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音乐盲杖:华桂明与盲童的“听见”世界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在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排练厅里,总能听见这样的声音——长号的浑厚、单簧管的清亮、小号的昂扬交织在一起,而指挥这些声音的,是华桂明。这位扎根盲童音乐教育30年的教师,用四万首“有声乐谱”、两鬓的白发和藏在阳春面里的温柔,为看不见光的孩子搭起了一座通往音乐世界的桥。



当“看见”被剥夺,他用声音铺成路



1993年,刚从南京特师毕业的华桂明第一次走进盲校教室,手里的竹笛成了他和孩子们的“第一根纽带”。但当孩子们怯生生地问“乐谱上的符号长什么样”时,他突然明白:对盲童来说,音乐从不是“看”会的,而是“听”会的。



那时,国内没有盲文管乐教材,更没人相信盲童能玩合奏。华桂明却在孩子们触摸乐器时眼里闪过的光里,下定决心组建“茉莉花”盲童管乐团。“他们看不见按键,那就让乐器‘说话’。”原本只擅长竹笛的他,硬是逼着自己学会了十几种乐器,再把每首曲子拆解成小节,用卡带录下不同声部的示范——这便是最早的“有声乐谱”。



为了让孩子们精准把握节奏,他琢磨出“唱练背合”教学法:先逐句唱谱让他们记熟,再分段练习指法,最后分组合奏。孩子摸不清按键,他就用彩色胶带做标记;合奏时听不出声部,他就趴在地上,耳朵贴着乐器逐人纠正。从卡带到录音笔,再到数字音频,20多年积累的“有声乐谱”超过4万首,堆起来像一座小小的山,每一首都藏着“让声音替他们看见”的执着。



一碗阳春面里的30年温柔



华桂明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多年前学生写的:“华老师的面,比妈妈做的还暖。” 管乐团的孩子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不仅教音乐,更成了“大家长”。



每年考试前、比赛前,或是谁过生日,他总会提着保温桶走进教室,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阳春面。“吃了面,顺顺当当!”这句话说了30年,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掏钱买面的习惯,也坚持了30年。有个叫小宇的男孩,因失明变得孤僻,却对小号格外执着。一次排练时吹错音被同学抱怨,他躲在角落哭,华桂明没多说,拉他到琴房合奏《小星星》,然后递上一碗加了荷包蛋的面:“错了怕什么?老师学吹长号时,嘴都磨破了呢。”后来,小宇成了乐团的小号首席,站在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



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光芒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茉莉花”盲童管乐团奏响《我和你》,旋律里的力量让无数人落泪。这些年,他们从校园排练厅走到扬州世园会,从国内赛场走到与荷兰皇家管乐团的交流舞台,220多次演出、300多人通过音乐考级,走出了吴晶、谭伟海等知名盲人音乐家。



华桂明的身体早已不如从前。2013年全国汇演前,他查出背部脂肪瘤,手术后未拆线就绑着绷带回校排练;2017年肺部出问题,他硬撑到国际交流结束才住院。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指着排练厅墙上的合照:“你看,他们眼睛看不见,但音乐让他们的人生亮着呢。”



如今,50岁的华桂明依然每天泡在排练厅,听孩子们合奏时,眼里的光和30年前刚入职时一样亮。他说:“我做的不算什么,是这些孩子让我知道,心里有光,就能把路走亮。” 而那些被他用音乐点亮的人生,正在用旋律告诉世界:看不见太阳的孩子,也能成为自己的光。



(注:本文事迹源自新华日报、扬州网等官方报道,华桂明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等称号,其故事被收录为特教领域典型案例。)

发表于:2025-07-26 11:06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