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航船,难免遭遇风浪。54岁的唐宪涛,在42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他的人生航线骤然转向。
视网膜脱落、继发性青光眼,短短几天,视力骤降至零点零几,从国企投资总监的事业巅峰,跌入黑暗的谷底。
这场中年失明的变故,是命运给他出的一道极致难题,而他,用12年时间,交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答卷。
01
2013年的那个午后,本是帮台湾友人催讨工程款的寻常行程,却因司机的一时疏忽,让唐宪涛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撞击发生的瞬间,他的眼睛撞向车窗,光明在几天内迅速消逝。
彼时的他,正处于事业黄金期,在央企担任投资总监,手握资源与前景,却一夜之间沦为二级视力残疾人。
失明后的五年,是唐宪涛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
他把自己封锁在家中,断绝了与同事、同学的所有往来,仿佛要从这个世界隐身。
求医问药成了生活的全部,从哈尔滨到上海,甚至计划远赴加拿大,却终究逃不过视神经萎缩不可逆的现实。
那时的他,连智能手机都无法操作,只能靠收音机与外界微弱连接,体重在颓废中飙升至222斤,生活的色彩被彻底抽离。
转机出现在201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让他知道了盲人读屏软件的存在。
这个小小的软件,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封闭的窗口。
他重新拿起手机,接触到新鲜资讯,而真正让他走出困境的,是11岁女儿的一句质问:“爸爸,你怎么成天在家待着,不出门也不上班呢?”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
他意识到,不能给孩子传递负面情绪,更不能让自己成为孩子眼中“没用的人”。
02
2019年,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征文比赛成了唐宪涛的新起点。
他当时刚读完一本讲北洋舰队的小说,有感而发写了篇读后感《从百年前的全军覆没,到今天的大国崛起》,没想到拿到了全国一等奖。
站在领奖台上,他第一次接触到盲人文学圈,也第一次发现:原来看不见,也能靠文字被看见。
文学创作的开关一旦打开,便如决堤的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从书评到诗歌,从散文到长篇小说,他的笔尖流淌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向光奔跑》获京津冀残疾人文化交流活动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找回春天》获北京朝阳区法制大赛一等奖,《空中只有翩翩起舞的苍鹭》获北京市朗读大赛原创美文一等奖……
截至2025年,他已完成《半个太阳》《流星》两部长篇小说,前者聚焦盲人生活,后者讲述残疾人舞者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唐宪涛的创作秘诀,离不开“阅读”二字。
他本就是个爱书之人,妻子身为文学博士,家中藏书按“吨”计算,从年轻时起,他便养成了海量阅读的习惯。
失明后,他借助读屏软件继续汲取养分,将生活场景化作笔下素材。
正如他所写的小说段落:“七月的北都,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已经是午后一点钟,火球烧烤着大地,地面仿佛在滋滋地冒着油。而房间里面却是另外一个凉爽世界,墙上的空调张着大嘴吐出丝丝的凉风,让人感到极度舒适。”
这般鲜活的画面,皆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03
除了文字,跑步是唐宪涛生命中另一股强大的力量。
2019年,体重222斤的他决心改变,加入北京奥森公园的黑暗跑团。
起初,他只能跑1公里,在志愿者的簇拥保护下,慢慢突破到2公里、5公里、10公里。
志愿者千月姐为保护他,转身用后背抵挡迎面而来的电动车的瞬间,让他深知自己并非孤军奋战。
如今的他,已完成7个全程马拉松、20多个半程马拉松,全马最好成绩4小时21分钟,体重减轻40斤,整个人脱胎换骨。
跑步于他,早已超越健身的意义,成为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挥汗如雨时,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是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的。”
他说,跑步让他重新拥抱阳光与新鲜空气,在前行中收获成就感,更让他明白:“迈开脚步,就能挣脱命运的束缚。”
