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生是场闯关,柏华拿到的关卡恐怕是最棘手的那种——从出生起,就身患多种疾病,视力模糊。
虽然命运对他不公,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了陕西第一个盲人本科生。
当很多人觉得残疾人只能被帮助时,他在残联干了二十多年,带着团队14天完成4000多个助听器适配,把个性化辅具服务推向全国,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为人民服务。
这个把“弱势”活成“强者”的残疾人领袖,到底是怎么把坎坷路走成康庄道的?
01
20世纪70年代的陕西农村,一个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父母发现这个孩子总是睁着空洞的眼睛,对光线毫无反应——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小眼球、小角膜,几乎所有先天眼疾都集中在了这个男婴身上。
为了治病,母亲带着他跑遍了周边所有医院,家里借的钱直到十几年后才还清。
“我小时候对‘看见’没有概念,总觉得大家和我一样。”
直到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时,他总因为找不到人而被嘲笑,才懵懂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上小学时,柏华成了课堂上最特殊的存在。
别的孩子坐在课桌前,他却必须站在讲台边,把脸贴在水泥砌成的讲台上才能勉强看清粉笔字。油印的试卷对他来说更是挑战,根本看不清,每次考试都需要老师逐题念题。
即便如此,他的成绩始终在七八十分徘徊——这已是他拼尽全力的结果。
老师建议将他送去盲校,母亲坚决反对:“我的娃能看见,为啥要去那种地方?”
有一次,母亲偷偷摸到盲校,看到盲生们用指尖摸着盲文默读的样子,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一个盲人。
虽然母亲极力反对,但在班主任反复劝说下,9岁的柏华还是走进了盲校。
“摸到盲文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写字不再是负担。”
当然,刚开始也有诸多不适应,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打开了他封闭的世界。
此后,他的成绩一路飙升,自信也一点点重建。
02
20世纪90年代,当“盲人上大学”还是天方夜谭时,柏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报考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那是当时全国唯一招收盲人本科生的院校。
那时,柏华在医院从事按摩工作,是众人眼中的“铁饭碗”。
母亲也对他说:“你考虑好,上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工作,你已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该认真考虑一下。”
对此,柏华表示以后要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想要有所建设,就必须继续提升学历。
正因为如此,此后的日子,他白天上班,晚上啃书本,常常学到天亮直接去单位。
为了补全薄弱的文化课,母亲咬牙请了一对一的家教,没想到老师们听说他的故事后,全都分文不取。
1996年,柏华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成为陕西省首位盲人本科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摸着上面的烫金大字,无比激动和感恩。
毕业后,柏华放弃了高薪机会,选择进入残联工作。
因为他始终记得母亲对他说:“别人不会因为你是身体残疾而歧视你,真正歧视你的是看你对他人对社会有没有作用……”
为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他在残联的21年里,足迹遍布陕西的城乡角落,从为听障人士验配助听器,到为肢残者适配轮椅,从推动辅助器具补贴政策落地,到带领团队投身脱贫攻坚,他始终站在服务残疾人的第一线。
2012年,美国斯拉克听力基金会向西安捐赠助听器,要求14天内完成4000人的听力检测和耳样采集。
柏华带领团队白天筛查6000多人,晚上对着灯光逐份核对听力图,确保每个数据精准无误。
最终,这个项目创下了该基金会全球捐赠史上“零误差”的纪录。
“不是我厉害,是团队里每个人都把残疾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轻描淡写的背后,是连续半个月没回过家的坚守。
03
在周至县新联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四年,是柏华最难忘的经历。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有了苗木基地、养牛场,新修的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自来水塔上装了净水器,村民拧开龙头就能喝到纯净水。
