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情书里的四十年:一对盲人夫妇的爱情与生活哲学

晚风书月
让风携着思绪,在月光下肆意飘荡,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

在成都市青羊区的老街深处,陈兵和李俊华的盲人按摩店已经开了三十多年。每天清晨,街坊邻居总会听见店里传来的声音——是陈兵调试按摩床的吱呀声,是李俊华整理毛巾时的窸窣声,还有两人时不时的轻声搭话。这对从未“见过”彼此模样的夫妻,用四十年的相守证明:爱情从不是视觉的盛宴,而是心与心的精准触摸。



盲文里长出的爱情萌芽



1994年的成都市盲聋哑学校,24岁的陈兵第一次见到李俊华时,正听见她在教室后排念盲文课文。“声音像山涧的水,清清爽爽的。”他后来总这样形容初见的心动。那时陈兵刚因意外失明不久,带着对未来的迷茫来到学校学按摩,而比他低一级的李俊华,已经能熟练地用盲笔在纸上“写”出工整的圆点。



为了靠近她,陈兵找了个最真诚的借口:“我的盲文总写错,你能教教我吗?”此后每个傍晚,李俊华的课桌前都会多一个捧着练习本的身影。从标点符号的点位规则到句子的逻辑串联,陈兵的“问题”越来越多,有时一聊就到宿舍熄灯。三个月后,他鼓起勇气递出一封特殊的情书——用挂历纸背面写的盲文,硬挺的纸页上,凸起的圆点排列得格外用力,连标点都透着小心翼翼的郑重。



“今天听同学说你爱吃糖油果子,我攒了三张粮票,周末想请你去尝尝。”“你的声音比收音机里的播音员还好听,我总在想,什么样的笑容会配这样的声音?”李俊华摸着那些圆点,能感觉到他下笔时的力度,指尖划过纸页的瞬间,像触到了一颗滚烫的心。她回赠的第一份礼物是亲手织的毛线手套,“他练按摩总说手冷,其实是想让他每次抬手时,都能想起我。”



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



确定关系那天,陈兵牵着李俊华的手走到操场,轻声承诺:“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能记住你的脚步声、说话时指尖敲桌面的习惯。以后,我想每天都听见这些声音,给你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毕业后,两人揣着300元积蓄,在巷尾租了间6平方米的小屋开起按摩店。陈兵负责技术,李俊华管接待和记账。最初生意冷清,有时一天赚不够房租,李俊华就趁午休去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回来煮一锅清淡的汤面,两人分着吃,却总说“比馆子的面香”。



最难的时候,陈兵的父亲突然住院,家里催他回去承担责任。“要不先分开一段时间?”陈兵红着眼圈说。李俊华却把攒了半年的存折塞给他:“钱能再赚,人散了就找不回了。我跟你一起回去。”那段日子,他们白天在医院照顾老人,晚上就在病房外的走廊铺块垫子练手法,生怕手艺生疏。陈兵总说:“那时她的手牵着我的手,再黑的路都敢走。”



日子是磨出来的温度



如今,按摩店已经扩到三个铺面,儿子考上了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成了他们最骄傲的牵挂。陈兵改用电脑记录生活,但那本挂历纸盲文情书仍被装在红绸布包里,放在床头柜最显眼的地方。夫妻俩偶尔会一起“读”那些圆点,指尖划过纸页时,仿佛还能摸到当年的心跳。



“现在打字快多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陈兵有时会拿出盲笔,在李俊华手心里“写”几个字——“今天的汤咸了”“明天想吃包子”,而她总能瞬间读懂那些凹凸的印记,笑着回一句“知道了,老头子”。他们的生活里没有“看见”的浪漫,却有着更细腻的感知:陈兵能通过脚步声分辨出妻子今天的心情,李俊华摸一下丈夫的肩膀就知道他累不累。



去年社区组织金婚庆典,陈兵作为代表发言:“有人问我们,看不见对方,怎么能爱这么久?其实爱情从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心听彼此的呼吸,用手摸生活的温度,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对方的习惯刻进自己的生命里。”



这对盲人夫妇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守中,把“看不见”的日子过成了最扎实的模样。就像他们按摩店里那盏长明的灯,不耀眼,却足够温暖每个路过的人。

发表于:2025-07-23 12:49
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