04
走出阴霾的唐宪涛,从未忘记身后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我陷在泥潭里的时候,好多人拉过我,现在我爬出来了,也想拉别人一把。”这是唐宪涛常说的话。
这些年,他做了很多公益:
●办“善缘文化大课堂”,请作家免费给残疾人讲写作,这个项目拿了北京市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发起校对项目“笔下乾坤”,组织志愿者团队,帮全国的盲人改文章——因为盲人用读屏软件打字,容易有错别字,以前有人改一篇文章要花几千块,现在他的团队免费帮忙;
●建“启明星文学网”,联系《挚友》杂志等平台,让残疾人的作品有地方发表;
●发起“阳光伴行”项目,帮残疾人家庭的孩子辅导功课……
他在朋友圈写道:“你做的事情并不伟大,但足以让你自豪!你改正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暗夜中一次次擦亮的火柴,温度虽然不高,但是却可以温暖心房,照亮前途,可以帮助他们点燃心中的梦想,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欢迎加入志愿北京,欢迎加入笔下乾坤志愿服务团队。”
现在,有100多个志愿者跟着他一起做这些事,有大学生,有退休老师,大家都想帮盲人多做点事。
05
回望12年失明岁月,唐宪涛老师早已与命运和解。
从最初恨透了那场事故的肇事者,到如今淡然释怀,他明白:“抱怨无用,唯有自救。”
女儿的激励、妻子的支持、志愿者的守护、文字的慰藉、奔跑的力量,共同编织成一张坚韧的网,托住了他下坠的人生。
如今的他,是中国盲协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是屡获殊荣的作家,是完成全马的跑者,更是照亮他人的公益人。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生命的精彩,从不取决于视力的明暗,而在于内心是否有光。
正如他的座右铭:“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当命运关上一扇门,唐宪涛老师用文字劈开窗,用奔跑踏平路,用公益架起桥,在黑暗中绽放出比阳光更耀眼的光芒。
这光芒,不仅照亮了他自己的人生,更温暖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让他们相信:只要不放弃,生命总有翻盘的可能。
目录
人生如航船,难免遭遇风浪。54岁的唐宪涛,在42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他的人生航线骤然转向。
视网膜脱落、继发性青光眼,短短几天,视力骤降至零点零几,从国企投资总监的事业巅峰,跌入黑暗的谷底。
这场中年失明的变故,是命运给他出的一道极致难题,而他,用12年时间,交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答卷。
01
2013年的那个午后,本是帮台湾友人催讨工程款的寻常行程,却因司机的一时疏忽,让唐宪涛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撞击发生的瞬间,他的眼睛撞向车窗,光明在几天内迅速消逝。
彼时的他,正处于事业黄金期,在央企担任投资总监,手握资源与前景,却一夜之间沦为二级视力残疾人。
失明后的五年,是唐宪涛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
他把自己封锁在家中,断绝了与同事、同学的所有往来,仿佛要从这个世界隐身。
求医问药成了生活的全部,从哈尔滨到上海,甚至计划远赴加拿大,却终究逃不过视神经萎缩不可逆的现实。
那时的他,连智能手机都无法操作,只能靠收音机与外界微弱连接,体重在颓废中飙升至222斤,生活的色彩被彻底抽离。
转机出现在201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让他知道了盲人读屏软件的存在。
这个小小的软件,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封闭的窗口。
他重新拿起手机,接触到新鲜资讯,而真正让他走出困境的,是11岁女儿的一句质问:“爸爸,你怎么成天在家待着,不出门也不上班呢?”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
他意识到,不能给孩子传递负面情绪,更不能让自己成为孩子眼中“没用的人”。
02
2019年,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征文比赛成了唐宪涛的新起点。
他当时刚读完一本讲北洋舰队的小说,有感而发写了篇读后感《从百年前的全军覆没,到今天的大国崛起》,没想到拿到了全国一等奖。
站在领奖台上,他第一次接触到盲人文学圈,也第一次发现:原来看不见,也能靠文字被看见。
