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盲校教师:用爱与创新为视障孩子编织成长的光网

在特殊教育的星辰大海中,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教师们以专业为舟、以爱心为帆,为视障学生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桥梁。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让黑暗中的成长之路洒满温暖与希望,这些故事也被《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官方媒体记录传播,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生动注脚。



张晶:从“同路人”到“引航者”的十六载坚守



作为一名先天性白化病患者,视力仅0.03的张晶老师更懂视障孩子的世界。十六年来,她既是康复班的音乐活动课老师,也是钢琴调律专业的“摆渡人”,用自己的经历为学生照亮职业之路。



面对康复班里生活难以自理、情绪敏感的孩子,张晶曾因他们的哭闹、沉默而手足无措。但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感知爱的能力”,通过与陪护深入沟通、观摩学习其他老师的互动技巧,逐渐摸索出与孩子相处的密码——她记得每个孩子最爱的童谣,能读懂他们特殊手势的含义,如今学生们会主动拥抱她,用咿呀的声音回应她的歌声。



在钢琴调律课堂上,她要攻克的是“88个琴键、220条琴弦、8000多个零件”的教学难关。视障学生只能靠触觉和听觉认知钢琴,张晶便握着他们的手指逐个触摸零件,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声音的细微差异。实操课上,她凭听觉判断学生调律的力度与角度,帮他们突破逻辑思维障碍。十年间,近百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掌握一技之长,有的成为专业钢琴调律师,有的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用技能在社会立足。



美工组教师:让视障孩子“触摸”美、创造美



“闭上眼睛,你能想象三星堆面具的模样吗?”在北京市盲人学校的美工课上,魏凡、孙墨吟、栗鸥等老师用二十余年的探索,让视障学生通过触觉与想象走进艺术世界。



1997年便任教的魏凡老师,独创“闭眼备课法”——先睁眼观察教具细节,再闭眼模拟视障学生的感知过程,确保每节课的教具和步骤都适配触觉认知。教中国结时,他将三根线中最关键的一根换成粗线或竹签,让学生通过触感快速区分,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年轻教师孙墨吟传承这一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多感官联动”。而栗鸥老师则用“考古盲盒”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泥塑三星堆青铜面具”课上,学生们亲手挖掘仿真文物,触摸面具的纹路与造型,听老师讲述古蜀文明的故事,最终创作出的作品充满独特的想象力。



2024年9月,由他们参与编写的首套盲校美工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涵盖泥工、纸工、积木等多元课程。如今,学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他们在捏塑、剪裁、拼接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找到了自信与表达自我的方式。



从音乐教室的琴声到美工课堂的巧思,北京盲校的教师们用“将心比心”的理解和“因地制宜”的创新,为视障学生构建起多元成长的空间。他们的实践证明,特殊教育的本质不是“弥补缺陷”,而是“发现潜能”——当教育者愿意弯下腰倾听、俯下身引导,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绽放光芒。

发表于:2025-07-24 09:39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