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校课桌到国新办讲台:一所特殊学校如何托举起盲人博士的人生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当盲人女博士黄莺在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用清晰的逻辑讲述视障群体的奋斗故事时,她总会想起青岛市盲校教室里那台老旧的盲文打字机——正是在那里,她第一次触摸到“可能性”三个字的温度。



两岁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失明的黄莺,人生轨迹本可能被轻易定义。但1993年,青岛市盲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全日制盲人高中部,打破了“盲生只能学按摩”的刻板认知。在这里,课本被翻译成盲文,数理化公式被老师拆解成可触摸的模型,连体育课都有专门适配的定向行走训练。



2014年,当“盲生可参加普通高考”的消息传来时,黄莺和同学们既兴奋又忐忑。是盲校的老师们用行动给了他们底气:化学老师拿着普通高考试卷现场朗读,让学生们当场解题,证明盲生与健全学生拥有同等的思维能力;资源中心连夜将历年真题转化为盲文版和音频版,厚厚的盲文试卷堆起来比课桌还高;班主任则逐字逐句帮她打磨作文,从立意到措辞,细致程度不亚于对重点班学生的辅导。



“老师说,‘你们的试卷可能比别人厚,但梦想不该比任何人轻’。”这句话成了黄莺备考的动力。2015年,她以高出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成为宁夏首位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重点高校的盲人学生。而这份突破的背后,是盲校为她打下的扎实基础——高中三年,她在这里完成了1200多页盲文笔记,数学公式的盲文点位早已刻进指尖的记忆。



如今的黄莺,不仅是博士研究生,更通过短视频让千万人看见视障群体的真实生活:她教网友用盲文写名字,分享如何独立乘坐地铁,甚至演示“视障人士也能化妆”。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青岛市盲校传递给她的信念:“失明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所学校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从不把“照顾”作为教育的终点。在这里,盲生要学的不仅是盲文和生存技能,还有解析几何、英语口语和编程逻辑。正如校长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他们搭建温室,而是教会他们在阳光下奔跑——哪怕脚下的路需要用指尖丈量。”



黄莺的故事,或许只是无数盲校学子的缩影。但它清晰地证明:当教育愿意为每个特殊的生命定制成长路径,当社会看见他们“除了看不见,什么都能做”,所谓的“障碍”,终将成为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阶梯。

发表于:2025-07-24 10:56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