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这款茶叶冲泡后,茶汤是透亮的琥珀色,入口先苦后回甘——不信?我戴的智能眼镜‘告诉’我的!”7月21日,包头市残疾人辅就中心的直播间里,视障主播小郑举着茶罐,声音里的自信感染了屏幕前的观众。这场由包头市残联与市盲协联合发起的“科技助盲 点亮盲人生活”活动,让6位视障朋友第一次走进直播镜头,用智能设备敲开了就业的新大门。
科技当“眼”,指尖也能“触达”世界
活动现场,一副副智能助盲眼镜成了焦点。它能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画面,实时将商品包装上的文字、弹幕留言甚至茶汤色泽,都转换成清晰的语音播报。“以前摸黑练习茶艺,只能凭手感记步骤,现在眼镜会‘说’:‘水温85度,茶叶舒展了’,心里特别踏实。”从事茶艺工作8年的盲人王姐,第一次在镜头前完整展示了从温杯到奉茶的全过程,指尖划过茶具时的从容,让围观者频频鼓掌。
直播带货环节里,视障主播们虽略显生涩,却透着真诚。“这是我们本地的沙果干,酸甜度刚好,我先替大家尝过了!”主播小李边说边撕开包装,咀嚼声通过麦克风传出去,瞬间引来不少订单。后台数据显示,首场直播3小时内,6位主播共售出农特产品近百单——这些订单背后,是观众对“看不见的努力”的认可。
不止“看见”,更是“被看见”的勇气
“总有人说‘你们不方便,在家歇歇就好’,但我们也想靠本事赚钱。”小郑的话道出了许多视障者的心声。活动中,智能眼镜不仅帮他们“看”清了商品细节,更让他们在镜头前找回了自信。有位主播结束后摸着眼镜笑:“原来不用看人脸色,凭声音和真诚也能被喜欢。”
包头市残联负责人介绍,这次活动是“科技+助残”的试水:通过智能设备打破信息壁垒,让视障者的技能被更多人看见。目前,当地已为20余名视障者配备了助盲设备,后续还将开设系统培训,从直播话术到物流对接,手把手教大家把“副业”做成“主业”。
光,不止一种模样
活动结束时,小郑的手机收到一条新订单提醒。他摸出助盲眼镜戴上,听着语音播报“内蒙古通辽,购买沙果干2袋”,突然想起小时候总问妈妈“光是什么样的”。如今他好像懂了:光可以是眼镜里的语音,是直播间的点赞,是靠自己挣来的每一分钱——这些“光”,或许不照亮眼睛,却能把日子照得亮堂堂。
这场特殊的直播,更像一个温暖的信号:当科技开始俯身倾听“看不见的需求”,当社会愿意为多元的生命搭建舞台,视障者的世界里,正长出越来越多“看得见”的可能。
目录
家人们,这款茶叶冲泡后,茶汤是透亮的琥珀色,入口先苦后回甘——不信?我戴的智能眼镜‘告诉’我的!”7月21日,包头市残疾人辅就中心的直播间里,视障主播小郑举着茶罐,声音里的自信感染了屏幕前的观众。这场由包头市残联与市盲协联合发起的“科技助盲 点亮盲人生活”活动,让6位视障朋友第一次走进直播镜头,用智能设备敲开了就业的新大门。
科技当“眼”,指尖也能“触达”世界
活动现场,一副副智能助盲眼镜成了焦点。它能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画面,实时将商品包装上的文字、弹幕留言甚至茶汤色泽,都转换成清晰的语音播报。“以前摸黑练习茶艺,只能凭手感记步骤,现在眼镜会‘说’:‘水温85度,茶叶舒展了’,心里特别踏实。”从事茶艺工作8年的盲人王姐,第一次在镜头前完整展示了从温杯到奉茶的全过程,指尖划过茶具时的从容,让围观者频频鼓掌。
直播带货环节里,视障主播们虽略显生涩,却透着真诚。“这是我们本地的沙果干,酸甜度刚好,我先替大家尝过了!”主播小李边说边撕开包装,咀嚼声通过麦克风传出去,瞬间引来不少订单。后台数据显示,首场直播3小时内,6位主播共售出农特产品近百单——这些订单背后,是观众对“看不见的努力”的认可。
不止“看见”,更是“被看见”的勇气
“总有人说‘你们不方便,在家歇歇就好’,但我们也想靠本事赚钱。”小郑的话道出了许多视障者的心声。活动中,智能眼镜不仅帮他们“看”清了商品细节,更让他们在镜头前找回了自信。有位主播结束后摸着眼镜笑:“原来不用看人脸色,凭声音和真诚也能被喜欢。”
包头市残联负责人介绍,这次活动是“科技+助残”的试水:通过智能设备打破信息壁垒,让视障者的技能被更多人看见。目前,当地已为20余名视障者配备了助盲设备,后续还将开设系统培训,从直播话术到物流对接,手把手教大家把“副业”做成“主业”。
光,不止一种模样
活动结束时,小郑的手机收到一条新订单提醒。他摸出助盲眼镜戴上,听着语音播报“内蒙古通辽,购买沙果干2袋”,突然想起小时候总问妈妈“光是什么样的”。如今他好像懂了:光可以是眼镜里的语音,是直播间的点赞,是靠自己挣来的每一分钱——这些“光”,或许不照亮眼睛,却能把日子照得亮堂堂。
这场特殊的直播,更像一个温暖的信号:当科技开始俯身倾听“看不见的需求”,当社会愿意为多元的生命搭建舞台,视障者的世界里,正长出越来越多“看得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