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子入学卖掉婚房:盲人妈妈被骗13年刑案背后,警惕“爱与信任”成骗局温床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我以为是朋友帮孩子铺路,没想到把家都铺没了。”盲人妈妈王梅的这句话,藏着一个让人心疼的故事。她和丈夫都是一级视力残疾人,为了让儿子走进重点初中的校门,不仅掏空了所有积蓄,还卖掉了唯一的住房,最终却发现“朋友”口中的“关系”全是谎言。这场持续两年的骗局,让一个原本努力生活的家庭瞬间坠入深渊,而骗子赵妍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从“贴心盟友”到“吞噬一切”:骗局如何缠上这个家



2017年,王梅在儿子的培训班上认识了赵妍。那时的赵妍,会主动帮她读学校通知、记家长群消息,甚至在她去超市时帮忙拎东西——这些对普通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善意,对行动不便的王梅而言,是黑暗生活里难得的光亮。渐渐地,她把赵妍当成了可以托付的“姐妹”。



2021年,当王梅为儿子升学焦虑得彻夜难眠时,赵妍“恰好”透露:“我认识那所重点初中的校长,花点钱就能搞定入学,好多人都是这么办的。”起初,王梅只是转了几千元“报名费”,但赵妍的“戏码”越来越足:今天说“要请校长吃饭”,明天说“得给教务处塞红包”,金额从几万涨到几十万。



当王梅说“没钱了”,赵妍又“贴心”地出主意:“先把房子卖了周转,等孩子入学了,我托关系帮你把钱要回来,再买套大的。”被“不能耽误孩子”的念头裹挟着,王梅在赵妍的“全程协助”下,真的卖掉了住了十年的婚房,将全部房款转给了对方。直到2022年开学季过了,儿子的入学通知始终没影,赵妍的电话也变成了忙音,王梅才在家人的陪伴下报警。



经查,赵妍所谓的“校长关系”“入学名额”全是编造,骗来的钱早已被她挥霍在买包、旅游上。法院最终的判决换不回王梅的房子,更抹不去这个家庭被撕裂的信任。



视障家长为何易成目标?骗局里的“精准猎杀”



这个案例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视障家长因信息获取受限、对“可靠者”依赖度高,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精准目标”。



母爱成了“软肋”:视障父母更渴望孩子“不受委屈”,为了孩子的教育,容易相信“花钱能买机会”,甚至不惜透支一切;



信息壁垒成了“帮凶”:他们难以独立查阅学校招生政策、核实流程,只能依赖他人转述,骗子的谎言因此更难被戳穿;



社交圈窄放大了“信任风险”:视障人士的社交多集中在熟人圈,一旦建立信任,便会本能地将复杂事务(如卖房、转账)托付给对方,很少去怀疑“身边人”。



正如当地残联权益部主任所说:“赵妍的可怕之处,是先做‘朋友’再做‘骗子’。她用长期的小恩小惠,织了一张名为‘帮助’的网,最后收网时,捕走的不仅是钱,还有一个家庭对生活的希望。”



给视障家长的防骗“安全手册”:守护孩子,先筑牢防线



结合此案,教育部门与残联联合推出针对性防骗指南,这几点一定要刻在心里:



升学政策“自己查”:拨打当地教育局电话(12345政务热线可转接),直接咨询招生流程,记住:“公开渠道查不到的政策,基本都是骗局”;



大额决策“多人审”:涉及卖房、超过3万元的转账,必须和家人、信任的亲属或社区网格员商量,让他们帮忙核实情况,绝不能凭“朋友”一句话拍板;



重要事务“有人陪”:办理卖房、转账等手续时,联系残联或社区安排专人陪同,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听得懂、能确认”,避免被人“代签”不利条款;



遇疑就拨“12385”:全国残疾人*热线有语音引导服务,一旦感觉不对劲,立即拨打,会有专人指导如何收集证据、报警*。



王梅的经历像一记警钟:骗局最喜欢盯上“有软肋、有渴望”的人,而视障群体的软肋,恰恰是对生活最朴素的向往。但我们相信,随着防骗意识的提升、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这样的悲剧会越来越少。



愿每一份父母的爱,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个为孩子奔波的身影,都能走在安全的路上。



(信息来源:光明网《盲人母亲为子入学被骗卖房 骗子获刑13年》、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刑事判决书、当地残联帮扶纪实)

发表于:2025-07-25 13:47
2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