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西宁FIRST电影节的放映厅里,8分钟的短片《永驻黑暗》落幕时,掌声持续了很久。镜头里,盲道的触感、食堂餐盘的碰撞声、指尖划过盲文的轻响……这些属于盲人世界的细节,被细腻地捕捉、温柔地呈现。而这部短片的创作者,是25岁的盲人小伙夏果——一个把运动相机挂在脖子上,用读屏软件剪辑十几个小时,在黑暗中“摸索”出光影叙事的追光者。
脖子上的相机,是他的“第三只眼”
夏果的镜头里,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真实的日常。
短片开头,是清晨的宿舍。他摸索着叠好被子,指尖抚过床单确认边角平整;走向教室的路上,盲杖敲击地面的“嗒嗒”声与校园广播的音乐交织;课堂上,他把录音笔放在老师手边,另一只手在盲文笔记本上快速扎写……这些画面朴素得像邻家男孩的vlog,却让许多观众红了眼眶。
“我想让大家知道,盲人的生活不是只有‘可怜’,还有独立和自在。”夏果在映后分享时,声音带着年轻人的爽朗。双目失明后,他转学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脖子上的运动相机成了“第三只眼”——走路时记录路况,上课后回放细节,遇到有趣的瞬间就随手拍下来。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剪辑过程。普通剪辑软件对他而言是“看不见的迷宫”,他就用读屏软件逐句“听”界面提示,靠记忆记住每个按钮的位置。“一段10秒的素材,可能要反复听几十遍才能找到剪辑点。”他笑着说,最长一次剪到凌晨四点,指尖在键盘上磨出了红印,“但听到成片里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那么清晰,就觉得值。”
从短视频到电影节,用热爱打破偏见
在登上FIRST电影节之前,夏果早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
他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短视频,记录着失明后的生活碎片:第一次独立坐地铁时,靠报站声和乘务员的指引顺利换乘;和同学打盲人乒乓球时,耳朵追着球里的铃铛声奔跑;甚至会对着镜头“吐槽”:“别总问我‘看不见怎么玩手机’,读屏软件可比你们想象的厉害多啦!”
这些视频累计吸引了几十万粉丝,有人在评论区说:“原来盲人也能把生活过得这么有劲儿。”还有家长带着视障孩子留言:“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去年,他的作品还拿下了哔哩哔哩百大UP主盛典最佳作品奖,站在领奖台上,他说:“我拍的不是‘盲人的生活’,就是‘生活’而已。”
这次《永驻黑暗》入选FIRST电影节“人间短歌”单元,评委给出的评语是:“他用黑暗者的视角,让光明中的人重新理解了‘看见’——真正的看见,无关眼睛,而关于用心。”
镜头之外,是更广阔的“光明”
对夏果来说,拍摄的意义远不止于创作。
在学校,他带动同学一起记录生活:帮视障同学拍“如何快速找到图书馆的盲文区”,教听障同学用字幕软件制作vlog。“很多残障朋友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值得被看见’,但其实,我们的每一点努力、每一次欢笑,都很珍贵。”
他的故事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残障群体的“表达权”。有网友发现,现在不少短视频平台都优化了读屏软件的适配性,还有影视公司联系他,希望合作拍摄更多残障题材的作品。“我不想当‘励志符号’,”夏果认真地说,“我只想证明,我们能靠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的生活。”
放映厅的灯光亮起时,有人问夏果:“黑暗中创作,最难的是什么?”他想了想,笑着回答:“最难的,可能是让大家相信——即使身处黑暗,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而他脖子上的相机,还在继续转动,记录着一个盲人青年眼中,那个既真实又闪耀的世界。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澎湃新闻报道)
目录
在青海西宁FIRST电影节的放映厅里,8分钟的短片《永驻黑暗》落幕时,掌声持续了很久。镜头里,盲道的触感、食堂餐盘的碰撞声、指尖划过盲文的轻响……这些属于盲人世界的细节,被细腻地捕捉、温柔地呈现。而这部短片的创作者,是25岁的盲人小伙夏果——一个把运动相机挂在脖子上,用读屏软件剪辑十几个小时,在黑暗中“摸索”出光影叙事的追光者。
脖子上的相机,是他的“第三只眼”
夏果的镜头里,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真实的日常。
短片开头,是清晨的宿舍。他摸索着叠好被子,指尖抚过床单确认边角平整;走向教室的路上,盲杖敲击地面的“嗒嗒”声与校园广播的音乐交织;课堂上,他把录音笔放在老师手边,另一只手在盲文笔记本上快速扎写……这些画面朴素得像邻家男孩的vlog,却让许多观众红了眼眶。
“我想让大家知道,盲人的生活不是只有‘可怜’,还有独立和自在。”夏果在映后分享时,声音带着年轻人的爽朗。双目失明后,他转学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脖子上的运动相机成了“第三只眼”——走路时记录路况,上课后回放细节,遇到有趣的瞬间就随手拍下来。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剪辑过程。普通剪辑软件对他而言是“看不见的迷宫”,他就用读屏软件逐句“听”界面提示,靠记忆记住每个按钮的位置。“一段10秒的素材,可能要反复听几十遍才能找到剪辑点。”他笑着说,最长一次剪到凌晨四点,指尖在键盘上磨出了红印,“但听到成片里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那么清晰,就觉得值。”
从短视频到电影节,用热爱打破偏见
在登上FIRST电影节之前,夏果早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
他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短视频,记录着失明后的生活碎片:第一次独立坐地铁时,靠报站声和乘务员的指引顺利换乘;和同学打盲人乒乓球时,耳朵追着球里的铃铛声奔跑;甚至会对着镜头“吐槽”:“别总问我‘看不见怎么玩手机’,读屏软件可比你们想象的厉害多啦!”
这些视频累计吸引了几十万粉丝,有人在评论区说:“原来盲人也能把生活过得这么有劲儿。”还有家长带着视障孩子留言:“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去年,他的作品还拿下了哔哩哔哩百大UP主盛典最佳作品奖,站在领奖台上,他说:“我拍的不是‘盲人的生活’,就是‘生活’而已。”
这次《永驻黑暗》入选FIRST电影节“人间短歌”单元,评委给出的评语是:“他用黑暗者的视角,让光明中的人重新理解了‘看见’——真正的看见,无关眼睛,而关于用心。”
镜头之外,是更广阔的“光明”
对夏果来说,拍摄的意义远不止于创作。
在学校,他带动同学一起记录生活:帮视障同学拍“如何快速找到图书馆的盲文区”,教听障同学用字幕软件制作vlog。“很多残障朋友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值得被看见’,但其实,我们的每一点努力、每一次欢笑,都很珍贵。”
他的故事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残障群体的“表达权”。有网友发现,现在不少短视频平台都优化了读屏软件的适配性,还有影视公司联系他,希望合作拍摄更多残障题材的作品。“我不想当‘励志符号’,”夏果认真地说,“我只想证明,我们能靠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的生活。”
放映厅的灯光亮起时,有人问夏果:“黑暗中创作,最难的是什么?”他想了想,笑着回答:“最难的,可能是让大家相信——即使身处黑暗,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而他脖子上的相机,还在继续转动,记录着一个盲人青年眼中,那个既真实又闪耀的世界。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澎湃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