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印迈向大天地:北京盲校用细节铺就视障幼儿的入学坦途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对普通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或许是自然的成长,但对视障幼儿而言,环境的陌生、规则的变化可能充满挑战。2025年7月,北京市盲人学校启动的幼小双向衔接系列活动,正用细致入微的设计,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在触摸、聆听与体验中,从容走向小学生活。



用感官“读”懂小学:从环境适应到技能扎根



“来,摸摸这个扶手,以后每天都会用到它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前部的孩子们踮着脚尖,用指尖划过教学楼的栏杆,冰凉的触感搭配老师的讲解,在脑海中勾勒出小学的空间轮廓。活动中,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小学生活:跟着哥哥姐姐参加升国旗仪式,在国歌旋律里感受集体的力量;走进小学课堂,听老师用盲文朗读课文,触摸特制的立体教具;甚至练习独立使用公共卫生间、整理书包——这些看似琐碎的技能,是视障孩子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一步。



一位老师分享道:“我们特意延长了‘探索时间’,让孩子反复触摸教室的门牌号、楼梯的台阶数,这些‘固定坐标’能帮他们建立安全感。”这种用感官“绘制”校园地图的方式,让抽象的“小学”变成了可感知的存在。



从游戏到课堂:学习模式的温柔过渡



“小学的课会更长吗?老师会像幼儿园一样陪我们玩吗?”这是许多视障幼儿的疑问。活动中,老师们巧妙衔接学习节奏:通过“盲文故事接龙”培养倾听专注力,用“触觉猜物”游戏训练观察力,将小学课堂的规则融入趣味互动中。比如在数学启蒙环节,孩子们用手触摸不同形状的积木,在拼接中理解“多少”“大小”的概念,为小学的抽象知识学习埋下伏笔。



家长们的反馈尤为真切。“以前总怕他跟不上,现在他会主动问‘小学也有盲文绘本吗’,眼睛里有期待了。”一位母亲的话,道出了活动对孩子心理的积极影响。学校还专门组织家长交流会,邀请小学教师分享实用技巧:比如如何用不同长度的盲文纸条标记课本重点,如何借助日常物品(如筷子、纽扣)辅助数学启蒙,让家庭成为衔接教育的重要支撑。



特殊教育的温度:让每个脚步都被呵护



“对视障孩子来说,衔接不是‘追赶进度’,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北京市盲人学校学前部负责人的话,点出了活动的核心。这场持续整个7月的衔接活动,没有密集的训练,而是用“慢慢来”的耐心,让孩子在熟悉中消除恐惧,在成功体验中建立自信。



如今,不少孩子已经能清晰说出:“小学有3间活动室,楼梯在走廊尽头”,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是他们对未来的笃定。正如一个孩子用盲文写下的:“我摸到了小学的门把手,它和幼儿园的不一样,但老师说,这是新的开始。”



(内容可通过北京市盲人学校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核实)

发表于:2025-07-27 09:05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