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为盲童造“眼睛”:失明教师张晨的8年特教坚守

萤火之歌
生活不是竞速,而是漫步,于春秋更迭间,品时光悠长。

来,摸摸这颗糖,甜的味道,就像歌里唱的‘快乐’。”在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室里,张晨老师正握着盲童的手,让他们通过触觉和味觉感受抽象的情感。这位13岁因视网膜脱落失明的教师,用8年时光证明:音乐,能成为盲童认识世界的“另一只眼睛”。



2016年,张晨从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放弃了外出演出的机会,回到了母校任教。“我小时候在这里被音乐点亮过,现在想把这份光传下去。”她深知,盲童对世界的认知依赖听觉、触觉和嗅觉,于是把课堂变成了“多感官体验馆”。



教《茉莉花》时,她带着孩子们触摸花瓣的柔软,闻花苞的清香,再用钢琴弹出旋律,让“美丽”从抽象的词汇变成可感知的存在;讲解节奏时,她用不同粗细的绳子编织成“节奏绳”,让学生通过触摸绳结的疏密记住节拍。为了让盲童读懂乐谱,她花三个月把常用音符翻译成盲文点符,一个个刻在木板上,制成“触摸式乐谱教具”——这一创新后来被安徽省特教系统推广。



除了音乐课,张晨还主动承担了语文和定向行走课程。她发现学生刘丹怕黑、不敢独自走路,便编了一首《勇敢的小脚印》儿歌,带着她一边唱一边练习:“左脚踩在盲道左,右脚跟着声音走,一步一步不回头……”半年后,刘丹能独自从教室走到校门口,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2020年,张晨发起组建“七彩旋”合唱团。选拔时,女孩童雪躲在角落不敢开口,张晨摸着她的头说:“声音是你的画笔,大胆画出来才好看。”她每天放学后留一小时,带童雪听鸟鸣、学呼吸,甚至把自己的盲杖递给她:“你听,杖头敲地面的声音,就是给你打拍子呢。”2023年,合唱团在安徽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演唱原创歌曲《听见阳光》,当孩子们清澈的歌声响起,台下无数观众红了眼眶。



更令人动容的是,张晨耗时两年创作了中国首个盲童舞台音乐剧《盲孩子的梦》。剧中所有道具都能触摸——用砂纸做“沙漠”,用羽毛做“云朵”,用铃铛串成“星星”。首演那天,盲童们在舞台上准确找到位置,用声音和肢体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位母亲在台下哭着说:“我第一次觉得,孩子的世界原来这么丰富。”



如今,张晨的学生里,3人考入特殊教育学院音乐专业,8人成为社区文艺骨干。而她依然每天提前到校,用盲杖确认乐器摆放位置,在讲台上反复练习走位——这个她闭着眼也能走准的路线,藏着8年里对每个孩子的熟悉:“第三排的小雨怕吵,钢琴要放远些;靠窗的明明喜欢闻花香,每次上课都摆一束雏菊。”



“我看不见光,但能成为光。”张晨常说,特教老师的意义,就是帮盲童在黑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系”。而她用音符搭建的世界里,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温暖,听见成长的声音。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用爱点亮特殊生命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坚守与温柔。

发表于:2025-07-24 09:03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