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万积蓄化为泡影:盲人情侣遭遇“熟人”骗局,警惕以“帮助”为名的温柔陷阱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他拍着胸脯说能帮我们进体制内、转公积金贷款,我们把一辈子的血汗钱都交了出去,最后却背上一身债。”镇江盲人按摩师张先生的声音里,至今裹着难以消散的苦涩。这场始于“熟人帮忙”的骗局,让他和同为视障人士的女友不仅耗尽90余万元积蓄,更被偷偷办理了网络贷款,原本安稳的生活一夜之间支离破碎。



从“天降希望”到“灭顶之灾”:骗局如何步步紧逼?



张先生和女友靠经营一家盲人按摩店谋生,多年来省吃俭用,最大的心愿是“生活能更稳一点”——比如能进入福利机构获得一份稳定工作,或是把房贷的商业贷款转成公积金贷款减轻压力。2022年初,常来店里按摩的花某某自称“在公安系统工作”,主动搭话:“你们这点事不算啥,我认识人,保准能办。”



起初,花某某以“打点关系”为由,让张先生分3次转去20余万元,承诺“3个月内准能搞定工作调动”。见两人犹豫,又抛出“商贷转公积金”的诱饵:“这事儿成了,你们每月能少还几千块,就是得先垫点手续费。”被“稳定生活”的愿景打动,张先生不仅掏空了存款,还向亲友借了20多万元,一股脑转给了花某某。



更令人揪心的是,过程中花某某不断要求“配合走流程”——让他们对着手机做人脸识别、*号和短信验证码。直到2023年12月,催款短信如雪片般飞来,张先生才惊觉:所谓的“体制内岗位”“贷款转办”全是谎言,花某某早已用他们的信息在多个借贷平台贷款,90余万元钱款早已被挥霍一空。如今,花某某被警方列为网上追逃对象,而这对情侣却要面对空空的账户和每月数万元的还款账单。



为何视障群体易成诈骗目标?撕开“信息差”背后的脆弱



这场骗局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视障人士因信息获取方式有限、对“可靠他人”的依赖度高,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猎物”。



信任建立的特殊性:他们更多通过声音、长期接触的口碑来判断他人,一旦建立信任,便容易降低防备心;



流程壁垒的无奈:面对政务办理、贷款等复杂流程,“找人代办”成了刚需,而骗子恰恰利用了这种“不熟悉”;



*顾虑的阻碍:部分人担心“说不清楚”“流程太麻烦”,发现异常后选择隐忍,反而让骗局得以持续。



正如镇江市残联*部工作人员所说:“骗子吃透了视障朋友的痛点——他们渴望被帮助、期待更稳定的生活,而这些朴素的愿望,不该成为被算计的弱点。”



给视障朋友的防骗“三件宝”:守住底线,远离陷阱



结合此案,警方与残联联合推出针对性防骗指南,这几点一定要记牢:



大额转账“双核实”:凡是涉及“打点关系”“垫付费用”的转账,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12345政务热线、单位公开电话)二次确认,别信“熟人”一句“放心”;



个人信息“锁好门”:身份证、银行卡密码、人脸识别权限绝不能轻易交人,办理贷款、担保等业务时,一定要有亲属或信任的人陪同;



遇疑就找“娘家人”:感觉不对劲时,立即联系当地残联、社区或拨打110,视障朋友可直接拨打全国残疾人*热线12385,有专人提供语音引导帮助。



张先生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视障群体在防骗领域的脆弱,也提醒社会:除了严惩骗子,更要织密防护网——比如社区定期开展视障防骗培训、提供“一对一”陪同办业务服务等。



愿这场教训能让更多人警醒:真正的帮助,从不会让你掏空积蓄、背负债务。守住信任的底线,才能让生活的希望稳稳扎根。



(信息来源:光明网报道《盲人情侣被骗90余万元 只因轻信按摩客人的一句话》、镇江市公安局反诈中心通报)

发表于:2025-07-25 13:49
4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