“我可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盲人第一书记。”柏华笑着说。
有天晚上,为了检查生产路的施工质量,他揣着手机手电筒摸到工地,不小心掉进齐腰深的沤粪池。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抓稳了,不能掉下去。” 他用手撑着池边,一点点挪到岸边,满身污垢地回到村部。
此后,每个黑夜他都尽量不出门,而是拿着放大镜去研读各种扶贫资料。
驻村四年,他坚持每天为村民义诊,自筹资金建康复室,甚至把女儿也带到村里做志愿服务。
“现在她上大学了,放假就主动回来参与,说‘爸爸,帮人真的很快乐’。”
这份传承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
担任陕西省盲协*后,柏华创新推出“帮帮忙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超过3000人,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
“盲人需要帮助,更需要被需要。”
他发起“我为你读书,你为我按摩”活动,组织盲人跑团,在图书馆设立盲文诗社,让视障群体走出封闭的小圈子。
如今西安的“陕亮跑团”已有200多名盲人跑者,他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奔跑,脚步声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04
“过去盲人只能算命乞讨,现在我们能当律师、教师、程序员。”柏华常说,时代的进步让残疾人有了更多可能。
他作为第一批拥有辅助器具适配视力和肢体两项工程师资格的专业技术干部,还在西安组建了第一支辅助器具适配技术团队。
他主导的“个性化适配”模式已在全国推广,从轮椅到护理床,每个辅助器具都根据残疾人的具体需求定制。
“我们不是简单发设备,而是帮他们重建生活的底气。”
去年,陕西出台西北首个辅助器具补贴制度,每年有上万名残疾人受益。
面对残障群体的焦虑,柏华总有耐心:“盲道被占用,与其抱怨不如行动。我见过没有四肢的人靠演讲激励他人,见过脑瘫患者开网店自食其力。身体的局限从来挡不住心的飞翔。”
他常带盲人体验无障碍设施,教他们用法律手段*。
柏华多年的付出也令他获得无数的荣誉,先后被授予“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优秀第一书记”、“西安市脱贫攻坚竞赛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十二五’、‘十四五’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陕西省脱贫攻坚奋斗人物奖”、“中国好人”等荣誉。
同时他也是“十四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手。
如今的柏华*依然忙碌,不是处理残联事务,就是在志愿服务现场,又或是在整理残疾人需求清单。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的残疾。只要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放弃自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为社会贡献力量。
正如他所说:“身体的残疾是让我们可能会遇上更多的困难,但它也是我们勇于面对生活的一个勋章。”
目录
如果说人生是场闯关,柏华拿到的关卡恐怕是最棘手的那种——从出生起,就身患多种疾病,视力模糊。
虽然命运对他不公,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了陕西第一个盲人本科生。
当很多人觉得残疾人只能被帮助时,他在残联干了二十多年,带着团队14天完成4000多个助听器适配,把个性化辅具服务推向全国,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为人民服务。
这个把“弱势”活成“强者”的残疾人领袖,到底是怎么把坎坷路走成康庄道的?
01
20世纪70年代的陕西农村,一个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父母发现这个孩子总是睁着空洞的眼睛,对光线毫无反应——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小眼球、小角膜,几乎所有先天眼疾都集中在了这个男婴身上。
为了治病,母亲带着他跑遍了周边所有医院,家里借的钱直到十几年后才还清。
“我小时候对‘看见’没有概念,总觉得大家和我一样。”
直到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时,他总因为找不到人而被嘲笑,才懵懂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上小学时,柏华成了课堂上最特殊的存在。
别的孩子坐在课桌前,他却必须站在讲台边,把脸贴在水泥砌成的讲台上才能勉强看清粉笔字。油印的试卷对他来说更是挑战,根本看不清,每次考试都需要老师逐题念题。
即便如此,他的成绩始终在七八十分徘徊——这已是他拼尽全力的结果。
老师建议将他送去盲校,母亲坚决反对:“我的娃能看见,为啥要去那种地方?”
