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所盲校里,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或许看不见舞台上的聚光灯,却能用旋律、歌声与语言,在心中点亮一片璀璨的星空。在北京市第二十八届学生艺术节上,这些视障学子交出了一份动人的答卷——丁绪容的葫芦丝悠扬婉转,吴佳淇的架子鼓铿锵有力,关雅丹的手风琴细腻深情,张淼、王正的歌声清亮动人,杜济鸿的朗诵饱含赤诚……他们用实力摘得多个一等奖,让“看不见光,便成为光”的信念,在舞台上绽放得淋漓尽致。
对这些孩子来说,艺术之路从不是坦途。丁绪容初学葫芦丝时,光是找准音孔就要反复摸索,指尖磨出茧子也不放弃;吴佳淇练习架子鼓,靠听节奏、记鼓点,一遍遍用脚踩准踏板的位置,直到身体形成肌肉记忆;朗诵的杜济鸿,为了让语气贴合情感,会让老师反复读文本,自己逐字逐句揣摩声调的起伏。老师们也始终陪伴左右:用手引导他们感受乐器的按键,把乐谱翻译成盲文,甚至陪着他们在琴房练到深夜,只为让每个音符都精准传递心意。
有人问,看不见世界的他们,为何要执着于艺术?丁绪容的回答或许是最好的答案:“葫芦丝能带我‘看见’竹林,歌声能让我‘拥抱’人群。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音乐和语言能让我和世界好好说话。”在盲校的课堂上,艺术从来不是额外的点缀,而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桥梁。学校里的音乐课、朗诵课,不仅教会他们技巧,更让他们在旋律与文字中找到自信——原来,即使身处黑暗,也能通过热爱的事物,向世界传递力量。
这些少年的故事,藏着最动人的成长哲学:所谓光芒,未必来自视觉的捕捉,更源于内心的炽热。当他们在舞台上鞠躬谢幕时,台下的掌声不仅为成绩响起,更为那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勇气与坚持。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意义,也是教育的力量——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热爱里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
在南京盲校的校园里,有一把用了20多年的理发椅,椅边总放着一套锃亮的工具——推子、剪刀、梳子,整整齐齐排列着。这是学生处陈明剑老师的“老伙计”,也是他与孩子们之间最温暖的连接。
20多年前,陈老师刚到盲校工作时,发现住校的孩子们外出理发特别不方便:有的孩子怕路上磕碰,有的担心发型剪得不好看会被笑话,久而久之,不少人宁愿留着长发也不愿出门。“这点小事,学校里就能解决。”陈老师默默记在心里,自己买了理发工具,对着视频一点点学剪发,从最初剪得参差不齐,到后来能根据孩子的脸型设计发型,手上的茧子厚了一层又一层,剪刀也用坏了好几把。
如今,义务理发成了南京盲校的传统。每次学校搞活动,陈老师的理发摊前总排着长队。孩子们看不见他的动作,却能通过剪刀的声音、梳子的触感,安心地把头发交给他。剪发时,陈老师总爱和他们聊天:“最近练琴累不累?”“上次说的那本书看完了吗?”细碎的话语混着推子的嗡鸣,像春日的阳光,悄悄洒进孩子们心里。有学生说:“陈老师剪的不是头发,是让我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能清清爽爽、开开心心的。”
2025年校家社协同育人活动上,陈老师又一次拿起工具,为孩子们修剪发型。有新来的志愿者好奇:“20年做同一件事,不觉得枯燥吗?”他笑着摇头:“你看这孩子,剪完头发后笑得多甜。对我们老师来说,能帮他们解决点实际困难,让他们在校园里更自在,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这把理发椅,见证了一届又一届盲童的成长。那些被精心修剪过的发型里,藏着的不仅是利落的外形,更是一份“被用心对待”的安全感。陈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里的温暖,往往藏在最细微的地方——它可能是一把剪刀,一句闲谈,或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却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即使身处黑暗,也有人用爱为他们拂去尘埃,让生命绽放出最整洁、最自信的模样。
在青岛市盲校的校园里,有一群默默守护视障幼童的“点灯人”——学前特训组的老师们。他们面对的孩子,刚入学时大多带着对世界的迷茫:有的因感官认知偏差而哭闹不止,有的因动作发展滞后连水杯都握不稳,还有的因社交能力薄弱而总是躲在角落。但这些老师用专业与耐心,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充满阳光的成长路。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的关键是找到适合他们的节奏。”这是老师们坚守的信念。他们为每个孩子建立了细致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从认知水平到肢体协调能力,从情绪反应到社交表现,多维度记录成长轨迹。就像为迷路的小船绘制航海图,这份档案让教育更精准地贴合每个孩子的需求。
