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仑:失明后举起"金钥匙",让2万盲童触摸到世界的光亮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41岁那年,建筑师徐白仑的世界永远陷入了黑暗。一场医疗事故夺走了他的视力,也夺走了他笔下的建筑图纸与模型。但他没有困在阴影里,反而用余生为更多盲童劈开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创办中国第一本盲童刊物,启动影响深远的"金钥匙工程",让数万盲童走出封闭的角落。作为第一届全国自强模范,他的故事被四川残联等官方平台报道,成为"从黑暗中为他人点灯"的精神范本。



从"失光者"到"追光人":在黑暗里听见更多人的呼救



失明后的三年,是徐白仑人生最陡峭的下坡路。曾经能精准勾勒建筑线条的手,连水杯都握不稳;习惯了用眼睛丈量世界的人,要在黑暗中摸索桌椅的棱角。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见人,直到有一天,摸到儿子课本上凸起的盲文点。



"原来还有那么多孩子,和我一样活在黑暗里。"这个念头像一束光,刺破了他的绝望。他了解到,当时全国盲童入学率不足3%,多数孩子因"看不见"被锁在家里,连一本属于自己的读物都没有。"健全人能在书里看见万千世界,盲童凭什么不能?"



47岁的徐白仑从零开始学盲文。指尖划过凹凸的点位,像在重新学习走路,常常练到指尖发麻。1987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盲童刊物《中国盲童文学》。没有经费,他变卖了家里的相机和手表;没有作者,他亲自写童话、改诗歌,还刊登盲童自己的习作。发刊词里,他写道:"我们看不见太阳,但可以成为彼此的星光。"



首期3000册刊物寄出去后,收到了5000多封盲童来信。内蒙古的一个孩子在信里说:"原来我不是孤单的,原来我们也能读书。"那一刻,徐白仑知道,自己找到了新的"建筑图纸"——为盲童搭建一个能触摸到的精神家园。



"金钥匙工程":让盲童和世界"平等对话"



1991年,徐白仑启动"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说服乡村学校接纳盲童随班就读,培训老师用触摸、声音等方式教学,还为贫困盲童免费提供盲文课本和助视器。



在甘肃定西,他遇到了7岁的盲童小花。父母觉得"养个盲人就是累赘",准备让她早早嫁人。徐白仑蹲下来,在小花手心一笔一划写下"我能行"三个字,告诉她:"你能读书,能写字,能做很多事。"他留下盲文课本,手把手教当地老师怎么引导孩子用指尖"阅读",半年后再去时,小花已经能流利背诵盲文版的《静夜思》。



"盲童不需要被'特殊照顾',他们需要被'平等对待'。"这是徐白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首创"盲童融合教育"理念,反对将盲童单独隔离,主张让他们和健全孩子一起学习。"他们只是看书的方式不同,凭什么要被剥夺和同伴玩耍、竞争的权利?"



他编写的《盲童教育指导手册》,成了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标配;他推动建立的第一届盲童夏令营,让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第一次摸到了大海的浪花,听到了森林的鸟鸣。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徐爷爷说,我们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用余生证明:生命的亮度从不取决于视力



十年间,"金钥匙工程"覆盖全国30个省份,帮助2万多名盲童走进课堂,其中100多人考上大学。曾经对"光明"毫无概念的孩子,有的成了盲文翻译,有的开了盲人按摩院,还有人考上了特殊教育学院,立志成为像他一样的老师。



而徐白仑自己,也从青丝到白发,把最珍贵的岁月献给了这份事业。他获得全球教育界最高荣誉"柯曼纽斯奖",成为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作为第一届全国自强模范,他在*受到接见时说:"我只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让盲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权利看见世界的模样。"



晚年的徐白仑,视力彻底丧失,却依然每天"听"书、"摸"稿。他说:"失明让我失去了一种感官,却让我更专注于内心的声音。"直到80岁,他还在修改盲文教材,身边的人劝他休息,他却说:"只要还有一个盲童没书读,我的工作就没完成。"



2021年,徐白仑离世,但他留下的"金钥匙"仍在传递:《盲童文学》发行到第34卷,"金钥匙工程"被纳入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无数像小花一样的盲童,正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四川残联在报道中评价他:"他用黑暗中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为他人铺路。"而徐白仑自己,早已用一生写下答案:生命的价值,从不在眼睛能看到多少光亮,而在心里能为多少人点亮灯光。

发表于:2025-07-25 13:16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