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盲童遇上AI编程:一堂让“看不见”也能“学得会”的特殊课程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同学们,注意听这个声音——‘叮咚’代表变量,‘嘀嘀’是循环,就像我们走路时重复迈脚的动作……”2024年4月29日,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教室里,一场特别的“AI编程第一课”正在进行。没有复杂的屏幕界面,没有密密麻麻的代码字符,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语音提示、规律的声音教具和可触摸的凸起符号。这堂为视障学子量身定制的无障碍课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



让编程“听得见、摸得着”



对普通人来说,编程或许是屏幕上的代码组合,但对盲童而言,传统编程依赖的视觉界面曾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以前总觉得,编程是‘看得见’的人才有资格学的东西。”初二学生小宇的话道出了许多视障孩子的困惑。



为了打破这种局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公司联合开发了“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课程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把抽象的编程逻辑“翻译”成视障孩子能感知的语言:



用语音当“眼睛”:全程旁白解说代码逻辑,比如“现在我们要给程序加一个‘如果……就……’的判断,就像走路时遇到红灯就停下一样”;



用声音做“教具”:不同频率的声响对应不同编程概念——短促的“嘀”代表“变量”,拉长的“嗡”代表“循环”,让孩子们靠听觉建立逻辑认知;



用触觉补“感知”:特制的触摸板上,凸起的圆点代表“开始”,长条代表“运行”,配合语音引导,指尖的触感成了理解指令的桥梁。



当小宇第一次通过触摸和聆听,“写”出让虚拟机器人完成前进、转弯动作的指令时,他兴奋地举起手:“老师,它动了!我‘看’到它动了!”那一刻,课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不止是编程,更是对未来的想象



这堂课程并非孤立的尝试,而是北京市盲人学校150周年学科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校长在课程启动时说:“我们常说‘无障碍’,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无障碍,更该是知识获取的无障碍。科技不该把任何人挡在门外。”



对孩子们来说,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学会几个编程指令。小宇课后悄悄告诉老师:“我想编一个能帮盲人认路的程序,就像给眼睛装个‘导航’。”另一个女生则对声音教具产生了兴趣:“这些声音能不能做成音乐?我想试试用编程写一首歌。”



项目负责人表示,课程的目标是打破“视障群体不适合学科技”的偏见:“未来的数字世界里,视障者完全可以成为程序员、AI训练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为他们铺好路。”



科技的温度,是让每个人都不被落下



开发过程中,团队曾收到过质疑:“花这么多精力给盲童开编程课,有必要吗?”但当看到孩子们触摸到指令板时专注的神情,听到他们因程序成功运行而发出的欢呼,所有人都明白了答案——科技的进步,不该只看速度,更该看温度;教育的公平,不仅是机会均等,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课程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教室,孩子们摸着编程教具,讨论着未来的想法。或许正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工作人员所说:“这堂课教的是编程,传递的却是一种信念——在这个时代,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感知世界,都有权利拥抱科技,都有机会让梦想发光。”



而这份信念,或许正是“AI编程第一课”留给孩子们最珍贵的“营养”。

发表于:2025-07-28 12:28
3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