有一次,母亲偷偷摸到盲校,看到盲生们用指尖摸着盲文默读的样子,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一个盲人。
虽然母亲极力反对,但在班主任反复劝说下,9岁的柏华还是走进了盲校。
“摸到盲文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写字不再是负担。”
当然,刚开始也有诸多不适应,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打开了他封闭的世界。
此后,他的成绩一路飙升,自信也一点点重建。
02
20世纪90年代,当“盲人上大学”还是天方夜谭时,柏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报考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那是当时全国唯一招收盲人本科生的院校。
那时,柏华在医院从事按摩工作,是众人眼中的“铁饭碗”。
母亲也对他说:“你考虑好,上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工作,你已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该认真考虑一下。”
对此,柏华表示以后要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想要有所建设,就必须继续提升学历。
正因为如此,此后的日子,他白天上班,晚上啃书本,常常学到天亮直接去单位。
为了补全薄弱的文化课,母亲咬牙请了一对一的家教,没想到老师们听说他的故事后,全都分文不取。
1996年,柏华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成为陕西省首位盲人本科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摸着上面的烫金大字,无比激动和感恩。
毕业后,柏华放弃了高薪机会,选择进入残联工作。
因为他始终记得母亲对他说:“别人不会因为你是身体残疾而歧视你,真正歧视你的是看你对他人对社会有没有作用……”
为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他在残联的21年里,足迹遍布陕西的城乡角落,从为听障人士验配助听器,到为肢残者适配轮椅,从推动辅助器具补贴政策落地,到带领团队投身脱贫攻坚,他始终站在服务残疾人的第一线。
2012年,美国斯拉克听力基金会向西安捐赠助听器,要求14天内完成4000人的听力检测和耳样采集。
柏华带领团队白天筛查6000多人,晚上对着灯光逐份核对听力图,确保每个数据精准无误。
最终,这个项目创下了该基金会全球捐赠史上“零误差”的纪录。
“不是我厉害,是团队里每个人都把残疾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轻描淡写的背后,是连续半个月没回过家的坚守。
03
在周至县新联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四年,是柏华最难忘的经历。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有了苗木基地、养牛场,新修的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自来水塔上装了净水器,村民拧开龙头就能喝到纯净水。
“我可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盲人第一书记。”柏华笑着说。
有天晚上,为了检查生产路的施工质量,他揣着手机手电筒摸到工地,不小心掉进齐腰深的沤粪池。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抓稳了,不能掉下去。” 他用手撑着池边,一点点挪到岸边,满身污垢地回到村部。
此后,每个黑夜他都尽量不出门,而是拿着放大镜去研读各种扶贫资料。
驻村四年,他坚持每天为村民义诊,自筹资金建康复室,甚至把女儿也带到村里做志愿服务。
“现在她上大学了,放假就主动回来参与,说‘爸爸,帮人真的很快乐’。”
这份传承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
担任陕西省盲协*后,柏华创新推出“帮帮忙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超过3000人,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
“盲人需要帮助,更需要被需要。”
他发起“我为你读书,你为我按摩”活动,组织盲人跑团,在图书馆设立盲文诗社,让视障群体走出封闭的小圈子。
如今西安的“陕亮跑团”已有200多名盲人跑者,他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奔跑,脚步声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04
“过去盲人只能算命乞讨,现在我们能当律师、教师、程序员。”柏华常说,时代的进步让残疾人有了更多可能。
他作为第一批拥有辅助器具适配视力和肢体两项工程师资格的专业技术干部,还在西安组建了第一支辅助器具适配技术团队。
他主导的“个性化适配”模式已在全国推广,从轮椅到护理床,每个辅助器具都根据残疾人的具体需求定制。
“我们不是简单发设备,而是帮他们重建生活的底气。”
去年,陕西出台西北首个辅助器具补贴制度,每年有上万名残疾人受益。
面对残障群体的焦虑,柏华总有耐心:“盲道被占用,与其抱怨不如行动。我见过没有四肢的人靠演讲激励他人,见过脑瘫患者开网店自食其力。身体的局限从来挡不住心的飞翔。”
他常带盲人体验无障碍设施,教他们用法律手段*。
柏华多年的付出也令他获得无数的荣誉,先后被授予“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优秀第一书记”、“西安市脱贫攻坚竞赛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十二五’、‘十四五’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陕西省脱贫攻坚奋斗人物奖”、“中国好人”等荣誉。
同时他也是“十四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手。
如今的柏华*依然忙碌,不是处理残联事务,就是在志愿服务现场,又或是在整理残疾人需求清单。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的残疾。只要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放弃自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为社会贡献力量。
正如他所说:“身体的残疾是让我们可能会遇上更多的困难,但它也是我们勇于面对生活的一个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