文学创作的开关一旦打开,便如决堤的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从书评到诗歌,从散文到长篇小说,他的笔尖流淌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向光奔跑》获京津冀残疾人文化交流活动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找回春天》获北京朝阳区法制大赛一等奖,《空中只有翩翩起舞的苍鹭》获北京市朗读大赛原创美文一等奖……
截至2025年,他已完成《半个太阳》《流星》两部长篇小说,前者聚焦盲人生活,后者讲述残疾人舞者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唐宪涛的创作秘诀,离不开“阅读”二字。
他本就是个爱书之人,妻子身为文学博士,家中藏书按“吨”计算,从年轻时起,他便养成了海量阅读的习惯。
失明后,他借助读屏软件继续汲取养分,将生活场景化作笔下素材。
正如他所写的小说段落:“七月的北都,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已经是午后一点钟,火球烧烤着大地,地面仿佛在滋滋地冒着油。而房间里面却是另外一个凉爽世界,墙上的空调张着大嘴吐出丝丝的凉风,让人感到极度舒适。”
这般鲜活的画面,皆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03
除了文字,跑步是唐宪涛生命中另一股强大的力量。
2019年,体重222斤的他决心改变,加入北京奥森公园的黑暗跑团。
起初,他只能跑1公里,在志愿者的簇拥保护下,慢慢突破到2公里、5公里、10公里。
志愿者千月姐为保护他,转身用后背抵挡迎面而来的电动车的瞬间,让他深知自己并非孤军奋战。
如今的他,已完成7个全程马拉松、20多个半程马拉松,全马最好成绩4小时21分钟,体重减轻40斤,整个人脱胎换骨。
跑步于他,早已超越健身的意义,成为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挥汗如雨时,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是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的。”
他说,跑步让他重新拥抱阳光与新鲜空气,在前行中收获成就感,更让他明白:“迈开脚步,就能挣脱命运的束缚。”
04
走出阴霾的唐宪涛,从未忘记身后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我陷在泥潭里的时候,好多人拉过我,现在我爬出来了,也想拉别人一把。”这是唐宪涛常说的话。
这些年,他做了很多公益:
●办“善缘文化大课堂”,请作家免费给残疾人讲写作,这个项目拿了北京市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发起校对项目“笔下乾坤”,组织志愿者团队,帮全国的盲人改文章——因为盲人用读屏软件打字,容易有错别字,以前有人改一篇文章要花几千块,现在他的团队免费帮忙;
●建“启明星文学网”,联系《挚友》杂志等平台,让残疾人的作品有地方发表;
●发起“阳光伴行”项目,帮残疾人家庭的孩子辅导功课……
他在朋友圈写道:“你做的事情并不伟大,但足以让你自豪!你改正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暗夜中一次次擦亮的火柴,温度虽然不高,但是却可以温暖心房,照亮前途,可以帮助他们点燃心中的梦想,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欢迎加入志愿北京,欢迎加入笔下乾坤志愿服务团队。”
现在,有100多个志愿者跟着他一起做这些事,有大学生,有退休老师,大家都想帮盲人多做点事。
05
回望12年失明岁月,唐宪涛老师早已与命运和解。
从最初恨透了那场事故的肇事者,到如今淡然释怀,他明白:“抱怨无用,唯有自救。”
女儿的激励、妻子的支持、志愿者的守护、文字的慰藉、奔跑的力量,共同编织成一张坚韧的网,托住了他下坠的人生。
如今的他,是中国盲协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是屡获殊荣的作家,是完成全马的跑者,更是照亮他人的公益人。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生命的精彩,从不取决于视力的明暗,而在于内心是否有光。
正如他的座右铭:“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当命运关上一扇门,唐宪涛老师用文字劈开窗,用奔跑踏平路,用公益架起桥,在黑暗中绽放出比阳光更耀眼的光芒。
这光芒,不仅照亮了他自己的人生,更温暖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让他们相信:只要不放弃,生命总有翻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