基于对孩子的深度了解,老师们创新性地搭建了“生活适应+感官开发+认知启蒙+运动协调+社会交往”五大领域课程体系。在感官开发课上,孩子们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布料、闻辨水果的香气、倾听自然的声音,用指尖和耳朵“看见”世界;在生活适应课上,老师手把手教他们系鞋带、叠衣服,让独立生活的种子慢慢发芽;在社交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曾经胆怯的孩子渐渐学会主动打招呼、分享玩具。
为了让课程更具实效,团队坚持“磨课-听课-评课-重构”的闭环教研模式。每节课前,老师们都会反复研讨教案,比如如何用更生动的方式教孩子认识颜色(通过联想“红色像太阳的温度”);课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复盘,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引导语,都要琢磨如何更贴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这种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教育的温度。
如今,那些曾经哭闹的孩子,会笑着举起自己叠的小被子;曾经握不稳水杯的小手,能灵活地串起彩色珠子;曾经躲在角落的身影,会主动拉起小伙伴的手奔跑。这些小小的转变,背后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因材施教”的深刻践行,更是对“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精心呵护”的最好诠释。
这不仅是一所盲校的教育实践,更让我们看到:当教育带着专业的温度贴近每个特殊孩子的需求,他们就能像破土的种子,在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份坚守与创新,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也为特殊教育领域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目录
在北京的一所盲校里,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或许看不见舞台上的聚光灯,却能用旋律、歌声与语言,在心中点亮一片璀璨的星空。在北京市第二十八届学生艺术节上,这些视障学子交出了一份动人的答卷——丁绪容的葫芦丝悠扬婉转,吴佳淇的架子鼓铿锵有力,关雅丹的手风琴细腻深情,张淼、王正的歌声清亮动人,杜济鸿的朗诵饱含赤诚……他们用实力摘得多个一等奖,让“看不见光,便成为光”的信念,在舞台上绽放得淋漓尽致。
对这些孩子来说,艺术之路从不是坦途。丁绪容初学葫芦丝时,光是找准音孔就要反复摸索,指尖磨出茧子也不放弃;吴佳淇练习架子鼓,靠听节奏、记鼓点,一遍遍用脚踩准踏板的位置,直到身体形成肌肉记忆;朗诵的杜济鸿,为了让语气贴合情感,会让老师反复读文本,自己逐字逐句揣摩声调的起伏。老师们也始终陪伴左右:用手引导他们感受乐器的按键,把乐谱翻译成盲文,甚至陪着他们在琴房练到深夜,只为让每个音符都精准传递心意。
有人问,看不见世界的他们,为何要执着于艺术?丁绪容的回答或许是最好的答案:“葫芦丝能带我‘看见’竹林,歌声能让我‘拥抱’人群。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音乐和语言能让我和世界好好说话。”在盲校的课堂上,艺术从来不是额外的点缀,而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桥梁。学校里的音乐课、朗诵课,不仅教会他们技巧,更让他们在旋律与文字中找到自信——原来,即使身处黑暗,也能通过热爱的事物,向世界传递力量。
这些少年的故事,藏着最动人的成长哲学:所谓光芒,未必来自视觉的捕捉,更源于内心的炽热。当他们在舞台上鞠躬谢幕时,台下的掌声不仅为成绩响起,更为那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勇气与坚持。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意义,也是教育的力量——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热爱里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
在南京盲校的校园里,有一把用了20多年的理发椅,椅边总放着一套锃亮的工具——推子、剪刀、梳子,整整齐齐排列着。这是学生处陈明剑老师的“老伙计”,也是他与孩子们之间最温暖的连接。
