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场的“声音剧本”:当盲校孩子用指尖触摸足球的热血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注意!蓝队10号带球突破了,他的速度特别快,像一阵风刮过草坪……射门——球进了!” 苏超联赛的观众席上,志愿者的声音带着急促的呼吸,淮安盲校的孩子们瞬间炸开了欢呼。11岁的盲童小航猛地举起双手,尽管眼前是永恒的黑暗,但耳朵捕捉到的每一个细节——球鞋碾过草皮的“沙沙”声、足球撞入网窝的“噗”声、全场观众的沸腾声,都在他脑海里拼出了一幅鲜活的进球画面。



这是苏超联赛联合当地残联发起的“听见绿茵”公益活动现场。对这些盲校孩子来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球赛,而是一次用感官重新“认识世界”的冒险。



声音里的足球世界



为了让孩子们“看懂”比赛,志愿者们提前做足了功课:把球员的号码、球衣颜色转化成“声音标签”,比如“穿红色球衣的是主队,他们的队长跑步时脚步声特别重”;将战术拆解成具象的描述,“现在他们在‘围圈圈’,就是把对方球员堵在中间啦”。13岁的晓晓是第一次来现场,她紧紧握着志愿者的手,当听到“角球”时好奇地问:“是不是像我们摸盲文时,手指碰到凸起的圆点?” 志愿者笑着点头:“对,就像在纸上‘射门’一样精准!”



中场休息时,孩子们被邀请到草坪边。有人蹲下身,让他们触摸足球表面的纹路——黑白相间的六边形图案,通过指尖的触感变成了“能滚动的盲文”。“这上面的疙瘩,能帮球员在草地上抓稳球,就像你们用盲杖探路一样。” 志愿者的话刚说完,晓晓突然把脸贴在足球上,“我好像听到它在跳,和我的心跳一样快!”



奖杯上的“拼搏”二字



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赛后。球队特意把冠军奖杯搬到孩子们面前。冰凉的金属触感从指尖传来,球员代表握着小航的手,一点点划过奖杯上的纹路:“你摸,这里刻着‘拼搏’两个字。我们每天练球8小时,摔倒了爬起来,就像你们学习盲文、练习走路一样,坚持就会有收获。”



小航突然问:“哥哥,我看不见,能踢足球吗?” 球员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把他拉起来,教他用脚感受足球的重量:“当然能!足球是用脚踢的,不是用眼睛看的。你听,它滚动的声音多有力量!” 那天,孩子们还摸到了球员们磨出茧子的手掌,听到了他们讲述训练时受伤又坚持的故事——这些看不见的细节,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活动发起人说:“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体育不只是竞技,更是一种平等的快乐。他们或许看不见绿茵场,但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心感受,就像生活里的很多美好,从不需要眼睛来证明。”



离开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个纪念足球。小航把球抱在怀里,脚步轻快。他说:“今天我‘看见’了足球的样子,它是圆的,会跑,还会唱歌。” 阳光落在他扬起的脸上,虽然眼前是黑暗,但那笑容里的光,比奖杯更亮。



(注:该活动由苏超联赛官方与淮安市残联联合主办,被《淮安日报》《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展现了体育赛事对残障群体的包容与关怀,也让更多人看到:无障碍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更是用心搭建的“感官桥梁”。)

发表于:2025-07-26 11:16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