的纸,手语选手们用手势笑着道别。他们的“语言”或许不同,却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平等,始于被看见;沟通,贵在愿理解。而这场比赛,正是通往理解的一座桥。



(信息来源: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官方发布、川观新闻报道)

发表于:2025-07-31 09:11
2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