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束微光都有方向:广西为盲人铺就成长与发展双行道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当2025届盲人中专班的毕业生们用盲文书写下“感恩”二字,当国家通用盲文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课堂上同步练习触觉与听觉的协作——这些发生在广西的场景,正勾勒出一幅为盲人群体搭建成长阶梯的生动图景。7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集中发布的多项工作动态,从教育赋能到职业护航,用系统化的举措诠释着“让每个盲人都能有尊严地发展”的实践路径。

从课堂到社会:技能教育筑牢生存根基

在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礼堂里,2025届盲人中专班的毕业典礼暨文艺汇演格外动人。32名毕业生不仅拿到了毕业证书,更带着扎实的按摩技能走向职场——他们中有人已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有人计划开设自己的推拿工作室。这个由自治区残联与高校联合打造的培养项目,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零基础”到“专业级”的蜕变:课程表上,人体解剖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并重,实操课占比超60%,模拟诊室里的“医患互动”训练让学员提前适应职业场景。

“我们教的不只是手法,更是生存的底气。”项目负责人在毕业典礼上的话,道出了特殊教育的核心价值。当毕业生们用盲文锦旗向老师表达谢意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布料的纹理,更是被社会需要的温度。

从“看得懂”到“能沟通”:通用盲文架起信息桥梁

语言是沟通的基石,对盲人而言,盲文就是触摸世界的“语言”。在南宁举办的2025年国家通用盲文培训班上,来自全区的50名特殊教育教师正专注练习:右手握笔在盲文板上打点,左手同时触摸确认点位,耳边还听着标准发音的音频。这次培训聚焦国家通用盲文的规范使用,从“字母拼写规则”到“语境适配技巧”,甚至包括如何教盲人孩子用盲文写日记。

“以前各地盲文用法不一,跨区域交流像‘猜谜语’。”一位来自百色的特教老师说,通用盲文的推广就像给信息流通装上了“统一接口”,让知识传递更高效,也让盲人的社交圈不再受地域限制。这种标准化的努力,看似细微,却在悄然打破信息壁垒,为盲人打开更广阔的认知空间。

从学历提升到资格认证:职业发展有了上升通道

“初中毕业也能考大学了。”这条消息让不少基层盲人振奋。广西2025年盲人学历提升计划明确,凡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盲人,均可报考与残联合作的高校专科或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应用型专业成为热门选择。更贴心的是,学费补贴与“线上听课+线下实操”的模式,解决了盲人求学的经济与交通难题。

而同步公布的“2025年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审核通过名单”,则为职业发展加上了“安全阀”。严格的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确保从业者达到医疗服务标准;公示名单的做法,既维护了行业信誉,也让盲人按摩师的专业身份得到社会认可。从“有学上”到“学得好”,从“能就业”到“就好业”,这条阶梯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些举措背后,是对“平等”二字的深刻践行——不是简单的同情与帮扶,而⚫

发表于:2025-07-26 09:08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