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AI大会上的“无障碍温度”:科技正为盲人打开更多扇门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厅里,有一些不显眼却格外温暖的细节:视障人士戴上某款AI眼镜,能“听”到前方5米处有台阶;用语音指令唤醒智能机器人,就能查询公交到站时间;无人驾驶车里,特制的触感反馈装置会提前“告诉”乘客即将转弯……这些专为视障群体设计的科技成果,正在让“无障碍”从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让出行不再“步步惊心”



“以前出门全靠盲杖敲地,遇到突发情况根本反应不过来。”体验过萝卜快跑无障碍版的视障用户李先生说。在这次大会上,这款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展示了为视障群体定制的功能:通过蓝牙自动连接用户的助听设备,上车前有语音引导定位车门,行驶中会提前播报路况——“前方300米有十字路口,右侧有行人横穿”,下车时触感座椅会震动提醒。更贴心的是,它能记住常用目的地,一句“去常去的超市”就能规划最优路线。



这项服务已在多个城市试点,数据显示,视障用户独立出行成功率从之前的62%提升到91%。正如研发人员所说:“好的科技不是让强者更强,而是让需要帮助的人更有力量。”



用“声音”和“触感”搭建认知桥梁



腾讯展区的人居环境机器人“小五”,成了视障参观者的“贴心向导”。它能通过语音识别精准回应需求:“请告诉我你想了解哪个展台,我会带你过去,脚下有台阶时会提醒你抬脚。”而智能聊天机器人元宝,则像个“口袋里的助手”,无论是查天气、读新闻,还是解释复杂的AI概念,都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清楚。



阿里巴巴展示的夸克AI眼镜研发进展更让人期待。它能通过摄像头识别物体、文字甚至表情,再转化为语音描述:“你面前是一杯咖啡,温度约60度”“对面的人在微笑,看起来很友好”。研发团队说,目标是让眼镜成为视障人士的“第二双眼睛”,不仅能“看见”世界,还能理解世界。



科技向善,更要“向需”



这些成果背后,是“AI向善”理念的落地。萝卜快跑之所以能获奖,正因为它不是简单堆砌技术,而是真的站在视障群体的角度思考:他们出门最怕什么?最需要什么?就像为盲人设计的触感反馈,灵感来自一位视障用户的建议:“声音有时会被环境干扰,要是能摸到提醒就好了。”



大会上,一位特教老师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对盲童来说,这些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种暗示——世界没有忘记我们,反而在用心为我们铺路。”当AI能帮视障者轻松跨越台阶,当机器人能耐心解答他们的每一个疑问,科技就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有了温度的手,牵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或许,这就是上海AI大会最该被记住的部分:真正的人工智能,不仅要追求技术的高度,更要抵达人性的温度——让每个群体都能平等享受科技的红利,让“无障碍”成为生活的常态。

发表于:2025-07-28 12:32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