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盲校教师创新教学:用多元智慧为视障学生铺就成长坦途

在特殊教育的课堂上,每一次教学创新都承载着让视障学生平等成长的期待。2025年6月6日,南京市盲人学校举办的第三十六期盲校论坛上,多位教师分享了扎根课堂的创新实践,这些基于视障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不仅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对外展示,更获南京晨报等媒体关注报道,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因材施教”的生动样本。



智能科技为体育课堂注入新活力



体育组卢恩杰老师的课堂上,智能设备成了视障学生的“第二双眼睛”。他将语音导览手环、震动感应训练器等科技工具融入教学,当学生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时,手环会实时播报方位与障碍物距离;进行球类练习时,感应训练器通过震动频率提示球的运动轨迹。这种“听觉+触觉”的双重反馈,既解决了视障学生运动中的安全问题,更让他们在奔跑、投掷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身体协调性与空间感知能力在科技辅助下稳步提升。



跨学科融合让数学不再“抽象”



数学组单奕桐老师则用“音乐”破解了视障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难题。她发现视障孩子对声音节奏的敏感度远超常人,于是将数学中的周期规律、数列逻辑与音乐的节拍强弱、旋律起伏绑定——讲解“等差数列”时,用渐强的音阶对应递增的数字;分析“周期函数”时,用重复的旋律片段类比规律变化。学生们通过哼唱、拍手感受数学的韵律,原本晦涩的公式变成了可“聆听”的节奏,学习兴趣与理解效率显著提高。



折纸艺术培育空间思维与专注力



艺术组朱晨宇老师的折纸课堂上,纸张的每一道折痕都藏着认知的密码。她将复杂的折纸步骤转化为精准的触觉提示与语言指令:“摸到这条长边,向上折至与短边对齐,感受直角的硬度”“沿着刚才的折痕反向折叠,指尖会碰到一个三角形凸起”。学生们在触摸、折叠、塑形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千纸鹤、纸船等作品的制作技巧,更在反复调整中理解立体结构与空间关系。这种“手脑联动”的实践,让艺术创作成为培养专注力、想象力的有效载体。



这些创新实践的背后,是南京盲校教师对“每个孩子都能发光”的信念坚守。他们跳出传统教学框架,从视障学生的感知优势出发,用科技、艺术、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搭建起通向知识的桥梁。正如学校在教研总结中提到的:“特殊教育的创新,本质是让教育方式适应孩子的需求,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绽放力量。”这样的探索,不仅让课堂充满温度与活力,更在无形中为视障学生的未来成长积蓄着底气。

发表于:2025-07-24 09:38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