20多年前,陈老师刚到盲校工作时,发现住校的孩子们外出理发特别不方便:有的孩子怕路上磕碰,有的担心发型剪得不好看会被笑话,久而久之,不少人宁愿留着长发也不愿出门。“这点小事,学校里就能解决。”陈老师默默记在心里,自己买了理发工具,对着视频一点点学剪发,从最初剪得参差不齐,到后来能根据孩子的脸型设计发型,手上的茧子厚了一层又一层,剪刀也用坏了好几把。
如今,义务理发成了南京盲校的传统。每次学校搞活动,陈老师的理发摊前总排着长队。孩子们看不见他的动作,却能通过剪刀的声音、梳子的触感,安心地把头发交给他。剪发时,陈老师总爱和他们聊天:“最近练琴累不累?”“上次说的那本书看完了吗?”细碎的话语混着推子的嗡鸣,像春日的阳光,悄悄洒进孩子们心里。有学生说:“陈老师剪的不是头发,是让我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能清清爽爽、开开心心的。”
2025年校家社协同育人活动上,陈老师又一次拿起工具,为孩子们修剪发型。有新来的志愿者好奇:“20年做同一件事,不觉得枯燥吗?”他笑着摇头:“你看这孩子,剪完头发后笑得多甜。对我们老师来说,能帮他们解决点实际困难,让他们在校园里更自在,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这把理发椅,见证了一届又一届盲童的成长。那些被精心修剪过的发型里,藏着的不仅是利落的外形,更是一份“被用心对待”的安全感。陈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里的温暖,往往藏在最细微的地方——它可能是一把剪刀,一句闲谈,或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却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即使身处黑暗,也有人用爱为他们拂去尘埃,让生命绽放出最整洁、最自信的模样。
在青岛市盲校的校园里,有一群默默守护视障幼童的“点灯人”——学前特训组的老师们。他们面对的孩子,刚入学时大多带着对世界的迷茫:有的因感官认知偏差而哭闹不止,有的因动作发展滞后连水杯都握不稳,还有的因社交能力薄弱而总是躲在角落。但这些老师用专业与耐心,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充满阳光的成长路。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的关键是找到适合他们的节奏。”这是老师们坚守的信念。他们为每个孩子建立了细致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从认知水平到肢体协调能力,从情绪反应到社交表现,多维度记录成长轨迹。就像为迷路的小船绘制航海图,这份档案让教育更精准地贴合每个孩子的需求。
基于对孩子的深度了解,老师们创新性地搭建了“生活适应+感官开发+认知启蒙+运动协调+社会交往”五大领域课程体系。在感官开发课上,孩子们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布料、闻辨水果的香气、倾听自然的声音,用指尖和耳朵“看见”世界;在生活适应课上,老师手把手教他们系鞋带、叠衣服,让独立生活的种子慢慢发芽;在社交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曾经胆怯的孩子渐渐学会主动打招呼、分享玩具。
为了让课程更具实效,团队坚持“磨课-听课-评课-重构”的闭环教研模式。每节课前,老师们都会反复研讨教案,比如如何用更生动的方式教孩子认识颜色(通过联想“红色像太阳的温度”);课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复盘,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引导语,都要琢磨如何更贴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这种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教育的温度。
如今,那些曾经哭闹的孩子,会笑着举起自己叠的小被子;曾经握不稳水杯的小手,能灵活地串起彩色珠子;曾经躲在角落的身影,会主动拉起小伙伴的手奔跑。这些小小的转变,背后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因材施教”的深刻践行,更是对“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精心呵护”的最好诠释。
这不仅是一所盲校的教育实践,更让我们看到:当教育带着专业的温度贴近每个特殊孩子的需求,他们就能像破土的种子,在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份坚守与创新,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也为特殊教育领域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