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为城市“体检”:珠海盲人“特派员”推动无障碍环境向“实用化”升级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当盲杖的金属触头敲击地面的声响在街道回荡,当耳朵捕捉着红绿灯语音提示的细微差异——7月24日,珠海市的12名盲人“特派员”用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为城市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一次深度“体检”。这场由市残联牵头、盲人协会成员参与的“i帮忙”行动,不仅暴露了设施建设中的细节短板,更勾勒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无障碍环境优化路径。

从“能用”到“好用”:体验中的真实诉求

当天的体验覆盖了公交出行、商业服务、公共交通三大场景。在主城区的公交站台,盲人“特派员”李女士发现,虽然每个站台都设有盲文站牌,但部分标识的凸起高度不足2毫米,“戴着手套根本摸不出来,雨天沾水后更模糊”;在一处过街天桥,语音提示器的音量被路边商铺的音响盖过,“走到桥中间就完全听不清是否该停步”。

更受关注的是新投入使用的无障碍公交导盲助乘系统。当测试用的公交车缓缓驶入站台,系统通过蓝牙与盲人手机APP联动,自动播报“10路公交已到站,车门位于您左前方3米”,同时车门下方的地面发出轻微震动。“这个震动提示太重要了,以前光靠听总怕找错车门位置。”体验者张先生说,这项技术让独立乘车的安全感提升了不少。

但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老旧小区周边的盲道被共享单车“截断”,商场的无障碍电梯缺少语音楼层播报,医院的导诊台没有提供盲文版就诊指南……这些细节被一一记录在“特派员”的反馈表上,成为后续整改的精准坐标。

从“发现问题”到“形成闭环”:制度层面的响应

“体验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珠海市残联负责人介绍,此次收集到的23条建议已分类整理,将联合交通、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召开专题会,明确整改时限。针对盲道被占用问题,计划试点“智能盲道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与AI识别技术实时预警;公交站台的盲文标识将统一升级为耐磨损的高凸起材质,确保在各种天气下的辨识度;医院、商场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将要求配备“无障碍服务专员”,提供人工引导补充。

更关键的是,这种“体验—反馈—整改—复查”的模式将形成长效机制。市残联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次类似活动,邀请不同残障群体参与,让设施优化始终紧跟使用者需求变化。“就像给城市装了个‘无障碍传感器’,随时感知哪里需要调整。”一位参与策划的工作人员说。

无障碍是城市文明的“隐形刻度”

这场由盲人主导的“体检”,本质上是对“无障碍”理念的重新定义:它不该是图纸上的标准线条,也不该是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而应是能让残障人士真正获得独立与尊严的“生存基础设施”。当盲道畅通、提示清晰、技术贴心,盲人才能像健全人一样自由出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正如体验结束后,一位“特派员”在盲文日记里写的:“我们不需要别人扶着走,只需要脚下的路能告诉我们往哪走。”珠海的实践正在证明,让残障群体成为无障碍建设的“阅卷人”,城市才能在文明的赛道上不断进阶——因为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从来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能否让每个生命都活得从容自在。

(信息来源: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官方通报、珠海特区报实地报道)

发表于:2025-07-26 09:12
2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